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就要巧妙处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数学解题错误。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犯错的原因,采取巧妙的教学对策帮助学生解决各类错误,避免学生再出现同类错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题错误;处理;脱离实际;解读偏差;沟通容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5-0029-01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解题时涉及许多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推导。然而,数学能力并非完全体现在会做题上,会做题也绝不仅仅反映在结果的正确度上,要解决一些有质量的题目,还需要在处理解题错误上多下一些功夫。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处理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避免脱离实际的习题教学
在一次月考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1)聪聪的体重年均增量是多少?(2)观察下表,能发现什么规律?
本题考查“平均数”知识,正确解法是:先求出聪聪这五年体重增长总量,再求年均增幅,算式是:(23-3)÷5。这需要学生考虑如下问题:为何要先求总增量?总增量怎样求?怎样求更简便?另一方面,学生需判别从出生到5岁间的出生那年不算在内。这是典型“植树问题”中的间距数问题。对于此题,学生的解答正确率很低,做法出奇一致,错到一处——“先整合再平分”,列算式:(3 12 16 19 21 23)÷5。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平时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其一,练习比较单调,缺少新意,总是“出示一组数据,求和再平分”,学生对这种二次分配式的平均法越熟悉,思维就越容易僵化。其二,练习只重视技巧,忽略决策性的内容和深层解题条理。其三,练习只追求计算速度与正确率,忽视对平均数的本质意义的揣度,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其四,数学离不开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情境,让平均数的现实作用体现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背后隐含的统计学原理,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其统计学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下找到解题途径,最终解决问题。
二、消除解读差异,充分沟通才能容错
一位学生的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错题:一罐煤气用了2/3是60千克,这罐煤气原有多重?学生答案:60÷2/3=90(千克)。教师直接打叉,并写了评语:没有弄懂弄通题意。学生重新解答:60÷(1-2/3)=180(千克)。显而易见,教师和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有差异,学生认为“一罐煤气的2/3是60千克”,教师的理解是“一罐煤气用完2/3,余下60千克”。师生对题意的不同解读,导致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于是出现上述情况。面对学生不同的解析方法,教师不要轻易下论断,而要仔细分析,具体对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少“判断”,多“沟通”。有些教师批改作业时通常只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对学生的不同答案一棍子打死,没有耐心容错,分析学生的思路。这正是沟通的阻塞,导致解读差异问题出现。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畅通沟通渠道,倾听学生的思路,对其中的合理成分给予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2)减少“歧义”,备好“作业”。出现解读差异现象,还有题目存在歧义的原因。所谓备好作业,就是教师要对每道题的解法和结果胸有成竹,布置作业前亲自将题目过一遍。这样,不仅可以预测学生解题时的困难,发现题目的漏洞,减少“文字歧义”及表述上的含糊现象,避免题目的质量出现问题,还可以搭建师生沟通平台,促进师生交流。(3)减少排斥,学会容错。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错误中常常蕴含着一些规律。教师应该从错误中找准学生的思维障碍,充分挖掘犯错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三、用质疑、善思的精神对待每一道题
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平行四边形,两邻边长分别为12cm和8cm,高是10cm,它的面积是( )cm2。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有填120 的,有填80 的,还有填120 或80 的。教师通过访谈,得知学生的思路是这样的,思路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只需要用底乘以高就可以,于是出现两种可能,要么120 ,要么80 。思路二:既然有两条底,就说明这是一道多解题,应该有两个答案,即120 或80。思路三:画出辅助图(如右图),发现8 cm底与10 cm高正好对应,于是计算出面积为80 cm2。第三种思路是正确的,假定12cm的底与10cm的高对应,就会出现直角边(10cm)大于斜边(8cm)的异常情况,这与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相违背。显而易见,此题不仅考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运用,还考查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分析质疑能力、假设批判的逻辑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做题结果,不重视学生的做題过程,让学生盲目做题,重复训练,采取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是短视的。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需要巧妙处理学生的解题错误,引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学会思考、实践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韩忠军.小学数学易错题的出错原因与解决方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2]胡航.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错题管理策略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数学教学;解题错误;处理;脱离实际;解读偏差;沟通容错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05-0029-01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解题时涉及许多精密的计算和严格的推导。然而,数学能力并非完全体现在会做题上,会做题也绝不仅仅反映在结果的正确度上,要解决一些有质量的题目,还需要在处理解题错误上多下一些功夫。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处理学生数学解题错误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避免脱离实际的习题教学
在一次月考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1)聪聪的体重年均增量是多少?(2)观察下表,能发现什么规律?
本题考查“平均数”知识,正确解法是:先求出聪聪这五年体重增长总量,再求年均增幅,算式是:(23-3)÷5。这需要学生考虑如下问题:为何要先求总增量?总增量怎样求?怎样求更简便?另一方面,学生需判别从出生到5岁间的出生那年不算在内。这是典型“植树问题”中的间距数问题。对于此题,学生的解答正确率很低,做法出奇一致,错到一处——“先整合再平分”,列算式:(3 12 16 19 21 23)÷5。学生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平时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其一,练习比较单调,缺少新意,总是“出示一组数据,求和再平分”,学生对这种二次分配式的平均法越熟悉,思维就越容易僵化。其二,练习只重视技巧,忽略决策性的内容和深层解题条理。其三,练习只追求计算速度与正确率,忽视对平均数的本质意义的揣度,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其四,数学离不开生活实际,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情境,让平均数的现实作用体现出来,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背后隐含的统计学原理,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其统计学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下找到解题途径,最终解决问题。
二、消除解读差异,充分沟通才能容错
一位学生的作业本上有这样一道错题:一罐煤气用了2/3是60千克,这罐煤气原有多重?学生答案:60÷2/3=90(千克)。教师直接打叉,并写了评语:没有弄懂弄通题意。学生重新解答:60÷(1-2/3)=180(千克)。显而易见,教师和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有差异,学生认为“一罐煤气的2/3是60千克”,教师的理解是“一罐煤气用完2/3,余下60千克”。师生对题意的不同解读,导致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于是出现上述情况。面对学生不同的解析方法,教师不要轻易下论断,而要仔细分析,具体对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少“判断”,多“沟通”。有些教师批改作业时通常只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对学生的不同答案一棍子打死,没有耐心容错,分析学生的思路。这正是沟通的阻塞,导致解读差异问题出现。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该畅通沟通渠道,倾听学生的思路,对其中的合理成分给予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2)减少“歧义”,备好“作业”。出现解读差异现象,还有题目存在歧义的原因。所谓备好作业,就是教师要对每道题的解法和结果胸有成竹,布置作业前亲自将题目过一遍。这样,不仅可以预测学生解题时的困难,发现题目的漏洞,减少“文字歧义”及表述上的含糊现象,避免题目的质量出现问题,还可以搭建师生沟通平台,促进师生交流。(3)减少排斥,学会容错。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错误中常常蕴含着一些规律。教师应该从错误中找准学生的思维障碍,充分挖掘犯错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三、用质疑、善思的精神对待每一道题
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平行四边形,两邻边长分别为12cm和8cm,高是10cm,它的面积是( )cm2。学生的答案各式各样,有填120 的,有填80 的,还有填120 或80 的。教师通过访谈,得知学生的思路是这样的,思路一: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只需要用底乘以高就可以,于是出现两种可能,要么120 ,要么80 。思路二:既然有两条底,就说明这是一道多解题,应该有两个答案,即120 或80。思路三:画出辅助图(如右图),发现8 cm底与10 cm高正好对应,于是计算出面积为80 cm2。第三种思路是正确的,假定12cm的底与10cm的高对应,就会出现直角边(10cm)大于斜边(8cm)的异常情况,这与直角三角形的特征相违背。显而易见,此题不仅考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运用,还考查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分析质疑能力、假设批判的逻辑能力。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重视学生的做题结果,不重视学生的做題过程,让学生盲目做题,重复训练,采取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是短视的。为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需要巧妙处理学生的解题错误,引领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学会思考、实践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韩忠军.小学数学易错题的出错原因与解决方法[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03).
[2]胡航.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错题管理策略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