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关键词】激励 启发 兴趣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她)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做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他(她)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正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一样。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她)们能克服天气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她)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她)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使他(她)们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她)们。另外,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她)们不同的年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她)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她)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她)们为了实现自已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学生运动,提醒学生保持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到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她)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興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她)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她)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她)们进行足球比赛,针对他(她)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的情绪,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激励 启发 兴趣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她)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做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他(她)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正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一样。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她)们能克服天气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她)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她)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使他(她)们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她)们。另外,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她)们不同的年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她)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她)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她)们为了实现自已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学生运动,提醒学生保持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生从被动注意引导到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她)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興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她)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她)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她)们进行足球比赛,针对他(她)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的情绪,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