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157-02
胃病是指发生于胃脘及其与之相关脏腑的病症,它包括现代医学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多种疾病在内,每因七情刺激及饮食不慎而复发。中医对此类病症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究其原因,除运用中药能迅速地缓解症状,促使受损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外,还与中医重视运用心理疗法有密切关系。由于中医治疗的作用已被正实,而后者尚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心理疗法在胃病治疗中的疗效及重要性论述于下。 要正确认识心理疗法在胃病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从心理因素是如何导致胃病谈起。人的心理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生活在自然中,外界事物的各种变化均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也必然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心理变化引起生理改变。祖国医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已经认识并很重视“形神合一”,认为机体和精神是统一的整体。在现存最早的影响典籍《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精神刺激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现象。剧烈的情绪变化,持续的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等状态下,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引起心理机能紊乱,使脏腑功能失调而患病。《素问?举痛论》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即是说过于强烈及持久的七情刺激使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使疾病发生。这种因素致病在胃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显得更加突出,在七情中尤以郁怒及思虑对胃病形成影响最大,如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及较长期的不良刺激致恼怒及郁怒伤肝,使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嗳气泛酸、牵引胸肋胀痛等症。再如亲人的丧亡或所求不遂而致思虑过度损失脾胃,使气机郁结脾胃致受纳运化功能失职,出现纳呆、脘腹胀满等症。而《素问?举痛论》中所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即是一种典型的恼怒伤肝,胃气上逆吐血的例子。这些与现代医学关于心理因素所致神经体液机制调节紊乱,防护因子减弱,攻击因子增强,由于粘膜的损害致屏障功能降低,可有氢离子逆流,使胃酸或胃蛋白酶增加或胆汁返流,对粘膜损害而致分泌减少,本身抵抗力减弱,上皮细胞再造不足和血循环障碍,产生溃疡或炎症改变,甚则细胞变性而致恶变的机理是一致的。俗语“心病还须心药医”说的就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疾病,要用心理治疗的道理。心理因素所致的胃病必须要用心理疗法来解除,待造成疾病的原因去除后胃病自愈,不必单纯依靠药物来治疗。心理因素不解除,即使用药也是枉然。所谓“情志为病,药所难及”便是此理。 胃病的心理治疗临床常通过改善环境、言语劝慰,消除病因,纠正不正常情绪等手段,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来达到治疗目的,或采用五行相胜的心理疗法,即以一种情绪去抑制过亢的另一种情绪以解除疾病。笔者曾遇患者王某某,因患感冒经当地卫生院治疗,愈后出现胃脘胀满、纳呆等症,治疗无效。医者说胃脘胀满系误补所致,使胃的蠕动功能减弱而出现。此言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半年有余未愈。来诊时患者神情焦虑,诊脉沉弦,舌淡红苔薄白,钡透胃蠕动好,未见器质性病变。此患者显然系医源性心理因素造成。分析病情后即采用语言劝慰以消除其不良心理刺激,告诉患者我有一张秘方,服后一定能使胃的蠕动恢复正常,随后以“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3剂治疗服后出现腹鸣,但药效过后仍感不适,经用上法反复劝慰并配合药物治疗月余而愈。笔者在临床体会到心理致病患者大夫态度应和蔼、诚恳、要体现出对病人的同情与体贴,并要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有所表示(如点头等),在病人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把你做为可以信赖可依赖的人。你的劝慰说服方可收效,对你的诊断治疗才能相信无疑,这样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在胃病发病原因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剧烈冲击,心理致病在胃病发生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还有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疗法在胃病治疗中必将大力提倡并广泛应用,合理掌握使用克使胃病疗效及治愈率大大提高。
胃病是指发生于胃脘及其与之相关脏腑的病症,它包括现代医学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等多种疾病在内,每因七情刺激及饮食不慎而复发。中医对此类病症的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究其原因,除运用中药能迅速地缓解症状,促使受损脾胃功能恢复正常外,还与中医重视运用心理疗法有密切关系。由于中医治疗的作用已被正实,而后者尚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就心理疗法在胃病治疗中的疗效及重要性论述于下。 要正确认识心理疗法在胃病中的重要性,首先要从心理因素是如何导致胃病谈起。人的心理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生活在自然中,外界事物的各种变化均会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也必然影响到人的心理活动,随着心理变化引起生理改变。祖国医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已经认识并很重视“形神合一”,认为机体和精神是统一的整体。在现存最早的影响典籍《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精神刺激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的生理及心理现象。剧烈的情绪变化,持续的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等状态下,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引起心理机能紊乱,使脏腑功能失调而患病。《素问?举痛论》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即是说过于强烈及持久的七情刺激使气机升降失调,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而使疾病发生。这种因素致病在胃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显得更加突出,在七情中尤以郁怒及思虑对胃病形成影响最大,如突然强烈的情志刺激及较长期的不良刺激致恼怒及郁怒伤肝,使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而出现胃脘胀满疼痛、嗳气泛酸、牵引胸肋胀痛等症。再如亲人的丧亡或所求不遂而致思虑过度损失脾胃,使气机郁结脾胃致受纳运化功能失职,出现纳呆、脘腹胀满等症。而《素问?举痛论》中所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即是一种典型的恼怒伤肝,胃气上逆吐血的例子。这些与现代医学关于心理因素所致神经体液机制调节紊乱,防护因子减弱,攻击因子增强,由于粘膜的损害致屏障功能降低,可有氢离子逆流,使胃酸或胃蛋白酶增加或胆汁返流,对粘膜损害而致分泌减少,本身抵抗力减弱,上皮细胞再造不足和血循环障碍,产生溃疡或炎症改变,甚则细胞变性而致恶变的机理是一致的。俗语“心病还须心药医”说的就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疾病,要用心理治疗的道理。心理因素所致的胃病必须要用心理疗法来解除,待造成疾病的原因去除后胃病自愈,不必单纯依靠药物来治疗。心理因素不解除,即使用药也是枉然。所谓“情志为病,药所难及”便是此理。 胃病的心理治疗临床常通过改善环境、言语劝慰,消除病因,纠正不正常情绪等手段,以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来达到治疗目的,或采用五行相胜的心理疗法,即以一种情绪去抑制过亢的另一种情绪以解除疾病。笔者曾遇患者王某某,因患感冒经当地卫生院治疗,愈后出现胃脘胀满、纳呆等症,治疗无效。医者说胃脘胀满系误补所致,使胃的蠕动功能减弱而出现。此言给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经中西医多方治疗半年有余未愈。来诊时患者神情焦虑,诊脉沉弦,舌淡红苔薄白,钡透胃蠕动好,未见器质性病变。此患者显然系医源性心理因素造成。分析病情后即采用语言劝慰以消除其不良心理刺激,告诉患者我有一张秘方,服后一定能使胃的蠕动恢复正常,随后以“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加减3剂治疗服后出现腹鸣,但药效过后仍感不适,经用上法反复劝慰并配合药物治疗月余而愈。笔者在临床体会到心理致病患者大夫态度应和蔼、诚恳、要体现出对病人的同情与体贴,并要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并有所表示(如点头等),在病人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把你做为可以信赖可依赖的人。你的劝慰说服方可收效,对你的诊断治疗才能相信无疑,这样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在胃病发病原因中占有较重要的位置,而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剧烈冲击,心理致病在胃病发生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还有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疗法在胃病治疗中必将大力提倡并广泛应用,合理掌握使用克使胃病疗效及治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