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民族、国家和社会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课堂教师肩负创新教育的重任,开放教学、质疑问难、想象丰富、探究学习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不可或缺之四部曲。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四部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重在参与,重在实践,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精神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式。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所以学校要提供多样化课程,让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享受心灵的自由,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与。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是与自主紧密结合的。离开了自主,学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老师的吩咐,俨然老师的傀儡,创新便如大厦失去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而教师只要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可以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要让学生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因此,开放教学乃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二、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问题,有的提的问题比较泛,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我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使他们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我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在学习全文后,我又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树立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三、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创新就无从谈起。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我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的曲谱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四、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探究学习可以说是课改的一道风景线。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生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必须找准切入点。一般来说,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如《羚羊木雕》,就可以对父母和我观点上的矛盾进行讨论。
2.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等。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如《孙权劝学》,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不怒自威。
4.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如《伤仲永》,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如《春》。
7.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闭门造车就难免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可以以课文的重难点为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经过思想的碰撞长生创新的火花。
8.从发散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从纵深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如《爱莲说》,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0.就某一教学要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11.就某一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12.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对文化内涵科学内涵进行探究性阅读。如学习《爱莲说》后结合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对“莲文化”进行探究。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第二,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或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第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奏好创新教育之四部曲,就必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关键在于有所发现、善于发现.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九年级语文.
[3]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通俗论集.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四部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观念,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优势,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重在参与,重在实践,注重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精神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化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初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既承载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内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式。
一、开放教学,创新之前提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有许多,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开放教学都应是第一位的。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基础,使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现代教育。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自主发展。所以学校要提供多样化课程,让教师扮演指导者角色,保证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信息资源、学习情境中,自定目标、主动发展。
开放教学首先是教师思想的开放,要致力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能发散学生的思维,消除学生自卑、胆怯、懒惰和依赖的心理,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展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呵护每一位学生的自尊,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灵活、巧妙、适时地用鼓励性的话语或肢体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即使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偏颇或偏激,教师也应该先赞扬他们的创新精神,让他们享受心灵的自由,保持积极的心态继续参与。
教师的思想开放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开放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创新是与自主紧密结合的。离开了自主,学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时处处听从老师的吩咐,俨然老师的傀儡,创新便如大厦失去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在探索知识的方法上对学生持之以“导”,在学生掌握已学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放开手脚去探索,而教师只要在必要时扮演导演的角色就可以了。
如在教学《石壕吏》时,我们就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改写。而在教学《桃花源记》一文时,我们则可以让学生对这篇这篇课文进行续写。不过,要让学生以写得灵活多样、富有新意为目标。在改写、续写训练中,学生不但能初步学会对自己已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充实,而且能养成敢于除旧、敢于立新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因此,开放教学乃创新之前提,教师转变观念,践行开放教学,箭在弦上,刻不容缓。
二、质疑问难,创新之关键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名言。北宋哲学家张载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才能有创新。质疑问难是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人云:“学贵善疑。”质疑问难是学生思维活跃的体现。所以,我总是不失时机地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质疑问难。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第二段后,让学生质疑。学生经过思考,提出问题,有的提的问题比较泛,不着边际,不是教材的重点和内容,我就引导他们围绕课文重点进行提问,使他们学会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问道:“陈涉为什么要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激励其他士卒?”这个问题有探讨价值,我便认真地组织学生讨论。在学习全文后,我又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不断地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
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质疑的习惯,树立敢问的态度,逐步形成善问的品质。
三、想象丰富,创新之核心
想象是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品质之一,没有想象,创新就无从谈起。激发、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氛围、创造机会,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拥有一个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感受生活,交流感情,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如教学《台阶》一文后,我以《父亲》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以满文军演唱的歌曲《懂你》的曲谱为蓝本进行填词习作。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
灵活的思维方式与创新密切相关。一个人如果只会唯唯诺诺、按部就班,是形不成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大张旗鼓地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善于挖掘那些具有探索性、解题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的问题,积极寻找多元化的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形成创新能力。
四、探究学习,创新之途径
探究学习可以说是课改的一道风景线。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生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和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理念,一种学习素质的培养要求,一种学习方式,它有一定的专题性质,学习过程不仅重探究性、活动性,而且重合作化、个性化。尤其是它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最为提倡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要想把探究性落到实处,必须找准切入点。一般来说,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去切入。
1.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讨论。如《羚羊木雕》,就可以对父母和我观点上的矛盾进行讨论。
2.从横向比较、单元学习的角度探究主题、结构、人物、语言等。如对于《在山的那边》和《理想》,在学习时就可以在主题上进行横向的比较。
3.多侧面地探究课中人物、人物性格或旨意表达。如《孙权劝学》,在学习时就可以对孙权的形象进行多侧面的分析,他在劝吕蒙时一方面待之以诚、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又保持自己的君主身份,不怒自威。
4.多元地探求课文的结构划分。
5.从求异的角度探究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如《伤仲永》,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责任在于方仲永的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我们可以从求异的角度引导学生对学习的自身能动性进行讨论。
6.从课文出发进行有创意的读法、学法交流,如《春》。
7.针对课文难点组织合作讨论学习。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闭门造车就难免孤陋寡闻,因此我们可以以课文的重难点为基,组织学生合作讨论,经过思想的碰撞长生创新的火花。
8.从发散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美点、妙点、弱点、疵点。如对于《春》中优美语句的寻读,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9.从纵深的角度探究,发现一篇课文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的特别之处。如《爱莲说》,菊、牡丹和莲在开头和结尾时的排序是不一样的,说明作者不仅以莲自况,更意在讽刺爱牡丹之世人。
10.就某一教学要点,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11.就某一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学习《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去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
12.从课文内容出发向课外延展,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对文化内涵科学内涵进行探究性阅读。如学习《爱莲说》后结合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对“莲文化”进行探究。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课本、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用具。其中以教本内容为重点。对于教本的处理,教师要富于创新,要把握好主干,突出重点,明确难点。
第二,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恰当。一节课问题不宜过多、过泛、过浅或过深。探究问题的确定可先由学生质疑,然后进行选择,也可由教师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讨。
第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重在组织、指导、适时参与,切忌主观地将学生的探究引入自己的思维定势。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奏好创新教育之四部曲,就必须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于漪.关键在于有所发现、善于发现.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八、九年级语文.
[3]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通俗论集.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