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做到教学目标具体、导入精彩、课堂气氛活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教学效率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23-01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现象,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设计、指导、实施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具体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的基本标尺,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设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2 课堂导入精彩
导课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导语的设计除了要为讲解课文环节做好铺垫外,还要与结课环节做到首尾呼应,使整篇课文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如《长亭送别》一课,就先让学生们展开联想,说出他们所熟知的爱情故事,老师再总结概括:“从关关雎鸠的吟唱到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厢记》讲述的是富千斤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而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便是其最精彩的一折。”这样的导课不仅让学生们回顾了学过的相关课文,也交代了本课的主题,将作品的主要人物拉到了台前。
3 课堂氛围生动
a.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b.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曾看过一个课例,一个老师教授《死海不死》,其中一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吗?由学生在第二课堂语文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那么政府肯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她,而把海水中的盐类提取出来作为工业用盐,以此淡化海水。只要约旦河不会干涸,死海就不会干涸。有的说:死海位于大裂谷中段,既然是裂谷,那就会像衣服的裂缝一样愈撕愈宽,到时还会与周围两大洋相连,成为蔚为奇观的海峡,哪里还会干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已知的文本的信息的组合中延伸到了未知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尝到了创新的喜悦,迸溅出探究的思想火花。
c.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语文课上不是不谈孔孟,不说鲁迅,不论“红楼”。恰恰相反,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恰恰是语文课上应该多传授的内容。问题是,语文课上,能不能多插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材料,如韩寒作品,当代获奖名著等;甚至于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让语文课脱下西服,穿上夹克,戴上随身听。
《诗经·蒹葭》,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诗歌,但是,时隔数千年历史的烟云,加上语言的隔离,学生未必完全能够欣赏其妙处。教师可以从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说起,通过情节和形象,理解主人公上下求索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在反复聆听其幽幽凄切的乐曲中,理解《蒹葭》一诗的内涵,感受其艺术的魅力。
d.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么怎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4 突出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个人有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课文课后联系起来,提出研究专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通过研究、收集、阅读受到感染、熏陶,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教学效率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23-01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现象,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教学,科学有效地设计、指导、实施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具体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的基本标尺,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之一就是要设立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2 课堂导入精彩
导课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关系着整个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导语的设计除了要为讲解课文环节做好铺垫外,还要与结课环节做到首尾呼应,使整篇课文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如《长亭送别》一课,就先让学生们展开联想,说出他们所熟知的爱情故事,老师再总结概括:“从关关雎鸠的吟唱到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爱情在文学作品中始终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厢记》讲述的是富千斤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而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便是其最精彩的一折。”这样的导课不仅让学生们回顾了学过的相关课文,也交代了本课的主题,将作品的主要人物拉到了台前。
3 课堂氛围生动
a.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现代多媒体手段,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听感觉,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为语文课堂创设诗情画意的美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全新的手段,为语文教学创设情境。
b.通过巧妙设问来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善于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用精、少、实、活的提问将学生吸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曾看过一个课例,一个老师教授《死海不死》,其中一个环节让我记忆犹新。老师课前让学生查阅地图,熟悉死海的地理位置后,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性很强的问题:死海真的会死吗?由学生在第二课堂语文上“高谈阔论”。他们争先恐后急于表达,有的说:约旦河既然是巴勒斯坦、约旦两国的母亲河,那么政府肯定会想方设法保护她,而把海水中的盐类提取出来作为工业用盐,以此淡化海水。只要约旦河不会干涸,死海就不会干涸。有的说:死海位于大裂谷中段,既然是裂谷,那就会像衣服的裂缝一样愈撕愈宽,到时还会与周围两大洋相连,成为蔚为奇观的海峡,哪里还会干呢?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在已知的文本的信息的组合中延伸到了未知的知识领域,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尝到了创新的喜悦,迸溅出探究的思想火花。
c.联系生活来创设情境。
生活是五光十色的,生活中有诗质,教师要动脑子,让生活走入课堂,让课堂进入生活;让语文贴近学生的感性实际,在课堂上让学生动乎情,悦乎心,用生命去诠释语文。语文课上不是不谈孔孟,不说鲁迅,不论“红楼”。恰恰相反,人类文化中的宝贵遗产,恰恰是语文课上应该多传授的内容。问题是,语文课上,能不能多插一些中学生非常熟悉而又感兴趣的材料,如韩寒作品,当代获奖名著等;甚至于电视剧,广告词,流行歌曲,让语文课脱下西服,穿上夹克,戴上随身听。
《诗经·蒹葭》,这是一篇极具感染力的诗歌,但是,时隔数千年历史的烟云,加上语言的隔离,学生未必完全能够欣赏其妙处。教师可以从琼瑶的小说《在水一方》说起,通过情节和形象,理解主人公上下求索的情感历程,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在反复聆听其幽幽凄切的乐曲中,理解《蒹葭》一诗的内涵,感受其艺术的魅力。
d.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那么么怎样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4 突出主体地位
新课改理念认为,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以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个人有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除了组织正常的课堂教学,更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就学生个体及小组的学习品质、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活动主题的确立应该基于学生的“内需”,源于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将这些课文课后联系起来,提出研究专题,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通过研究、收集、阅读受到感染、熏陶,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的作用也不是对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内容的重复。所以,在新教材的教学中,要实现学习方式的价值,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入手,最终达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职的目的。在个体学习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解决基本问题,记录疑难问题和学习感受,小组合作学习是对基本知识的检查,经验心得的交流和对个体学习存在问题的解决,并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共同解决,使个体、小组、教师的经验认识、智慧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提升。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做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有效性研究,方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