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对昆明市8所高校和东京立教大学学生进行“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群体特征、时空特征、消费特征和感知特征,并从这4个方面比较了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上的异同,为全面建构青少年旅游网络和促进中国大学生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比较
[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7—0079—04
1 研究的背景和调查方法说明
为继续对青少年旅游网络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旅游的行为规律和特点,探讨旅游活动与高校教育的互动关系,我们在2000年和2002年对全国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完善了调查问卷,采用18题矩阵式问卷,于2004年10—11月对昆明8所高校的学生再次进行了“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44份,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的年级、性别、院系、专业等特征数据通过随机抽样获得,其中一年级508人,占32.9%,二年级557人,占36.1%,三年级346人,占22.4%,四年级179人,占11.6%,五年级10人,占0.6%;男性723人,占46.8%,女性821人,占53.2%;共涉及83个专业。
之后,我们用同一问卷对东京立教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为89.4%。其中一年级242人,占54%,二年级69人,占15.4%,三年级104人,占23%,四年级31人,占6.9%;男性181人,占40.5%,女性266人,占59.5%;共涉及25个专业。
2 中国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2.1 中国大学生旅游的群体行为特征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旅游活动持支持态度,也希望校方对学生的旅游活动提供支持(94.2%),但校方和院系部很少组织学生出游,旅行社发挥的作用也不大,大学生旅游活动多数由学生自发组织。
我们对问卷进行统计,学生旅游活动的组织者统计结果见表1。
对表1中的数据分5个等级进行评价:“经常”代表符合,赋值5,“时常”代表比较符合,赋值4,“有时”代表可有可无,赋值3,“很少”代表较不符合,赋值2,“从不”代表很不符合,赋值1。通过加权平均计算每一选择项的均值,均值越高表明该选择项越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大学生旅游行为其他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从统计结果看,获取信息的途径,最主要的来源是朋友口碑(3.37),其次是报纸杂志(3.22)和电视(3。15),再次是广播(2.67)和因特网(2。69),最少是旅行社促销(2.25)和学校引导(2.17)。青年的出行方式最主要的是朋友结伴,其次是独行和情侣出游及学校组织。
大学生进行旅游的动机,主要为放松身心(4.0),其次是增长知识(3.58)、陶冶情操(3.66)、体验新的生活经历(3.58)、了解社会(3.38),建立人际关系(3.02)的动机较少,探亲访友的动机只有2.50分。结合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论,我国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基本上还处于低级需求阶段。
2.2 中国大学生旅游的时空行为特征
中国大学生旅游时空安排,多是近距离、短时间的旅游活动。从出游空间距离看,主要集中于15公里以内的短距离游(3.68),其次是15—50公里(3.14),再次是51—500公里(2.75);大于500公里的远距离出游则很少(1.92,1.66,1.33)。在出游的时间安排上,1日游占据最大份额(3.85),其次是2日游(3.11),时段越长人数越少,分值越低(2.70,2.10,1.82)。
出游的时段选择最主要是周末(3.53);其次是“五一”(3.11)、“十一”(2.98)、寒假(2.89)、暑假(2.84),春节最少(2.38)。大学生的假期比较多,出游时间的选择余地大,但由于大学生通常是进行短期短距离的旅游活动,因此周末出行比例较大。
2.3 中国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中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由于父母的资助主要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能节余出来进行旅游的费用很少,因此在旅游行为中涉及到消费的项目,学生大多数选择花费少的经济型项目。在交通工具、住宿设施、餐饮设施方面也是以“花费少”为选择标准,例如交通工具大多选择汽车(3.58)和火车(3.06),选飞机(1.76)和自驾车(1.73)非常少;住宿设施大多选择旅馆(2。93)和亲戚朋友家(2.96),宾馆(2.15)和星级酒店(1.68)很少;餐饮设施主要选择快餐(3.43)、自带干粮(3.09);选饭店(2.79)、团队餐(2.49)、大排档(2.18)较少。同样由于经济原因,在旅游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出行的时段的选择上也尽量减少花费。
大学生旅游支出结构在门票、餐饮、交通方面相差不大,最多的是门票,其次是餐饮和交通,而娱乐、购物、住宿的支出比例较小。大学生旅游基础性消费在消费总量中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套用恩格尔系数原理,基础性消费所占比重越大,生活质量越低,旅游活动主要以参观游览为主,旅游体验难以深入,旅游处于初级消费水平。
2.4 中国大学生旅游感知行为特征
中国大学生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最主要的是观光游览型(3.93),其次是休闲度假型(3.10),康体娱乐型(2.61)和认知猎奇型(2.54)较少。进行的旅游活动,最主要是自然景色观光(4.04),其次是文化古迹观光(3.50)和民俗文化体验(3.24),再次是自然体验(2.84)和主题公园娱乐(2.71),最少是休闲度假(2.57)和都市观光(2.62)。可见,大学生进行的旅游活动,多是以客体的身份进行参观、游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对于以主观能动参与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活动,选择相对较少。这与他们“囊中羞涩”有关,也与我国青少年旅游发展所处的初级阶段有关。
旅游归来的感受,大多数是感到物有所值,或和想象中的一样,少数觉得不如想象中的好,很少觉得大失所望。可见,不论从旅游活动发生的前期还是后期,大学生对旅游活动始终持肯定的态度。
至于旅游的制约因素,最主要是费用问题,其次是时间和安全,其他如出游的条件、合适的旅游线路、精心的组织,重要性相似,也起着重要作用。
3 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比较分析
3.1 群体行为比较
中日大学生对旅游活动都持肯定态度,希望学校在促进大学生旅游活动方面给予支持。但两国学 校都很少组织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最多的是学生自发组织,与此相应,旅游方式主要是朋友结伴。日本旅行社在大学生旅游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大学生出游则很少由旅行社组织。
获取信息的途径上,中国大学生主要通过朋友介绍,人为影响比较大;而日本大学生的旅游活动主要是采用Intemet、报纸、杂志和旅行社促销等传媒,更多的通过自身判断来选择旅游行为方式。对于活动的动机,日本大学生的旅游活动通常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充、体验奇特的经历和增长知识,需求等级较高。
过去一年里,675名中国大学生参加了旅游活动,占总数的43.7%,273名日本大学生参加了旅游活动,占总数的61%。日本大学生的出游率要高于中国大学生。
3.2 时空行为比较
中国大学生旅游的时空行为,主要是短时间近距离,而日本大学生在出游的距离远近较为平均,远距离游比中国大学生多,尤其是国外游,中国大学生几乎没有,但日本大学生却有很多的机会。日本大学生在旅游的时段上以适中的2天和3-5天为主,太短的1日游和太长的7天以上都比较少。出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休,而冬休、秋休、春休、周末、正月、3连休的选择比例相近。
3.3 消费行为比较
日本大学生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家长和自身。家长给予的费用一般能满足学习和生活,自身打工挣取的费用就成为了旅游基金,因此日本大学生有更多的支配金钱的自由,在旅游经费上也相应宽裕。虽然费用问题依然是旅游的主要制约因素,但在支出方面,日本大学生明显比中国大学生宽松,因此旅游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就有所不同。
在交通工具选择上差异较大,日本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快速方便的交通工具,以电车为主,新干线、飞机、自驾车也占重要地位,在价格上不做太多考虑;而中国大学生依然是从价格方面去选择便宜的交通工具。
日本大学生主要选择中档的宾馆和旅馆作为住宿设施,而中国大学生从节约方面出发主要选择亲戚朋友家和旅馆。同时,家庭旅馆普及率不高、星级酒店价格昂贵成为阻挡中日学生旅游共同的门槛。
餐饮设施方面,再次体现了中国大学生花费少的特点,他们主要是选用便宜的快餐和自带干粮,而日本大学生选择饭店较多。
体现综合消费的旅游支出比例,通过图3可以得出,中国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是门票、餐饮、交通等基础性消费,用于娱乐、购物的消费较少,而住宿则是利用住在朋友家等零消费的方式来尽量减少花费。日本大学生的主要花费是在娱乐方面,其他方面比较平均,而中国大学生的最大支出项门票却是日本大学生的最少支出项,可见日本大学生的高端消费比例高于中国大学生
3.4 感知行为比较
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观光游览型的目的地是两国大学生的主要选择,日本学生在休闲度假型、康体娱乐型、认知猎奇型的选择上比较平均,而中国学生则有所区别,表现在休闲度假是次要选择,而康体娱乐型和认知猎奇型很少有人选择。
在旅游活动类型的选择上,两国大学生选择自然景色观光类比例都比较高;其他项目日本大学生的选择比较平均,都是他们的重要选择对象;而中国大学生的选择则有明显的数量的区别,文化古迹观光、民俗文化体验、自然体验、主题公园娱乐、休闲度假、都市观光的选择比例依次降低,并且远低于日本大学生的选择比例。中国大学生的旅游活动类型比较单一,对人文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涉及较少,拓宽旅游项目的潜在空间很大。
从以上4个方面比较中日大学生的旅游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旅游活动在市场条件上、消费能力上、组织机构上、主体效益上的发展程度不如日本大学生完善,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建设和引导。当然,两国的综合国力、旅游发展的完善程度也是造成他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
4 对青少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启示
4.1 青少年旅游市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进展不大;中国大学生旅游行为特点没有明显变化
我国青少年旅游网络各系统建设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供给系统中,除了传统的景区景点,高校旅游、红色旅游、涉外旅游等新形式的旅游产品不断得到开发,专门针对学生的旅游产品类型日益增多,旅游信息系统日趋多样化,信息触角不断延伸,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从调查分析来看,青少年旅游市场还处于成长阶段,综合效益发挥不强,尤其以支持系统最为薄弱。与4年前的调查结果和其他相关研究相比较,中国大学生旅游行为没有明显变化。他们渴望进行旅游,但缺乏引导和组织,旅游经费少,旅游活动类型单一,旅游需求层次低,导致大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深层次意义体会不足,旅游行为依然处于自发和低层次阶段。因此,青少年旅游网络的建设,在进一步完善供给系统和信息系统外,需要加大力度发展支持系统。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和专业团体对大学生旅游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出游不再盲目;其次,采取多渠道融资的方式,争取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开展品位高、影响力大的青少年旅游,带动青少年旅游市场的发展;第三,旅游企业和政府联手,出台相关措施和政策,共同建立健康的旅游秩序和优惠的旅游措施。例如,在日本,旅游作为青少年学生可享受的福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青春18”卡,可以让学生很便宜地搭乘任何区间的电车。而丰厚的奖学金、充足的打工机会,为日本学生的出游奠定了经济基础。
4.2 学校和专业团体应加强对大学生旅游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年富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知识日趋丰富,渴望探求未知世界,需要在繁重的学业中放松身心。他们喜欢旅游,渴望旅游,也迫切希望学校能够支持旅游活动。从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现状来看,高校与大学生旅游缺乏紧密的联系,在组织、信息提供等方面没有发挥作用,大学生旅游基本上是自发的。自发的旅游活动有其合理的一面,这种方式便于组织,人员构成上比较稳定,成员之间能够增进感情,获得心理安全感。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它使旅游活动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与旅游活动是相互促进的,高校应当在大学生的旅游活动中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功能。首先,高校组织大学生的旅游活动,能够从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书本学习的实践要求出发,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使出游和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高校组织大学生的旅游活动,能够加强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学生的交流,拓宽知识面,增进同学感情;能够及时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习更有动力,有效避免校园负面事件的发生。第三,高校组织旅游活动,能够安排专题旅游,使旅游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高尚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是大学生的培养者,他们有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旅游的独有优势,学校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出游,充分发挥旅游寓教于乐的功能。
致谢:在日本的问卷调查得以顺利开展,要感谢立教大学观光学部的诸位老师,他们是:杜国庆副教授、安岛博幸教授、稻垣勉教授。还要感谢中国留学生唐洋、王欣、沈唯佳、杨洋。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比较
[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07—0079—04
1 研究的背景和调查方法说明
为继续对青少年旅游网络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旅游的行为规律和特点,探讨旅游活动与高校教育的互动关系,我们在2000年和2002年对全国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的基础上”’”,完善了调查问卷,采用18题矩阵式问卷,于2004年10—11月对昆明8所高校的学生再次进行了“大学生旅游行为调查”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16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44份,回收率为96%。调查对象的年级、性别、院系、专业等特征数据通过随机抽样获得,其中一年级508人,占32.9%,二年级557人,占36.1%,三年级346人,占22.4%,四年级179人,占11.6%,五年级10人,占0.6%;男性723人,占46.8%,女性821人,占53.2%;共涉及83个专业。
之后,我们用同一问卷对东京立教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47份,回收率为89.4%。其中一年级242人,占54%,二年级69人,占15.4%,三年级104人,占23%,四年级31人,占6.9%;男性181人,占40.5%,女性266人,占59.5%;共涉及25个专业。
2 中国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2.1 中国大学生旅游的群体行为特征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旅游活动持支持态度,也希望校方对学生的旅游活动提供支持(94.2%),但校方和院系部很少组织学生出游,旅行社发挥的作用也不大,大学生旅游活动多数由学生自发组织。
我们对问卷进行统计,学生旅游活动的组织者统计结果见表1。
对表1中的数据分5个等级进行评价:“经常”代表符合,赋值5,“时常”代表比较符合,赋值4,“有时”代表可有可无,赋值3,“很少”代表较不符合,赋值2,“从不”代表很不符合,赋值1。通过加权平均计算每一选择项的均值,均值越高表明该选择项越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大学生旅游行为其他情况统计分析结果。
从统计结果看,获取信息的途径,最主要的来源是朋友口碑(3.37),其次是报纸杂志(3.22)和电视(3。15),再次是广播(2.67)和因特网(2。69),最少是旅行社促销(2.25)和学校引导(2.17)。青年的出行方式最主要的是朋友结伴,其次是独行和情侣出游及学校组织。
大学生进行旅游的动机,主要为放松身心(4.0),其次是增长知识(3.58)、陶冶情操(3.66)、体验新的生活经历(3.58)、了解社会(3.38),建立人际关系(3.02)的动机较少,探亲访友的动机只有2.50分。结合马斯洛(Maslow)的需求层次论,我国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基本上还处于低级需求阶段。
2.2 中国大学生旅游的时空行为特征
中国大学生旅游时空安排,多是近距离、短时间的旅游活动。从出游空间距离看,主要集中于15公里以内的短距离游(3.68),其次是15—50公里(3.14),再次是51—500公里(2.75);大于500公里的远距离出游则很少(1.92,1.66,1.33)。在出游的时间安排上,1日游占据最大份额(3.85),其次是2日游(3.11),时段越长人数越少,分值越低(2.70,2.10,1.82)。
出游的时段选择最主要是周末(3.53);其次是“五一”(3.11)、“十一”(2.98)、寒假(2.89)、暑假(2.84),春节最少(2.38)。大学生的假期比较多,出游时间的选择余地大,但由于大学生通常是进行短期短距离的旅游活动,因此周末出行比例较大。
2.3 中国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中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由于父母的资助主要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能节余出来进行旅游的费用很少,因此在旅游行为中涉及到消费的项目,学生大多数选择花费少的经济型项目。在交通工具、住宿设施、餐饮设施方面也是以“花费少”为选择标准,例如交通工具大多选择汽车(3.58)和火车(3.06),选飞机(1.76)和自驾车(1.73)非常少;住宿设施大多选择旅馆(2。93)和亲戚朋友家(2.96),宾馆(2.15)和星级酒店(1.68)很少;餐饮设施主要选择快餐(3.43)、自带干粮(3.09);选饭店(2.79)、团队餐(2.49)、大排档(2.18)较少。同样由于经济原因,在旅游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出行的时段的选择上也尽量减少花费。
大学生旅游支出结构在门票、餐饮、交通方面相差不大,最多的是门票,其次是餐饮和交通,而娱乐、购物、住宿的支出比例较小。大学生旅游基础性消费在消费总量中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套用恩格尔系数原理,基础性消费所占比重越大,生活质量越低,旅游活动主要以参观游览为主,旅游体验难以深入,旅游处于初级消费水平。
2.4 中国大学生旅游感知行为特征
中国大学生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最主要的是观光游览型(3.93),其次是休闲度假型(3.10),康体娱乐型(2.61)和认知猎奇型(2.54)较少。进行的旅游活动,最主要是自然景色观光(4.04),其次是文化古迹观光(3.50)和民俗文化体验(3.24),再次是自然体验(2.84)和主题公园娱乐(2.71),最少是休闲度假(2.57)和都市观光(2.62)。可见,大学生进行的旅游活动,多是以客体的身份进行参观、游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对于以主观能动参与为主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活动,选择相对较少。这与他们“囊中羞涩”有关,也与我国青少年旅游发展所处的初级阶段有关。
旅游归来的感受,大多数是感到物有所值,或和想象中的一样,少数觉得不如想象中的好,很少觉得大失所望。可见,不论从旅游活动发生的前期还是后期,大学生对旅游活动始终持肯定的态度。
至于旅游的制约因素,最主要是费用问题,其次是时间和安全,其他如出游的条件、合适的旅游线路、精心的组织,重要性相似,也起着重要作用。
3 中日大学生旅游行为比较分析
3.1 群体行为比较
中日大学生对旅游活动都持肯定态度,希望学校在促进大学生旅游活动方面给予支持。但两国学 校都很少组织旅游活动,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最多的是学生自发组织,与此相应,旅游方式主要是朋友结伴。日本旅行社在大学生旅游组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大学生出游则很少由旅行社组织。
获取信息的途径上,中国大学生主要通过朋友介绍,人为影响比较大;而日本大学生的旅游活动主要是采用Intemet、报纸、杂志和旅行社促销等传媒,更多的通过自身判断来选择旅游行为方式。对于活动的动机,日本大学生的旅游活动通常是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充、体验奇特的经历和增长知识,需求等级较高。
过去一年里,675名中国大学生参加了旅游活动,占总数的43.7%,273名日本大学生参加了旅游活动,占总数的61%。日本大学生的出游率要高于中国大学生。
3.2 时空行为比较
中国大学生旅游的时空行为,主要是短时间近距离,而日本大学生在出游的距离远近较为平均,远距离游比中国大学生多,尤其是国外游,中国大学生几乎没有,但日本大学生却有很多的机会。日本大学生在旅游的时段上以适中的2天和3-5天为主,太短的1日游和太长的7天以上都比较少。出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夏休,而冬休、秋休、春休、周末、正月、3连休的选择比例相近。
3.3 消费行为比较
日本大学生的生活来源主要有两大部分:家长和自身。家长给予的费用一般能满足学习和生活,自身打工挣取的费用就成为了旅游基金,因此日本大学生有更多的支配金钱的自由,在旅游经费上也相应宽裕。虽然费用问题依然是旅游的主要制约因素,但在支出方面,日本大学生明显比中国大学生宽松,因此旅游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就有所不同。
在交通工具选择上差异较大,日本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快速方便的交通工具,以电车为主,新干线、飞机、自驾车也占重要地位,在价格上不做太多考虑;而中国大学生依然是从价格方面去选择便宜的交通工具。
日本大学生主要选择中档的宾馆和旅馆作为住宿设施,而中国大学生从节约方面出发主要选择亲戚朋友家和旅馆。同时,家庭旅馆普及率不高、星级酒店价格昂贵成为阻挡中日学生旅游共同的门槛。
餐饮设施方面,再次体现了中国大学生花费少的特点,他们主要是选用便宜的快餐和自带干粮,而日本大学生选择饭店较多。
体现综合消费的旅游支出比例,通过图3可以得出,中国大学生的消费支出主要是门票、餐饮、交通等基础性消费,用于娱乐、购物的消费较少,而住宿则是利用住在朋友家等零消费的方式来尽量减少花费。日本大学生的主要花费是在娱乐方面,其他方面比较平均,而中国大学生的最大支出项门票却是日本大学生的最少支出项,可见日本大学生的高端消费比例高于中国大学生
3.4 感知行为比较
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观光游览型的目的地是两国大学生的主要选择,日本学生在休闲度假型、康体娱乐型、认知猎奇型的选择上比较平均,而中国学生则有所区别,表现在休闲度假是次要选择,而康体娱乐型和认知猎奇型很少有人选择。
在旅游活动类型的选择上,两国大学生选择自然景色观光类比例都比较高;其他项目日本大学生的选择比较平均,都是他们的重要选择对象;而中国大学生的选择则有明显的数量的区别,文化古迹观光、民俗文化体验、自然体验、主题公园娱乐、休闲度假、都市观光的选择比例依次降低,并且远低于日本大学生的选择比例。中国大学生的旅游活动类型比较单一,对人文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涉及较少,拓宽旅游项目的潜在空间很大。
从以上4个方面比较中日大学生的旅游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旅游活动在市场条件上、消费能力上、组织机构上、主体效益上的发展程度不如日本大学生完善,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加强建设和引导。当然,两国的综合国力、旅游发展的完善程度也是造成他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
4 对青少年旅游市场开发的启示
4.1 青少年旅游市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进展不大;中国大学生旅游行为特点没有明显变化
我国青少年旅游网络各系统建设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供给系统中,除了传统的景区景点,高校旅游、红色旅游、涉外旅游等新形式的旅游产品不断得到开发,专门针对学生的旅游产品类型日益增多,旅游信息系统日趋多样化,信息触角不断延伸,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但是,从调查分析来看,青少年旅游市场还处于成长阶段,综合效益发挥不强,尤其以支持系统最为薄弱。与4年前的调查结果和其他相关研究相比较,中国大学生旅游行为没有明显变化。他们渴望进行旅游,但缺乏引导和组织,旅游经费少,旅游活动类型单一,旅游需求层次低,导致大学生对旅游活动的深层次意义体会不足,旅游行为依然处于自发和低层次阶段。因此,青少年旅游网络的建设,在进一步完善供给系统和信息系统外,需要加大力度发展支持系统。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和专业团体对大学生旅游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出游不再盲目;其次,采取多渠道融资的方式,争取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开展品位高、影响力大的青少年旅游,带动青少年旅游市场的发展;第三,旅游企业和政府联手,出台相关措施和政策,共同建立健康的旅游秩序和优惠的旅游措施。例如,在日本,旅游作为青少年学生可享受的福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青春18”卡,可以让学生很便宜地搭乘任何区间的电车。而丰厚的奖学金、充足的打工机会,为日本学生的出游奠定了经济基础。
4.2 学校和专业团体应加强对大学生旅游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年富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知识日趋丰富,渴望探求未知世界,需要在繁重的学业中放松身心。他们喜欢旅游,渴望旅游,也迫切希望学校能够支持旅游活动。从大学生旅游行为的现状来看,高校与大学生旅游缺乏紧密的联系,在组织、信息提供等方面没有发挥作用,大学生旅游基本上是自发的。自发的旅游活动有其合理的一面,这种方式便于组织,人员构成上比较稳定,成员之间能够增进感情,获得心理安全感。但是,这种方式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它使旅游活动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学校教育与旅游活动是相互促进的,高校应当在大学生的旅游活动中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功能。首先,高校组织大学生的旅游活动,能够从大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从书本学习的实践要求出发,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使出游和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高校组织大学生的旅游活动,能够加强不同专业、不同学校的学生的交流,拓宽知识面,增进同学感情;能够及时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习更有动力,有效避免校园负面事件的发生。第三,高校组织旅游活动,能够安排专题旅游,使旅游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和高尚的意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综合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是大学生的培养者,他们有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旅游的独有优势,学校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鼓励大学生出游,充分发挥旅游寓教于乐的功能。
致谢:在日本的问卷调查得以顺利开展,要感谢立教大学观光学部的诸位老师,他们是:杜国庆副教授、安岛博幸教授、稻垣勉教授。还要感谢中国留学生唐洋、王欣、沈唯佳、杨洋。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