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厂办技校的独特优势,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多元化的有益形式。面临厂办技校日趋边缘化的困境,除了改善政策层面和体制层面的外部环境,厂办技校应冲破被同质化的禁锢,充分发挥校企合一的优势,从实际出发,找准办学定位,选择发展道路。杭州市第二机械技工学校坚持“小学校,大专业”办学方向,确立重实践、企业式教育模式,建立有特色、服务型培训机制,走出一条厂办技校富有特色和生机的“适应型、质量型”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厂办技校 办学有益形式 校企合一优势 办学特色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14-03
1 厂办技校——多元化办学的有益形式
企业办学,曾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力量。中国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方针,涵盖了办学社会化的主张;他倡导的“职业大教育主义”,体现了开门办学,与一切教育界、职业界联络的精神,由此推动了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193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荣氏公司合作,就是在无锡申新三厂对工人施以文化技术教育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少奇从教育和经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职业教育蓬勃兴起,半工半读成为我国的一种基本的教育制度,作为当时教育革命的重要方面,采用“两条腿走路(即教育部门与业务部门办学并举,中央办学与地方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办学并举)方针兴办职业教育,厂办技校曾兴盛一时,占据技工教育大半壁江山,培养出王崇伦、倪志福等著名劳模为代表的蓝领精英。十年动乱,职业教育遭受灭顶之灾,厂办技校随之停办。《文革》结束后,职业教育开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厂办技校逐渐复办。以浙江省为例,1978年,由省内8家著名机械制造国有企业,组建了浙江省机械技工学校。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主辅分离政策的实施,现在厂办技校已所剩无几,我校也成为8家企业办校中唯一幸存者。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扬弃过程,有其内在的传承联系。笔者认为,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作为其基本的办学模式,厂办技校有其独特的优势,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多元化的有益形式;厂办技校要摆脱困境,谋图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探索科学的办学思想和路子。
2 厂办技校——校企合一的体制优势
当前,厂办技校或淘汰停办,或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是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没有得到政策保障。厂办技校既没有国办学校全额或差额拨款,又不允许象民办学校那样按市场化运作,过着企业自收自支的日子。由此衍生出诸多办校基本资源的短缺或落后。比如校舍场地,设施更新,教师待遇,经费生源每况愈下,使厂办技校与国办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成为厂办技校生存和发展的“短板”。但是,厂办技校却又有着其他职业学校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它有着其他辦学形式难以企得的校企合一的体制优势,而这正是符合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最佳人才培养模式。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思想虽然几经调整和改革,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一直传承和发展。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绝非是单纯的教育制度,由于社会赋于了太多的政治、经济等功能,存在一定的认识上局限性,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工学结合等做法,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如何促进校企合作,使得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应有功能收获实效,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题。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实践,从合作的深度划分,多数分析尚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在这个层面,校企合作没有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只是在人才培养的终端,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通过学生顶岗实习,鼓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优先去合作企业就业。这种松散的合作,长效机制缺位,往往缺少连续性和稳定性。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形成多元化或者一体化的投资主体,校企双方以董事单位联盟,企业和学校在产学研,人财物互相渗透,提高校企整体效果和效益,是达到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和最优选择。分析制约校企合作向深层次转化的因素,除了传统体制和观念等原因,其根源是难以确立共同的取向和目标。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思路不尽相同,教学和生产又会产生工学矛盾。在校企合作的思路上,在资源整合和运用的方法上,在实际操作时,都难以找到和把握两者最大公约数。一言以蔽之,深层次校企合作既缺少政府鼓励性、义务性政策和措施外在的动力机制,也很难形成校企之间相互适应、彼此共赢内在的动力机制。而浅层次校企合作进入高层次校企合作的过程,则是一个渐进的艰难的过程。
厂办学校校企合一的体制具备校企高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我校为例,杭州市第二机械技工学校是我国最大的齿轮研发和制造上市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由杭州前进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主办的技工学校。在组织上,校企领导交叉任职,母公司总经理兼任董事长,主办企业总经理任校长,教学人员与企业员工融为一体,学校“双师型”教师和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教学和生产之间有极高的可替代性。在工作目标上,教育目标与经济目标融为一体,教学经费和生产投入统筹安排,资源运用既有独立性又统筹使用,互为补充,经营指标和教育任务都同等列入年度考核。在日常运作上,教学任务与生产活动融为一体,“是学校也是工厂,是工厂也是学校”,校企日常运作各有侧重,但相互交融,学校以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基本功实训为主,企业以一专多能和产品为课题的生产性实习为主,形成工学结合、两段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我校教育和生产硕果累累,生产经营、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学校机械专业被评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示范性专业,学生屡次在省、市技能竞赛中获奖,2012年摘取浙江省技工院校车工组第一名,并每年为社会企业培训鉴定高技能人才500余人,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职业教育和社会上享有认同度和美誉度。 综上所述,厂办学校具有生产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天然的内在联系,它把合作推进到合一和融合,不失为具有校企的最佳对接的体制性优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扶持、发展的必要性,应成为职业学校办学多元化有益的一翼,这有利于形成我国“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格局。诚然,鼓励企业办学,绝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厂办技校办学形式的重复和回归,也不是论证企业办学是唯一途径。这是因为,办学的时代背景、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企业和学校的生存都存在不确定性,厂办技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规避风险、赢得发展,一方面要认识到,企业办校中的“企业”是有门槛的,它应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在行业中列居一定地位,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具备一定规模且与学校专业对口的成长型或成熟型企业;企业办学中的“学校”也是有条件的,它应该有深厚的办学历史沉淀,与合作企业有着难以分割的历史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它应是富有特色和活力,具备专业建设优势和知名度,有公认的品牌专业、稳定发展的学校。另一方面,“打铁还须自身硬”,厂办技校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从实际出发,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办学思想。
3 厂办技校——内涵式发展的办学实践
杭州市第二机械技工学校于1978年建校,是一所有着35年历史的厂办技校。现主办企业是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的分公司,是研制高精齿轮的地区著名厂家,年销售收入约8000余万元,净利润约600余万元。笔者从事该校管理近20年,该文试以杭州市第二机械技工学校办学实践为例,与同行对厂办技校的办学思想进行科学的研讨。
3.1 坚守职业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这说明职业教育是一种平民教育。同期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耗尽了个人资产和精力办大众教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党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为人民大众办学”的职业教育目的。改革开放后的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突出强调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厂办技校首要的办学思想,是厂办技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如果主办者只是把教育当作企业,当作赢利的投资手段,当作创利的工具,这是对职业教育办学宗旨的异化,最终毕将走入生存环境的恶性循环。我校办学的基本思想和做法是:以生产经营为基点,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增强造血功能,本着“必需”的原则,注入办学资金;同时,着力技术升级和员工素质提升,在不影响生产经营前提下,无偿地为实习提供先进设施和优秀兼职教师。学校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我校开设的专业均为浙江省制造业紧缺专业,学生享受学费全免、生活费补贴等政策,学校没有创利功能,只有投入职责。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在3-5年内,夯实学生技能基本功,培育学生与企业相互间的认同感,多数学生成为母公司和主办企业技术工人后备军,降低了用人单位再教育成本和员工流失成本,满足企业需求。对于厂办技校,必须经济和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车轮协调同步前行,才能保证创利和育人两个目标的实现。
3.2 找准办学定位,确立发展道路
在我国,技工教育在职业教育法中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在实践中处于逐渐边缘化的地位;厂办技校由于政策障碍以及教育经费自筹、场地狭小等共性问题,更处于尴尬的困境。所以,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找准定位,走出自己生存、发展的路子。
我校属自收自支的国有企业技校。主办企业虽说是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但注册资金少,用地紧张,规模进一步扩张一时将受到制约,所以企业选择了“做精做专,走精益型、质量型、效益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校作为“企业主导型”的厂办技校,在学校规模上定位为“小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方面,与教育资源、教学质量相匹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这也是和主办企业的规模和经济等可提供的资源相适应的。
根据“小学校”的规模定位,从现实性和可行性出发,我校确立了“做专做精,渐进规模发展,适应型、质量型办学”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所谓“适应”,就是规模上适应,要弃大求专;在专业设置上适应,要弃多求精,集聚所有资源办好办精传统的机械专业;在教育教学上适应,突出“做事先做人,肯做又会做”的人才培养起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用工单位反映最强烈的对技术工人要求。所谓“质量”,就是要造就一支符合技校培養技术工人这个教育目标的教师队伍,我校一体化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以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技师已占实习教师总数的100%;就是要有先进、多样的实训、实习设备,我校主办企业齿轮加工工艺链长,拥有数控成型化的齿轮加工装备群,这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习和掌握一流设备操作技能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就是要培养能吃苦、肯干活、富有团队精神、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多年来,我校学生供不应求,一次就业率在97%以上。
3.3 凸显学校特色,发挥办学优势
厂办技校在与国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学校的竞争是完全不对等的,如果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被他们的办学思想、教学思想同质化,必将继续走向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关键,拥有无二的特色,就拥有了生机。我校经过常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
⑴“小学校,大专业”办学方向
我校追求小学校要做大贡献。学校规模是外延意义上之“小”,但要做规模 内涵意义上之“大”。建校35年来,我校开设车工、钳工、磨工、铣工、制齿工、铸造、锻造、热处理等机械专业班,毕业生4000余人,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生产经营骨干和蓝领精英。在母公司,包括董事长在内的9名党委委员中,其中7人是我校毕业生,被誉为杭齿集团“黄埔军校”。现在全日制在校生一直限定在600-700人,全部是机械类专业,且都列入浙江省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2003年,我校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也是地区首家机械工职业技能鉴定站,为萧山区30多个机械类专业培训鉴定7000余人,其中有5000余人获得初、中、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有的成为杭州市级或萧山区首席技师,多数人成为企业技术带头人。我校还受杭州市教育局委托,多次举办中职教师数控车工、车工和CAXA继续教育培训班,为电视大学机械专业学生进行数控车工、车工实训教学和等级鉴定,还多次承办机械类技能大赛和电视技能擂台赛,为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突出贡献。顺应地区机械制造业产业发展方向,有所作为,打造专业精品,求专业规模之“大”,做紧缺职业(工种)培训之“大”,使我校负有盛名,享有地位,成为职业教育的“常青树”。 ⑵重实践、企业式教育模式
强化操作技能教学,既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更是厂办技校的优势所在,我校在贴近企业需求、实行企业式教育改革中做了有效的探索。第一,是营造“是学校也是工厂,是工厂也是学校”的校园氛围。学生生活、学习在企业和学校交融的环境之中,置身于学生和工人的身份交替之中,他们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润,企业发展方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运用等信息及时畅通,有助于在校期间溶入职业的血液。第二,是建设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我校领导都经过20年以上直接从事企业管理的实践历练,实习指导教师都曾在生产第一线当过工人,专业理论课教师都曾在企业技术、质检部门工作或见习。除此之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派优秀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到校兼职,形成了一支了解企业、贴近企业、富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成为其他学校难以企及的一大亮点。第三,在校内实训课上,实行工厂化模拟教学,要求统一穿工作服、劳保鞋,开设日班、中班二班制,把“5S”、“质量体系认证”有关要求溶合到教學中,把实时控制、自检制、节能节电等作为每一次课题训练和考核基本要求,日积月累的实景化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顶岗实习课大多数学生安排在本企业或母公司内,实行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教学。去年,母公司曾选派53位技师一带一结对子,还举行“拜师学艺”仪式,并签订带徒学艺协议。该阶段严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旨在进行一专多能、提高操作技能,从课件实训的应试要求转向生产合格产品的生产要求上来,做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顶岗即就业。在考核评比方法上,改革学习成绩评估标准,实训、实习成绩占综合成绩的60%,并体现在毕业生分配优先推荐和三好学生、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企业式教学有助于在人才培养上,教学要求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逐渐转换角色,提前了就业后的磨合期,我校学生也因适应性强而广受用人单位的赞许。
⑶有特色、服务型培训机制
做好社会培训是职业学校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厂办技校能得到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的一项工作职责。我校实行全日制教育和社会职工培训并举,建立起有特色、服务型的培训机制。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特色培训为内涵,以奉献社会为推力”的理念,并贯穿创新工作机制的总构造之中。一是“推倒围墙搞培训”,送教上门,把课堂建在企业,我校的培训鉴定80%以上是在企业中完成的。二是“工种全覆盖,培训全天候”。凡机械类工种,至今我们做到有需必应,无论是热加工还是冷加工稀有工种,我们都立足本校,依托母公司和受训企业,解决教材、师资、技能训练等问题,共进行机械类30多个工种培训鉴定。凡涉及培训鉴定时间,以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为原则,全部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完成,实行“全天候”式教学。三是校企互动、教学互动。在培训前,组织教师参观企业,举行有关人员座谈会,了解受训企业产品和典型加工工艺,征询企业的培训要求;在培训中,校企负责人全过程督教,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结束后,和企业共同总结,评选优秀学员,由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近三年,为社会鉴定机械类技术工人2599人,有2304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1316人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高技能培训人数占57%,成为地区高技能人才培训主力军。职工教育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也有助于拓展学校和地区企业合作的广度,推动了我校形成骨干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校企合作集群,增强了办学的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指出要健全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可以相信,厂办技校在今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将得到更多的扶持和惠及,厂办技校应乘势而为,在自身的深化改革中更具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晔.新中国初期半工半读教育的形成及其实现形式[J].吉林:职业教育教育,2013(16):72-77.
[2] 《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长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程[J].吉林:职业教育教育,2012(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
[4] 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
[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关键词:厂办技校 办学有益形式 校企合一优势 办学特色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14-03
1 厂办技校——多元化办学的有益形式
企业办学,曾是近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力量。中国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方针,涵盖了办学社会化的主张;他倡导的“职业大教育主义”,体现了开门办学,与一切教育界、职业界联络的精神,由此推动了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1935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荣氏公司合作,就是在无锡申新三厂对工人施以文化技术教育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刘少奇从教育和经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视角,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职业教育蓬勃兴起,半工半读成为我国的一种基本的教育制度,作为当时教育革命的重要方面,采用“两条腿走路(即教育部门与业务部门办学并举,中央办学与地方并举,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办学并举)方针兴办职业教育,厂办技校曾兴盛一时,占据技工教育大半壁江山,培养出王崇伦、倪志福等著名劳模为代表的蓝领精英。十年动乱,职业教育遭受灭顶之灾,厂办技校随之停办。《文革》结束后,职业教育开始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厂办技校逐渐复办。以浙江省为例,1978年,由省内8家著名机械制造国有企业,组建了浙江省机械技工学校。但随着国有企业改制、主辅分离政策的实施,现在厂办技校已所剩无几,我校也成为8家企业办校中唯一幸存者。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扬弃过程,有其内在的传承联系。笔者认为,职业性和实践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作为其基本的办学模式,厂办技校有其独特的优势,应该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多元化的有益形式;厂办技校要摆脱困境,谋图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探索科学的办学思想和路子。
2 厂办技校——校企合一的体制优势
当前,厂办技校或淘汰停办,或举步维艰,其根本原因是体制问题,是教育的公平性原则没有得到政策保障。厂办技校既没有国办学校全额或差额拨款,又不允许象民办学校那样按市场化运作,过着企业自收自支的日子。由此衍生出诸多办校基本资源的短缺或落后。比如校舍场地,设施更新,教师待遇,经费生源每况愈下,使厂办技校与国办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成为厂办技校生存和发展的“短板”。但是,厂办技校却又有着其他职业学校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它有着其他辦学形式难以企得的校企合一的体制优势,而这正是符合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最佳人才培养模式。
建国以来,职业教育思想虽然几经调整和改革,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一直传承和发展。新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半工半读教育制度,绝非是单纯的教育制度,由于社会赋于了太多的政治、经济等功能,存在一定的认识上局限性,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推行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工学结合等做法,对当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如何促进校企合作,使得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应有功能收获实效,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题。
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实践,从合作的深度划分,多数分析尚停留在浅层次合作。在这个层面,校企合作没有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只是在人才培养的终端,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通过学生顶岗实习,鼓励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优先去合作企业就业。这种松散的合作,长效机制缺位,往往缺少连续性和稳定性。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形成多元化或者一体化的投资主体,校企双方以董事单位联盟,企业和学校在产学研,人财物互相渗透,提高校企整体效果和效益,是达到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和最优选择。分析制约校企合作向深层次转化的因素,除了传统体制和观念等原因,其根源是难以确立共同的取向和目标。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学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思路不尽相同,教学和生产又会产生工学矛盾。在校企合作的思路上,在资源整合和运用的方法上,在实际操作时,都难以找到和把握两者最大公约数。一言以蔽之,深层次校企合作既缺少政府鼓励性、义务性政策和措施外在的动力机制,也很难形成校企之间相互适应、彼此共赢内在的动力机制。而浅层次校企合作进入高层次校企合作的过程,则是一个渐进的艰难的过程。
厂办学校校企合一的体制具备校企高度融合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我校为例,杭州市第二机械技工学校是我国最大的齿轮研发和制造上市公司——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由杭州前进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主办的技工学校。在组织上,校企领导交叉任职,母公司总经理兼任董事长,主办企业总经理任校长,教学人员与企业员工融为一体,学校“双师型”教师和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在教学和生产之间有极高的可替代性。在工作目标上,教育目标与经济目标融为一体,教学经费和生产投入统筹安排,资源运用既有独立性又统筹使用,互为补充,经营指标和教育任务都同等列入年度考核。在日常运作上,教学任务与生产活动融为一体,“是学校也是工厂,是工厂也是学校”,校企日常运作各有侧重,但相互交融,学校以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基本功实训为主,企业以一专多能和产品为课题的生产性实习为主,形成工学结合、两段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来,我校教育和生产硕果累累,生产经营、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形成良性互动、良性循环。学校机械专业被评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示范性专业,学生屡次在省、市技能竞赛中获奖,2012年摘取浙江省技工院校车工组第一名,并每年为社会企业培训鉴定高技能人才500余人,为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职业教育和社会上享有认同度和美誉度。 综上所述,厂办学校具有生产需求和职业教育的天然的内在联系,它把合作推进到合一和融合,不失为具有校企的最佳对接的体制性优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扶持、发展的必要性,应成为职业学校办学多元化有益的一翼,这有利于形成我国“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格局。诚然,鼓励企业办学,绝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厂办技校办学形式的重复和回归,也不是论证企业办学是唯一途径。这是因为,办学的时代背景、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企业和学校的生存都存在不确定性,厂办技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规避风险、赢得发展,一方面要认识到,企业办校中的“企业”是有门槛的,它应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在行业中列居一定地位,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具备一定规模且与学校专业对口的成长型或成熟型企业;企业办学中的“学校”也是有条件的,它应该有深厚的办学历史沉淀,与合作企业有着难以分割的历史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它应是富有特色和活力,具备专业建设优势和知名度,有公认的品牌专业、稳定发展的学校。另一方面,“打铁还须自身硬”,厂办技校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从实际出发,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办学思想。
3 厂办技校——内涵式发展的办学实践
杭州市第二机械技工学校于1978年建校,是一所有着35年历史的厂办技校。现主办企业是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后的分公司,是研制高精齿轮的地区著名厂家,年销售收入约8000余万元,净利润约600余万元。笔者从事该校管理近20年,该文试以杭州市第二机械技工学校办学实践为例,与同行对厂办技校的办学思想进行科学的研讨。
3.1 坚守职业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在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包括“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这说明职业教育是一种平民教育。同期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耗尽了个人资产和精力办大众教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党为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为人民大众办学”的职业教育目的。改革开放后的200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召开了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会议突出强调了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坚持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是厂办技校首要的办学思想,是厂办技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如果主办者只是把教育当作企业,当作赢利的投资手段,当作创利的工具,这是对职业教育办学宗旨的异化,最终毕将走入生存环境的恶性循环。我校办学的基本思想和做法是:以生产经营为基点,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增强造血功能,本着“必需”的原则,注入办学资金;同时,着力技术升级和员工素质提升,在不影响生产经营前提下,无偿地为实习提供先进设施和优秀兼职教师。学校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我校开设的专业均为浙江省制造业紧缺专业,学生享受学费全免、生活费补贴等政策,学校没有创利功能,只有投入职责。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在3-5年内,夯实学生技能基本功,培育学生与企业相互间的认同感,多数学生成为母公司和主办企业技术工人后备军,降低了用人单位再教育成本和员工流失成本,满足企业需求。对于厂办技校,必须经济和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个车轮协调同步前行,才能保证创利和育人两个目标的实现。
3.2 找准办学定位,确立发展道路
在我国,技工教育在职业教育法中没有得到明确的定位,在实践中处于逐渐边缘化的地位;厂办技校由于政策障碍以及教育经费自筹、场地狭小等共性问题,更处于尴尬的困境。所以,其发展战略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找准定位,走出自己生存、发展的路子。
我校属自收自支的国有企业技校。主办企业虽说是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但注册资金少,用地紧张,规模进一步扩张一时将受到制约,所以企业选择了“做精做专,走精益型、质量型、效益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校作为“企业主导型”的厂办技校,在学校规模上定位为“小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等方面,与教育资源、教学质量相匹配,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这也是和主办企业的规模和经济等可提供的资源相适应的。
根据“小学校”的规模定位,从现实性和可行性出发,我校确立了“做专做精,渐进规模发展,适应型、质量型办学”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所谓“适应”,就是规模上适应,要弃大求专;在专业设置上适应,要弃多求精,集聚所有资源办好办精传统的机械专业;在教育教学上适应,突出“做事先做人,肯做又会做”的人才培养起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当前用工单位反映最强烈的对技术工人要求。所谓“质量”,就是要造就一支符合技校培養技术工人这个教育目标的教师队伍,我校一体化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0%以上,高级实习指导教师、高级技师、技师已占实习教师总数的100%;就是要有先进、多样的实训、实习设备,我校主办企业齿轮加工工艺链长,拥有数控成型化的齿轮加工装备群,这为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学习和掌握一流设备操作技能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就是要培养能吃苦、肯干活、富有团队精神、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多年来,我校学生供不应求,一次就业率在97%以上。
3.3 凸显学校特色,发挥办学优势
厂办技校在与国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学校的竞争是完全不对等的,如果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被他们的办学思想、教学思想同质化,必将继续走向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出局。特色是一所学校生存的关键,拥有无二的特色,就拥有了生机。我校经过常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
⑴“小学校,大专业”办学方向
我校追求小学校要做大贡献。学校规模是外延意义上之“小”,但要做规模 内涵意义上之“大”。建校35年来,我校开设车工、钳工、磨工、铣工、制齿工、铸造、锻造、热处理等机械专业班,毕业生4000余人,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生产经营骨干和蓝领精英。在母公司,包括董事长在内的9名党委委员中,其中7人是我校毕业生,被誉为杭齿集团“黄埔军校”。现在全日制在校生一直限定在600-700人,全部是机械类专业,且都列入浙江省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职业(工种)。2003年,我校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机电项目)培训基地”,也是地区首家机械工职业技能鉴定站,为萧山区30多个机械类专业培训鉴定7000余人,其中有5000余人获得初、中、高级工和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其中有的成为杭州市级或萧山区首席技师,多数人成为企业技术带头人。我校还受杭州市教育局委托,多次举办中职教师数控车工、车工和CAXA继续教育培训班,为电视大学机械专业学生进行数控车工、车工实训教学和等级鉴定,还多次承办机械类技能大赛和电视技能擂台赛,为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出突出贡献。顺应地区机械制造业产业发展方向,有所作为,打造专业精品,求专业规模之“大”,做紧缺职业(工种)培训之“大”,使我校负有盛名,享有地位,成为职业教育的“常青树”。 ⑵重实践、企业式教育模式
强化操作技能教学,既符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更是厂办技校的优势所在,我校在贴近企业需求、实行企业式教育改革中做了有效的探索。第一,是营造“是学校也是工厂,是工厂也是学校”的校园氛围。学生生活、学习在企业和学校交融的环境之中,置身于学生和工人的身份交替之中,他们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润,企业发展方向、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运用等信息及时畅通,有助于在校期间溶入职业的血液。第二,是建设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我校领导都经过20年以上直接从事企业管理的实践历练,实习指导教师都曾在生产第一线当过工人,专业理论课教师都曾在企业技术、质检部门工作或见习。除此之处,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委派优秀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到校兼职,形成了一支了解企业、贴近企业、富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团队,成为其他学校难以企及的一大亮点。第三,在校内实训课上,实行工厂化模拟教学,要求统一穿工作服、劳保鞋,开设日班、中班二班制,把“5S”、“质量体系认证”有关要求溶合到教學中,把实时控制、自检制、节能节电等作为每一次课题训练和考核基本要求,日积月累的实景化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顶岗实习课大多数学生安排在本企业或母公司内,实行师傅带徒弟“一对一”教学。去年,母公司曾选派53位技师一带一结对子,还举行“拜师学艺”仪式,并签订带徒学艺协议。该阶段严禁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旨在进行一专多能、提高操作技能,从课件实训的应试要求转向生产合格产品的生产要求上来,做到毕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顶岗即就业。在考核评比方法上,改革学习成绩评估标准,实训、实习成绩占综合成绩的60%,并体现在毕业生分配优先推荐和三好学生、奖学金评定等方面。企业式教学有助于在人才培养上,教学要求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学生逐渐转换角色,提前了就业后的磨合期,我校学生也因适应性强而广受用人单位的赞许。
⑶有特色、服务型培训机制
做好社会培训是职业学校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厂办技校能得到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的一项工作职责。我校实行全日制教育和社会职工培训并举,建立起有特色、服务型的培训机制。
多年来,我们坚持“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以特色培训为内涵,以奉献社会为推力”的理念,并贯穿创新工作机制的总构造之中。一是“推倒围墙搞培训”,送教上门,把课堂建在企业,我校的培训鉴定80%以上是在企业中完成的。二是“工种全覆盖,培训全天候”。凡机械类工种,至今我们做到有需必应,无论是热加工还是冷加工稀有工种,我们都立足本校,依托母公司和受训企业,解决教材、师资、技能训练等问题,共进行机械类30多个工种培训鉴定。凡涉及培训鉴定时间,以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为原则,全部利用晚上和节假日完成,实行“全天候”式教学。三是校企互动、教学互动。在培训前,组织教师参观企业,举行有关人员座谈会,了解受训企业产品和典型加工工艺,征询企业的培训要求;在培训中,校企负责人全过程督教,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培训中的问题,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结束后,和企业共同总结,评选优秀学员,由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近三年,为社会鉴定机械类技术工人2599人,有2304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中1316人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高技能培训人数占57%,成为地区高技能人才培训主力军。职工教育密切了与社会的联系,也有助于拓展学校和地区企业合作的广度,推动了我校形成骨干型和松散型相结合的校企合作集群,增强了办学的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指出要健全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可以相信,厂办技校在今后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将得到更多的扶持和惠及,厂办技校应乘势而为,在自身的深化改革中更具活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曹晔.新中国初期半工半读教育的形成及其实现形式[J].吉林:职业教育教育,2013(16):72-77.
[2] 《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长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历程[J].吉林:职业教育教育,2012(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
[4] 国务院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
[5]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
[9]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