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玉米灰斑病是近年在罗平县境内发生的严重为害玉米生产的一种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也会浸染叶鞘和苞叶。该病发生蔓延快,重病时叶片大部变黄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脱干瘪,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发生;防治
前 言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近几年在罗平县玉米生产上为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2003年全县发生面积仅60余亩,至2009年发病面积已超过13000亩,2011年发病面积达9万余亩。该病发生于7月以后,玉米生长处在灌浆期,持续降雨,高温高湿天气均会诱使灰班病的大面积发生。该病发生较重的为罗平县城坝区的罗雄、板桥、大水井、九龙等;北部山区的阿岗、马街、富乐、老厂等乡镇发病相对较轻。发病趋势:低洼地块比山地、坡地重;种植密度过大的地块比密度小的重;氮肥少、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抗性减弱,发病较重。免耕或少耕的田块由于病残体积累发病严重。该病已严重威胁罗平玉米生产安全。
一、气候分析
近年来,我县持续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受暖冬气候影响,玉米灰斑病菌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目前全县已进入雨季,大量的玉米开始种植,由于前期干旱,后期只要雨水一来,农民大量施用氮肥,造成玉米贪青徒长易感染灰斑病。6至8月降雨集中,高温高湿的天气是诱发玉米灰斑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以上情况的存在,给后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做好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二、症状识别
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具褪色晕圈,逐渐扩展为黄褐色、灰色至灰褐色的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呈矩形,对光透视更为明显。以后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病斑大小0.5~20mm×0.5~2mm。潮湿时叶片两面尤其叶背病部生出灰色霉层。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有时病斑连片,病斑后期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或灰白色霉层,致使叶片枯死,病株倒伏,玉米发病后造成一般田块损失5%~30%,严重田块达60%以上,甚至有的地块绝收。
三、发病特点
该病由真菌引起,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玉米尾孢和高粱尾孢。病原菌随病残体越冬,为初侵染源,进行重复侵染,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发病,个别地块可引起大量叶片干枯。病原菌在干燥的条件下能够在病残体上安全越冬,但在潮湿的地表层下的病残体不能越冬。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罗平县玉米灰斑病通常情况下在六月中下旬苗期出现零星病叶,七月上中旬为发病初盛期,高峰期出现在灌浆期的七月下旬至八月中下旬。
四、发病条件
玉米发生灰斑病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菌源,二是品种,三是环境条件,四是气候条件,五是栽培管理。
1.菌源
一是引入带病品种,导致大面积感染;二是菌株残体处理不彻底,由于没有对菌株残体进行焚烧、翻挖深埋、化学处理等,致使大量病菌残留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对次年的玉米生长造成危害。
2.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是影响灰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同样环境条件和同样存在着大量病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就不相同,本地品种和老品种发病较重,杂交品种发病较轻。
3.环境条件
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残体多,灰斑病菌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有利再侵染和病害流行。
4.气候条件
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明显,气温20~30摄氏度,相对湿度90%以上,对灰斑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染有利,其中尤以湿度最为关键。如果苗期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长期阴雨连绵,并有暴风雨侵袭的年份,就适宜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灰斑病发生与流行。
5.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播种节令、种植密度和施肥管理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最为密切。播种时间偏迟,栽培密度过大,不施底肥和磷肥,偏施氮肥,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五、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
选用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是控制玉米灰斑病发生最根本的措施。近年来,罗平县选育出抗病高产品种大天6号、大天1号等,在生产上表现出高抗玉米灰斑病;外引品种如:海禾2号、兴黄单892、会单4号等对玉米灰斑病也有一定抗性。
2.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二是通过秋翻春耙压低田间的初侵染源;三是采用间作种植形式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四是优化布局,合理密植。根据玉米品种特征特性,确定适宜种植区域,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五是进行深翻、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湿气滞留;六是消灭越冬菌源,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必须采用化学防治,防病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减少病原菌后期的越冬数量。
3.及时用药防治
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可用80%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喷雾;70%代森锌粉剂800倍液喷雾;50%福美双粉剂500倍液喷雾;25%丙环唑1500倍液喷雾;25%戊唑醇1500倍液喷雾;50%或8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50%甲基硫菌灵或70%进口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因为玉米灰斑病是先从每株玉米的脚叶由下往上发生为害和蔓延,在喷药时应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个叶片喷湿为准,控制下部叶片上的病源菌不要往下爬,7~10d后再施药1次。
六、结论
玉米灰斑病是近年在罗平县发生的严重危害全县玉米生产的一个重大病害,如何加强对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是摆在我们农业部门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只有认真从该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和发病条件等方面,去认真加以研究,积极探索防治的办法和措施,确保全县农业增产、粮食增收,从而为我县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桂清,陈捷.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5(3)
[2] 郭红莲,陈捷,高增贵.游离脯氨酸在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3(1)
[3] 翟羽红.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定向选择机理与致病相关基因鉴定[D].上海交通大学.2008
[4] 吕国忠,陈捷,白金铠,王翠苹;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植物保護.1997(4)
[关键词] 玉米;灰斑病;发生;防治
前 言
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菌叶斑病,是近几年在罗平县玉米生产上为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2003年全县发生面积仅60余亩,至2009年发病面积已超过13000亩,2011年发病面积达9万余亩。该病发生于7月以后,玉米生长处在灌浆期,持续降雨,高温高湿天气均会诱使灰班病的大面积发生。该病发生较重的为罗平县城坝区的罗雄、板桥、大水井、九龙等;北部山区的阿岗、马街、富乐、老厂等乡镇发病相对较轻。发病趋势:低洼地块比山地、坡地重;种植密度过大的地块比密度小的重;氮肥少、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抗性减弱,发病较重。免耕或少耕的田块由于病残体积累发病严重。该病已严重威胁罗平玉米生产安全。
一、气候分析
近年来,我县持续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受暖冬气候影响,玉米灰斑病菌能够在地表的病残体上安全越冬。目前全县已进入雨季,大量的玉米开始种植,由于前期干旱,后期只要雨水一来,农民大量施用氮肥,造成玉米贪青徒长易感染灰斑病。6至8月降雨集中,高温高湿的天气是诱发玉米灰斑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以上情况的存在,给后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做好玉米灰斑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二、症状识别
本病主要发生在玉米成熟期的叶片、叶鞘及苞叶上。发病初期,病斑淡褐色,具褪色晕圈,逐渐扩展为黄褐色、灰色至灰褐色的条斑,与叶脉平行延伸呈矩形,对光透视更为明显。以后病斑中央灰色,边缘褐色,病斑大小0.5~20mm×0.5~2mm。潮湿时叶片两面尤其叶背病部生出灰色霉层。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有时病斑连片,病斑后期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或灰白色霉层,致使叶片枯死,病株倒伏,玉米发病后造成一般田块损失5%~30%,严重田块达60%以上,甚至有的地块绝收。
三、发病特点
该病由真菌引起,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玉米尾孢和高粱尾孢。病原菌随病残体越冬,为初侵染源,进行重复侵染,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发病,个别地块可引起大量叶片干枯。病原菌在干燥的条件下能够在病残体上安全越冬,但在潮湿的地表层下的病残体不能越冬。受气候条件的影响,罗平县玉米灰斑病通常情况下在六月中下旬苗期出现零星病叶,七月上中旬为发病初盛期,高峰期出现在灌浆期的七月下旬至八月中下旬。
四、发病条件
玉米发生灰斑病要有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菌源,二是品种,三是环境条件,四是气候条件,五是栽培管理。
1.菌源
一是引入带病品种,导致大面积感染;二是菌株残体处理不彻底,由于没有对菌株残体进行焚烧、翻挖深埋、化学处理等,致使大量病菌残留在玉米秸秆等病残体上越冬,对次年的玉米生长造成危害。
2.品种
不同玉米品种抗病性是影响灰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在同样环境条件和同样存在着大量病菌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发病程度就不相同,本地品种和老品种发病较重,杂交品种发病较轻。
3.环境条件
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残体多,灰斑病菌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有利再侵染和病害流行。
4.气候条件
灰斑病的发生受气候条件影响较为明显,气温20~30摄氏度,相对湿度90%以上,对灰斑病菌孢子形成、萌发和侵染有利,其中尤以湿度最为关键。如果苗期多雨,成株期高温高湿,长期阴雨连绵,并有暴风雨侵袭的年份,就适宜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灰斑病发生与流行。
5.栽培管理
在栽培管理措施中,播种节令、种植密度和施肥管理与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最为密切。播种时间偏迟,栽培密度过大,不施底肥和磷肥,偏施氮肥,后期脱肥,管理粗放的地块等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五、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
选用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是控制玉米灰斑病发生最根本的措施。近年来,罗平县选育出抗病高产品种大天6号、大天1号等,在生产上表现出高抗玉米灰斑病;外引品种如:海禾2号、兴黄单892、会单4号等对玉米灰斑病也有一定抗性。
2.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玉米秸秆等病残体,减少田间初浸染来源;二是通过秋翻春耙压低田间的初侵染源;三是采用间作种植形式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的相对湿度,从而达到控制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四是优化布局,合理密植。根据玉米品种特征特性,确定适宜种植区域,充分发挥良种增产潜力;五是进行深翻、轮作,加强田间管理,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湿气滞留;六是消灭越冬菌源,病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必须采用化学防治,防病的同时也能有效的减少病原菌后期的越冬数量。
3.及时用药防治
在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可用80%代森锰锌粉剂500倍液喷雾;70%代森锌粉剂800倍液喷雾;50%福美双粉剂500倍液喷雾;25%丙环唑1500倍液喷雾;25%戊唑醇1500倍液喷雾;50%或8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50%甲基硫菌灵或70%进口甲基托布津500倍液喷雾。因为玉米灰斑病是先从每株玉米的脚叶由下往上发生为害和蔓延,在喷药时应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每个叶片喷湿为准,控制下部叶片上的病源菌不要往下爬,7~10d后再施药1次。
六、结论
玉米灰斑病是近年在罗平县发生的严重危害全县玉米生产的一个重大病害,如何加强对该病害的防治工作,是摆在我们农业部门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只有认真从该病的发病症状、发病特点和发病条件等方面,去认真加以研究,积极探索防治的办法和措施,确保全县农业增产、粮食增收,从而为我县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桂清,陈捷.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5(3)
[2] 郭红莲,陈捷,高增贵.游离脯氨酸在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作用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3(1)
[3] 翟羽红.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性分化定向选择机理与致病相关基因鉴定[D].上海交通大学.2008
[4] 吕国忠,陈捷,白金铠,王翠苹;我国玉米病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J].植物保護.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