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聋校的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把教学工作的重点从强调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转移到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从强调学生的“学会”,转变为强调学生的“会学”,“教,是为了不教”。
【关键词】聋校 数学 创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特别是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教师应该掌握更具创新性、更具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数学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味核心”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教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现在,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比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随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时代发展相适应地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
第二,要营造宽松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寬容、友好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讨论、合作、分组操作等内容,开展多向交流,师生角色互动,情感交融,努力创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变得具有流畅性和敏捷性。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比如总结一个问题,一节课的内容,一次讨论的结果等等,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发言,说出不同的见解,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思维。开展创新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二、鼓励质疑问难,催生创新萌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有疑是学生进步的反应。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文艺的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不断探求知识的真谛。教师无论在讲课过程中,还是讲完课后,都可
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明代人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活跃创新思维,体现创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胆进行批判性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从小就培养学生对知识刨根问底的精神,从小养成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能让学生在不断揣摩、探讨、研究中掌握知识的实质。比如在学习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如果给你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你能把它们滚动起来吗?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如果车轮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坐车的人会是什么感觉?经过讨论,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到非常的平稳,这就是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数学道路。”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快,因而对学习数学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收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当然,聋哑学生的创新活动一般都是低层次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对聋哑学生不应该求全责备,而是应该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爱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三、运用期望效应,激活创新动力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乃学生智商增高的决定因素。聋哑学生对教师的依耐感比健全的学生要强烈得多,也更容易感受他们教师的期望所施加的无意的机会影响。当教师的期望一旦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时,便能激活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让创造的潜意识自由驰骋,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比如在学生发言时,微笑着认真倾听,并不时赞许地点点头;学生上台演示时,老师可以站在学生身旁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或者靠近扶着学生的肩;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了,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给予积极暗示;在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不够理想时,教师说上一句“没事,再说一次,这次一定会说得更好。”这样,聋生创新欲望的火苗,就会借助教师鼓励和蔼的语言越燃越旺,逐渐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师,要对聋生的评价多给予鼓励,鼓励拔尖,鼓励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对聋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表扬,让聋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在评讲作业时,对有创新的聋生要提出表扬;在教学中要多用“不错”、“好”、“你真行”表扬的语句,表示教师的关注和称赞。通过鼓励,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促使聋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温寒江《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2] 黄晋太《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红旗教育出版社2002.1.1.
[3] 刘廉《数学教改新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4] 马芯兰《小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
【关键词】聋校 数学 创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突出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师应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遵循儿童认知规律,挖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能力,就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特别是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教师应该掌握更具创新性、更具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数学教师应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味核心”的教学理念,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教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现在,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比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随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时代发展相适应地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
第二,要营造宽松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寬容、友好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讨论、合作、分组操作等内容,开展多向交流,师生角色互动,情感交融,努力创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要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得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判断,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变得具有流畅性和敏捷性。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比如总结一个问题,一节课的内容,一次讨论的结果等等,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发言,说出不同的见解,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学生思维。开展创新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二、鼓励质疑问难,催生创新萌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有疑是学生进步的反应。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文艺的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不断探求知识的真谛。教师无论在讲课过程中,还是讲完课后,都可
以提出自己的疑问,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明代人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活跃创新思维,体现创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大胆进行批判性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从小就培养学生对知识刨根问底的精神,从小养成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能让学生在不断揣摩、探讨、研究中掌握知识的实质。比如在学习九年级数学《第三章圆》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思考:如果给你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你能把它们滚动起来吗?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如果车轮做成三角形或正方形,坐车的人会是什么感觉?经过讨论,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到非常的平稳,这就是车轮都要做成圆形的数学道路。”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尝到克服困难的满足与愉快,因而对学习数学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收到了理想的学习效果。当然,聋哑学生的创新活动一般都是低层次的,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对聋哑学生不应该求全责备,而是应该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爱护他们的创新萌芽。
三、运用期望效应,激活创新动力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乃学生智商增高的决定因素。聋哑学生对教师的依耐感比健全的学生要强烈得多,也更容易感受他们教师的期望所施加的无意的机会影响。当教师的期望一旦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时,便能激活学生自身的创新潜能,让创造的潜意识自由驰骋,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比如在学生发言时,微笑着认真倾听,并不时赞许地点点头;学生上台演示时,老师可以站在学生身旁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他,或者靠近扶着学生的肩;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了,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给予积极暗示;在学生回答问题回答得不够理想时,教师说上一句“没事,再说一次,这次一定会说得更好。”这样,聋生创新欲望的火苗,就会借助教师鼓励和蔼的语言越燃越旺,逐渐形成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作为教师,要对聋生的评价多给予鼓励,鼓励拔尖,鼓励创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对聋生正确的行为表示明确的表扬,让聋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比如,在评讲作业时,对有创新的聋生要提出表扬;在教学中要多用“不错”、“好”、“你真行”表扬的语句,表示教师的关注和称赞。通过鼓励,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促使聋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温寒江《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2] 黄晋太《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红旗教育出版社2002.1.1.
[3] 刘廉《数学教改新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1.1.
[4] 马芯兰《小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