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人文风俗和地理特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山东半岛沿海地区的村落也逐渐形成了独具沿海特色的民俗以及建筑形式,在这些民俗建筑和众多特色民居中,海草房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适应了威海地位沿海的气候环境,更是承载着传统历史文化,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海草房作为存在几百年的特色传统民居受到了现代建筑也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威胁,以至渐渐消失。如何传承与保护海草房也成为研究胶东民俗文化的重点。
关键词:海草房;荣成市;传承保护
据资料统计,中国海岸线总长度约为3.2万公里,其中约1.8万公里都为陆上海岸线,在如此之长的海岸线上,山东地区特有的风俗民居海草房主要集中于鲁东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气候温润的荣成地区最为集中。荣成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约长500公里,处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雪。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类型,造就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海草房。原始海草房墙体材料以花岗岩最为普遍,屋顶覆盖海草苫,屋顶的海草苫定期修补,整体坚固耐用,现存海草房很多已存在上百年,最长已有300年多年历史。
一、独特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海草房的建筑材料多取自自然界,简单朴素。海草房基本的建筑材料包括花岗岩、海草、木料、笆条、麦秸、贝草等,这些都是出产自本地的材料,其中以花岗岩和海草为主要材料。
花岗岩产自荣成市本地,色泽微红,质地坚硬且不易风化,主要用于打地基以及修砌墙壁;海草是生长在浅海的野生藻类植物,生长在荣成市附近大陆架5—10米深的海域处,春荣秋枯,草质十分坚硬且韧性良好,富含卤和胶质,有较好的防水作用,此外海草经过海水的长时间浸泡,富含盐分,具有防虫蛀、防霉、不易燃烧得特点,因此成为海草房苫盖屋顶的主要材料;木料同样取自本地树种——柏木、国槐、银杏、松树、柳树等树木,根据需要不同使用不同树种,主要用于房梁以及窗户、门框;笆条是当地人用苇草和高粱秸一起扎成,将其摆铺在檩杆上,作为苫盖海草的基底;在苫盖海草时,还要在其中掺杂麦秸和贝草,海草和麦秸、贝草层层叠加,不仅使海草苫更加坚固,而且可以起到通气和顺水的作用。
海草房的建造工艺比较复杂,一座海草房要经过备料、砌墙、苫顶 3 个步骤;需要瓦匠、木匠、石匠、苫匠4个工种的配合;需要70多道手工工序。[1]其中瓦工、木工、石工与其它民居建造所需工艺基本相似,而苫匠工艺是最独特也是最重要的。
从海草房普遍的外观就可以看出,屋顶的海草苫都很厚,且上厚下薄,大都常覆有渔网,防止大风将海草苫刮毁。苫海草当地人称“苫房”,要请经验丰富的苫匠进行操作。首先苫匠要根据自己的身材亲自制作脚手架,并能准确判断海草的干湿度,否则会出现房顶滑坡或者霉烂。[2]苫匠一般从两端檐部开始苫起,每层外露10厘米左右海草,依次向脊部叠压;可叠压18至32层。每苫一层海草要附上一层麦秸和贝草,以便更加结实耐用。屋脊上的海草苫要使用活上黄泥的海草压顶并在上面盖上一层拱形青瓦,俗称“压脊”。此外,为了防止海风过大或者台风过境时破坏海草苫,要在面向大海的一面盖上渔网。“苫房”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活,费时费力,一幢海草房需花费三至四名工匠十几天的时间。
海草房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及建造工艺赋予了其独特生态特性。如前所述,长时间生长在海域中海草富含胶质与盐分,既防水、防蛀、防霉又不易燃烧;花岗岩筑成的墙壁坚固耐用,不易倒塌、变形,不易燃烧,且花岗岩墙壁有40-50厘米厚,保温效果极佳。花岗岩墙壁和海草苫的结合造就了海草房冬暖夏凉的特点,经济环保,并最大程度得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特点。
二、海草房的传承与保护
海草房曾经广泛分布于青岛、烟台、威海沿海地区,但如今,仅于威海市荣成市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荣成市的宁津所、东楮岛以及港西镇的巍巍村,但数量也逐年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草房将面临消失的危险。
(一)海草房传承困境
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攀升,现代建筑工艺的不断进步,各种楼房、别墅进入大众视野,特别是现代建筑的不断兴起,以及当地人们思想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多的搬进了新型的现代建筑。海草房作为一种传统的民居,受到了巨大冲击。海草房的保护与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相互矛盾、难以协调,这使海草房的传承和保护面临挑战。
其次,随着近海养殖业以及捕捞业的发展,对海草的生长极为不利,近海的海边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诸多的海草了。海草房主要建筑材料海草的缺失,对于海草房的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人们越来越难以寻找到适合的海草来建筑房屋,这就不利于现存海草房未来的修复工作,导致海草房的前途堪忧。
(二)海草房的保护
对海草房进行传承和保护并非是现代化、城镇化以及审美上的倒退,海草房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建筑美学研究价值以及民俗研究价值,因此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载体以及建筑艺术的体现者,应受到重视和保护。
首先,对海草房进行保护应注意整体性原则。海草房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群体,而是共同存在于村落之中,与村落的民俗共生,因此在对海草房进行保护的同时,应该对其民俗进行传承。如今旅游业蓬勃发展,建立民俗旅游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渔业、养殖等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加大对海草房的宣传力度,发展同时做到强制保护。
其次,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在海草房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当地村民作为海草房的主人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针对村民对于海草房消极的保护意识进行思想上的调整,通过宣传海草房的文化价值以及经济意义来增强村民对海草房的重视性。对于村民保护意识方面的调整可以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奖惩措施相结合,以促进村民保护意识的增强。在海草房的修复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其整体建筑风貌的情况下对局部进行仿古修复,利用现代防腐耐用材料,模仿古代海草房样式,合理解决现代化冲突和海草房原始风貌保存之间的矛盾。最终做到最大限度得保持海草房原有的生命力与独特性。
再次,加大对海草房的宣传力度,政府等相关部门适当介入。东楮岛在2007年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样,不仅是对海草房的有利宣传而且也有利于对海草房的保护。特别是现代媒体互联网的传播,互联网运用多种媒体手段紧紧地把整个社会都联系在一起,同时网络的影响力也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及的。在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手机或者掌上电脑的时代,对于诸如海草房这种的文化保护也要更多顺应时代的需要,开发更多的适合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加大对海草房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海草房,从而进一步保护海草房。
最后,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加海草房的实用性功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村、渔家乐已经甚为流行,加之现代传媒日益发达,对沿海村落宣传力度也随之加大。如今很多海草房己经作为渔家乐或者宾馆存在,这就为海草房提供了新的存在意义,也让当地村民看到海草房的经济意义,对其更加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防止为了满足商业需求而对海草房肆意改造行为,这会破坏海草房原有的特性和风貌。这种实用性功能要建立在保持海草房原有风貌及特性的基础之上,重点仍应放在保护而非获取经济利益上。
海草房不仅是不可多得具有浓郁特色的建筑遗产,而且兼具民俗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但在时代的浪潮中,它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态度与正确策略进行保护和规划,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来推动海草房的传承与保护,为更多受众了解和认可。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褚兴彪,熊兴耀,杜鹏[J].建筑学报,2012,06:37.
[2]褚兴彪,熊兴耀,杜鹏[J].建筑学报,2012,06:37.
关键词:海草房;荣成市;传承保护
据资料统计,中国海岸线总长度约为3.2万公里,其中约1.8万公里都为陆上海岸线,在如此之长的海岸线上,山东地区特有的风俗民居海草房主要集中于鲁东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气候温润的荣成地区最为集中。荣成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海岸线约长500公里,处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多雪。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类型,造就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海草房。原始海草房墙体材料以花岗岩最为普遍,屋顶覆盖海草苫,屋顶的海草苫定期修补,整体坚固耐用,现存海草房很多已存在上百年,最长已有300年多年历史。
一、独特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海草房的建筑材料多取自自然界,简单朴素。海草房基本的建筑材料包括花岗岩、海草、木料、笆条、麦秸、贝草等,这些都是出产自本地的材料,其中以花岗岩和海草为主要材料。
花岗岩产自荣成市本地,色泽微红,质地坚硬且不易风化,主要用于打地基以及修砌墙壁;海草是生长在浅海的野生藻类植物,生长在荣成市附近大陆架5—10米深的海域处,春荣秋枯,草质十分坚硬且韧性良好,富含卤和胶质,有较好的防水作用,此外海草经过海水的长时间浸泡,富含盐分,具有防虫蛀、防霉、不易燃烧得特点,因此成为海草房苫盖屋顶的主要材料;木料同样取自本地树种——柏木、国槐、银杏、松树、柳树等树木,根据需要不同使用不同树种,主要用于房梁以及窗户、门框;笆条是当地人用苇草和高粱秸一起扎成,将其摆铺在檩杆上,作为苫盖海草的基底;在苫盖海草时,还要在其中掺杂麦秸和贝草,海草和麦秸、贝草层层叠加,不仅使海草苫更加坚固,而且可以起到通气和顺水的作用。
海草房的建造工艺比较复杂,一座海草房要经过备料、砌墙、苫顶 3 个步骤;需要瓦匠、木匠、石匠、苫匠4个工种的配合;需要70多道手工工序。[1]其中瓦工、木工、石工与其它民居建造所需工艺基本相似,而苫匠工艺是最独特也是最重要的。
从海草房普遍的外观就可以看出,屋顶的海草苫都很厚,且上厚下薄,大都常覆有渔网,防止大风将海草苫刮毁。苫海草当地人称“苫房”,要请经验丰富的苫匠进行操作。首先苫匠要根据自己的身材亲自制作脚手架,并能准确判断海草的干湿度,否则会出现房顶滑坡或者霉烂。[2]苫匠一般从两端檐部开始苫起,每层外露10厘米左右海草,依次向脊部叠压;可叠压18至32层。每苫一层海草要附上一层麦秸和贝草,以便更加结实耐用。屋脊上的海草苫要使用活上黄泥的海草压顶并在上面盖上一层拱形青瓦,俗称“压脊”。此外,为了防止海风过大或者台风过境时破坏海草苫,要在面向大海的一面盖上渔网。“苫房”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活,费时费力,一幢海草房需花费三至四名工匠十几天的时间。
海草房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及建造工艺赋予了其独特生态特性。如前所述,长时间生长在海域中海草富含胶质与盐分,既防水、防蛀、防霉又不易燃烧;花岗岩筑成的墙壁坚固耐用,不易倒塌、变形,不易燃烧,且花岗岩墙壁有40-50厘米厚,保温效果极佳。花岗岩墙壁和海草苫的结合造就了海草房冬暖夏凉的特点,经济环保,并最大程度得适应了当地的气候特点。
二、海草房的传承与保护
海草房曾经广泛分布于青岛、烟台、威海沿海地区,但如今,仅于威海市荣成市地区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荣成市的宁津所、东楮岛以及港西镇的巍巍村,但数量也逐年减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海草房将面临消失的危险。
(一)海草房传承困境
首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攀升,现代建筑工艺的不断进步,各种楼房、别墅进入大众视野,特别是现代建筑的不断兴起,以及当地人们思想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多的搬进了新型的现代建筑。海草房作为一种传统的民居,受到了巨大冲击。海草房的保护与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相互矛盾、难以协调,这使海草房的传承和保护面临挑战。
其次,随着近海养殖业以及捕捞业的发展,对海草的生长极为不利,近海的海边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诸多的海草了。海草房主要建筑材料海草的缺失,对于海草房的建设也是极为不利的。人们越来越难以寻找到适合的海草来建筑房屋,这就不利于现存海草房未来的修复工作,导致海草房的前途堪忧。
(二)海草房的保护
对海草房进行传承和保护并非是现代化、城镇化以及审美上的倒退,海草房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建筑美学研究价值以及民俗研究价值,因此作为重要的民俗文化载体以及建筑艺术的体现者,应受到重视和保护。
首先,对海草房进行保护应注意整体性原则。海草房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群体,而是共同存在于村落之中,与村落的民俗共生,因此在对海草房进行保护的同时,应该对其民俗进行传承。如今旅游业蓬勃发展,建立民俗旅游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渔业、养殖等资源,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加大对海草房的宣传力度,发展同时做到强制保护。
其次,增强村民的保护意识。在海草房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当地村民作为海草房的主人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针对村民对于海草房消极的保护意识进行思想上的调整,通过宣传海草房的文化价值以及经济意义来增强村民对海草房的重视性。对于村民保护意识方面的调整可以与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奖惩措施相结合,以促进村民保护意识的增强。在海草房的修复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其整体建筑风貌的情况下对局部进行仿古修复,利用现代防腐耐用材料,模仿古代海草房样式,合理解决现代化冲突和海草房原始风貌保存之间的矛盾。最终做到最大限度得保持海草房原有的生命力与独特性。
再次,加大对海草房的宣传力度,政府等相关部门适当介入。东楮岛在2007年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这样,不仅是对海草房的有利宣传而且也有利于对海草房的保护。特别是现代媒体互联网的传播,互联网运用多种媒体手段紧紧地把整个社会都联系在一起,同时网络的影响力也是其他媒体所不能比及的。在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手机或者掌上电脑的时代,对于诸如海草房这种的文化保护也要更多顺应时代的需要,开发更多的适合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加大对海草房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海草房,从而进一步保护海草房。
最后,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加海草房的实用性功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村、渔家乐已经甚为流行,加之现代传媒日益发达,对沿海村落宣传力度也随之加大。如今很多海草房己经作为渔家乐或者宾馆存在,这就为海草房提供了新的存在意义,也让当地村民看到海草房的经济意义,对其更加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需要防止为了满足商业需求而对海草房肆意改造行为,这会破坏海草房原有的特性和风貌。这种实用性功能要建立在保持海草房原有风貌及特性的基础之上,重点仍应放在保护而非获取经济利益上。
海草房不仅是不可多得具有浓郁特色的建筑遗产,而且兼具民俗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但在时代的浪潮中,它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态度与正确策略进行保护和规划,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来推动海草房的传承与保护,为更多受众了解和认可。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
参考文献:
[1]褚兴彪,熊兴耀,杜鹏[J].建筑学报,2012,06:37.
[2]褚兴彪,熊兴耀,杜鹏[J].建筑学报,2012,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