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狂心但不可狂气

来源 :竞争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37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9—2005:顾雏军的“白色科龙王国”
  
  人不可无狂心,否则难成大气,但绝不可狂气,气大伤人害己。顾雏军历经15年苦斗,狂心不改,狂志不移,以一个发明加一套理论,以购并科龙为平台,再加上一连串产业整合动作,一度成为白色家电的行业老大。但是他太狂了,绝不止是气吞同行的壮举,还有他的狂斗而树敌太多。稍有揭竿而起者,便有无数人响应而群起攻之,更何况“王国”初建尚不牢固,顷刻颠覆。
  
  2008年7月,顾雏军闹了一声叹息:没钱上诉。
  这位曾经把中国家电业搞得风起云涌,曾经拥有数家上市公司的“大人物”,如今竟然穷得连打官司的钱都没有。如果放在三年半前,这恐怕是中国最黑最冷的笑话,但它今天变成了事实。
  顾雏军2005年出事,历时两年半的审理,于今年1月30日被正式宣判入狱12年,执行10年。
  顾雏军当然希望能翻案,于是提起上诉,媒体都在密切关注案件的进展,但恐怕谁也没想到,半年之后的2008年7月4日,ST科龙发布一个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西科龙3日收到广东高院的民事裁定书,上诉人顾雏军虽然在法律规定的上诉期限内提交了上诉申请,但未在规定的交费期限内预交二审案件受理费。
  因为未履行法定的二审诉讼义务,本案只能按上诉人自动撤诉处理。
  身患糖尿病的顾雏军恐怕只能面对漫长的铁窗生涯,直至花甲。
  
  弄潮时代幸运儿
  抛开对顾雏军的道德与法律评判,单从智商和做事手腕的角度讲,顾雏军是一个十足聪明人,且极具上进心。
  顾雏军1981年从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进入天津大学。从那时起,在近30年的成长道路上,顾雏军不仅每一步都留下了重重的脚印,而且每一步,都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顾雏军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幸运儿。据说,仅复习两周便考上江苏工学院,而且分数奇高,够上北大。他毕业后成为全班惟一考上外地研究生的人,而且考上的还是本专业顶尖的天津大学。
  毕业后,顾雏军不仅以优异生的身份顺利留校任教,加入科研队伍,还在27岁时,即1986年就写出后来被称为“顾氏循环”的著名论文,并在后来找到一家英美专业杂志《能源》发表,引起激烈的学术争论。但争论归争论,顾雏军凭借这篇论文,很快成为全国的热循环“专家”。
  当时,全球舆论已经开始反思气候变暖,并将问题归咎于空调和冰箱使用的氟利昂,众多国家为此还于1987年签订《蒙特利尔协定书》,以控制CFC和其他破坏臭氧层的物质消费量。顾雏军的这篇论文太“有的放矢”了,其理论焦点正是“一种能替代氟利昂的热力循环节能新技术”。
  但这还不是最有的放矢的,他当年就推出了主打环保牌的格林柯尔制冷剂,并强制性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有意识地广泛结交环保领域的重量级人物,欲将产品顺利推广。
  他于1990年顺势切入空调行业,推出“超低能耗”的小康空调,算是中国第一批在空调产业的拓荒者。但因受到多方质疑,尤其是同行的联手阻击,并未取得非凡的成功。
  在国内受挫之后,1990年,顾雏军移师海外,在英国注册成立公司推广格林柯尔制冷剂。顾雏军在海外折腾四年,至今依然是个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至少拿到了资本,而且还掌握了资本运作的技巧。
  1995年归国后,顾雏军仅用5年时间,把一个十分普通的制冷剂厂打造成一家具有高科技概念的上市公司,而且上市地点还是市场相对规范的香港。
  
  凶猛的产业巨鲨
  格林柯尔上市后,顾雏军就像一条突然浮出水面的巨鲨,先后击败通用电气、惠尔普等一批国际巨头,于2001年10月吞掉2000年度亏损6.78亿元的科龙电器。紧接着,又拿下江西齐洛瓦、吉林吉诺尔冰箱厂、上海上菱电器的两条冰箱生产线、远东阿里斯顿全部生产线、杭州西泠集团及美菱电器、南京伯乐等制冷企业,还投资兴建了科龙南昌工业园及扬州科龙生产基地,势不可挡。媒体刚发出惊呼,鲨鱼又闻腥而动,吞下2001年度亏损3.5亿元的美菱电器(2003年5月)。
  因资本运作手法凶狠聪明,很多媒体将顾雏军列为资本枭雄,但其实他与德隆的唐氏兄弟及众多民营资本大系均不同,顾雏军从制冷行业起家,对本行业一直情有独钟。他的资本操作是真正的产业资本思路,真正为中国很多产业提供了新模式,新蓝图。
  历时两年的系列收购之后,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成为中国冰箱业的老大与空调业的劲旅,产能直奔每年1000万台冰箱的规模,直逼全球的老大地位,他明确表示,自己第一目标是垄断国内市场,然后包下全球所有制冷行业的OEM合同,获得与拥有原创技术的国际巨头谈判的资格,最终反打高端,成就霸业。
  在人们惊愕之际,顾雏军突然又掉转枪头杀向汽车业,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于2003年以4.18亿元和1.09亿元拿下ST亚星和ST襄轴,又于2004年还到海外收购了法国汽车配件生产商Tomkins和英国汽车设计公司LPD。
  2004年,顾雏军站上了事业的巅峰,但这个巅峰也是悬崖。而且悬崖之上没人劝阻他,更没人救他,因为他做人太绝。
  
  做人糊涂
  顾雏军的绝顶聪明是公认的,他的孤傲与好斗也是公认的。
  据顾雏军大学时的同学介绍,他看周围许多同学皆不入眼,常常流露出“吾非凡人”之意。在天津大学研究“顾氏循环”理论时,他竟然与自己导师成为水火不容的对立面。
  事实上,与自己导师的关系不融洽只是顾雏军为人处事的一个早期缩影。踏入商海后,顾雏军同样目中无人,几年后便在北京“混不下去”,不得不到海外二次创业。
  吃过人际关系苦头的顾雏军回国后才开始结交重要人物,通过与北京控股的合作,事业渐渐理顺,后来又通过在环保领域的攻关,完成了格林柯尔的转型和上市。
  但公司易改,本性难移。格林柯尔上市后,顾雏军的恃才傲物再次暴露无异,甚至变本加厉。4年间,他收购数家公司,面对收购科龙的种种疑点,顾雏军明确表示:“我就是一位中国家电产业的大画家,你们有意见,是你们看不懂,不是我画得不好。”
  对待媒体和经济学家,顾雏军更是出了名的刻薄、好斗。面对第一桶金的追问,他以“不是偷的,不是抢的”嘲笑记者,面对收购科龙的疑问,他称质疑的媒体“非常烂”。
  其实从收购科龙开始,媒体就一直质疑顾雏军,称其做事过凶,手法诡异,但顾雏军一面还嘴,一面继续强势出击。绝大多数人都在质疑,顾雏军哪来这么多钱?他一定在收购国有资产时捞到了大便宜!
  舆论可畏。当很多人都在质疑顾雏军资本来历不清,很多人都在传言其侵吞国有资产,这种恶名的口碑在你遇难时,不仅众人避之,更会众人推之。
  顾雏军太狂,便有狂人跳出来以狂斗狂。顾雏军有产业,可做狂人但不可做疯子,在光脚的疯子面前斗狂,反居下风。一旦有疯子挑战狂人,这场疯狂游戏自然没有游戏规则,也就没了避险盾牌。顾雏军赤裸着胸膛,被不知来自何方的万箭射穿。
  结束狂斗的最好办法是请来维持治安的“警察”。面对法律,顾雏军必须清楚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他的狂人之举又怎经得住查呢?
  有传播专家曾评论说,成就德龙的唐氏兄弟面对媒体选择的是“沉默”,希冀在“沉默中匿迹”,结果却在“沉默中爆发”。顾雏军面对媒体是“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结果搞得自己千疮百孔,生命垂危。
其他文献
1983—2002:李经纬被“东方魔水”健力宝呛死    产权问题永远不能以革命方式解决。李经纬创造了“东方魔水”健力宝,15年雄踞中国“民族饮料第一品牌”。但“东方魔水”却不属于他自己,于是在企业转制中欲一口吞下健力宝全部产权,却因操之过急和胃口太大,不仅欲速则不达,反而戴上了“涉嫌贪污”的帽子,李经纬在中国众多企业家中堪称经典的悲剧人物,很多媒体将其与红塔集团储时健并列,成为“晚节不保”的著名
期刊
1986—1998姜伟20大失误使飞龙坠地    姜伟的“总裁自省20大失误”曾被誉为中国企业界的经典之作。他反省自己不可谓不深刻,但在反省失误之际,他又新添了两大失误,一是以“休整期”来纠正失误,停滞了企业的增长,停车修车,再启动再提车,前方已被超车者堵塞。另一是,在战略反省时并未完成战略重塑,穿上新鞋走老路。    人们已经忘却了姜伟的存在。也没人幻想他又能策划出一场轰动全国的营销风暴,像史玉
期刊
1984—2006:李留恩的全球彩电玻壳王冠被砸碎    李留恩是一位悲剧色彩产业王者,他在电子工业极为薄弱的河南安阳,以20余年的艰苦奋斗成就了全球彩电玻壳老大。但是,在他已敏锐嗅到彩电工业的战略转折点即将来临之际,却未形成迎接替代之危的战略远见,这至今是一个谜。而另一家当年实力较安彩薄弱的京东方,只因其前瞻性的战略远见,只比安彩提前两年切入液晶显示领域,如今已成为中国的领跑者。安彩的战略选择只
期刊
伊利是郑俊怀一手创造的,他主宰这家企业20余载而成就大业。如果功成身退,他的荣华富贵及深远影响都能保证。但“老爷子”的间接影响力是很多著名企业家所不能接受的,因为他们亲历亲为习惯了。他们不甘于颐养天年,因为苦惯了。而他们共同的黄昏梦想是,当太上皇垂帘听政,遥控年轻人再创辉煌。若想做到这一点就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法理上拥有永久控制权,具体到企业就是绝对所有权。可惜,郑俊怀有这个心,没这个命。 
期刊
1989—1997:王遂舟的亚细亚“野太阳”    对商人而言,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但将其异化为“经济政治学”,则成为一门险恶的学问。王遂舟是一个毫无背景的赤脚平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商业领域,升起了郑州亚细亚这颗“野太阳”,他因改革趋势需要而成全国性改革典型,他也因政治需要异化而成新型另类“红顶商人”,从在商言商变为“在商言政”,逐渐偏离为商逐利的准则,变为不惜代价追逐政治肯定。正是
期刊
1995—2005:孙宏斌急欲顺驰称王反而翻车    孙宏斌给顺驰取名意在又快又顺,在其成长的前五年还算平滑快速前进。但在临死前3年,顺驰开始大跃进式扩张,其商业模式在纸上谈兵时经过精确计算,结论是可以快速复制。而现实中,中国房地产行业是标准化程度极低,在一个充满不可预见性的不太标准化的行业,试图快速地精确复制,只能找死,而且是自寻速死。    2008年的房地产话题依然热得发烫,但这跟孙宏斌已经
期刊
2008年8月18日,一桩高达77亿美元的交易所合并案达成。  当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董事会816席成员中有650位对并入芝加哥交易所集团(CMEGroupInc.)投赞成票,远超75%的下限。而在芝加哥交易所,董事会当日以96%的压倒性支持率通过并购NYMEX方案。这一交易意味着CME近7个月的苦苦“追求”终于开花结果,其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的份额飙升至98%,可谓一统天下。CME
期刊
1996—2004:戴国芳玩大“铁本事件”惊天下    当年史玉柱只想盖一座18层的巨人大厦,在地方政府“盖一座珠海标志性建筑”的热情鼓动与政策激励下,巨人大厦陡然长高至72层,但当史玉柱无力支撑而资金链断裂时,无人伸手相援,巨人大厦成为“中国第一烂尾楼”而拖垮巨人集团。无独有偶,戴国芳的铁本钢铁公司也受到当地政府极力鼓动与支持,戴国芳心一热,原本扩产能至260万吨计划一夜之间变成840万吨,投资
期刊
在浙江人眼里,2005年以来,有两个神话最诱人:一个是当年无心插柳的雅戈尔,以7亿元的原始投入换回200多亿元市值的金融资产。一个是搞创投的华睿,只用5年时间,公司规模从60万元翻到了11.5亿元。   如今,“实业+PE”成为浙商最推崇的模式。“做实业不赚钱,资本运作才是王道”正在浙商中成为新的共识。  由于先行者的暴利效应,加之深圳创业板的即将推出,有专家预计,今后5年内,浙江将成为外资PE和
期刊
1996—2006:郭家学没算准东盛的天时    郭家学受过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正规训练,他具有战略预见,他的战略规划也是可行的。郭家学是做医疗器材营销出身,他切入的医疗医药行业也是自己熟悉的。郭家学以快速并购实现产业整合,同时组建优秀管理团队狠抓内部管理,在战略执行上也是正确的。但是,郭家学对中国医药产业的深刻规律缺乏独到认识,更在战略规划上忽略了宏观景气的周期。所以当宏观经济气候一变,其衰忽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