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高校管理依然采取的是一种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文化如:网络文化等,有必要高校管理中考虑到这些文化的影响。本文讨论在以学生为存在主体的多元文化中,高校要实现积极有效管理应做出的努力。
关键词:高校;文化;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市场价值观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也不免我们的象牙塔。表现在文化上面就是,除了对种族、民族、宗教、性别文化的争执,近些年“代文化”和“代际文化特征”也成社会关注热点。原先人们意识里的“十年一代”演变至今俨然成为三年就有代沟的说法。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社会主流文化。当商品经济的到来,受到社会大思潮的影响,一些社会上的流行因素也在高校当中得以深深扎根。它是做为高校文化中一种的非主流文化形式而存在。大学高校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具有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精神品质。但不可否认,在主流文化的背后,这些非主流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学生的生活平添了诸多情趣,但有时也扰乱了他们平静的校园生活,。
一、三种文化及对高校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
据2011年1月19日最新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4.3%,除了电脑手机作为一种普遍的网络交流方式,微博、博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也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开心的事写在QQ上,生活的事写在人人网上,伤心的事写在微博上。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工具。
网络行为在大学生行为中很普遍。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它为人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人们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等都可以虚拟,因此,人们可能会借助这样一种方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进行信息的海量畅游。最近中国教育新闻网对当前在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微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微博这样一个陌生人较多的圈子中,学生会因为有了“保护伞”,也不易被熟人找到,因此,更能真实地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现的一面,“微博”这一媒介对于改善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校中存在的这一网络文化也有起消极的一面;除了大家所共知的对高校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在这样一个言论自由的虚拟空间中,一些愤怒、低落、伤感等的负面情绪很容易在他们之中酝酿出类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体情绪,从而产生嫉妒、仇视的心态。
(二)快餐文化
顾名思义,以“快”而以得名,重视人们口味的变化。一些学生对流行电视剧、电影达到痴迷状态,在各个高校中,我们可以随处也可见墙上贴有的偶像明星海报,以及一些张扬个性化的图片和装饰。同时,由于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学生中的语言和行为凸显的更为闲余和无拘无束,更有甚者宣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等金樽空对月”。对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质疑声不断,都把当今大学生道德理想的缺失,精神品质的倒退归结于此。个人觉得对于像这样的快餐文化,它不需要我们的理性思维,也不需要用感情的投入和意志的努力来引起我们的实践热情;同时,它还可以填补雅与俗、高与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和鸿沟,所以我们也有理由将对这种文化的个性的评判变成一种对调侃式、娱乐性的“快餐文化”的认同。
(三)生态文化
根据生态学的视角,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那么大学校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高校则可认为是子系统中的一个小生态系统。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是一样的,由众多的因子构成。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内部与外部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动态平衡与稳定。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高校文化中人与环境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高校生态文化首先就体现在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人与制度文化环境的生态化就是要达到高校的基本设施,整体布局等都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人的需求。在现代大学高校的设计中都有独立的书桌、衣柜、网络接口以及每个寝室配备有单独的卫生间,无不体现着人性化的思考。同时,在制度上面,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多数大学还专门设立了公共的电器使用空间。人与人的生态化则主要表现在高校人际关系上面。临近开学之际,“求室友”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贴吧里成了2013级新生最热门的话题。这种通过在网上“自选室友”,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因性格不和而造成的人际冲突,有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寝室关系”。高校生态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可以归结为和谐与发展,它也体现了大学文化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二、三种文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高校在高校管理中,为了保证其管理活动的效率与质量,人们设定了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它对高校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得高校高校管理活动能够得以规范化与法律化。但是,这样一种听命于制度的管理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对人们产生了压制的效应;特别是针对于当前多元文化的处境,这样一种管理方式显然不再具有其平等性和可控制性,随之它的管理效能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创新一种管理方式则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自主管理
传统的高校管理实行的是“统、包、管”,由专门的职员为学会提供服务,这两者之间相互分离。学生在这其中往往是处于“边缘化”的人物。自主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上,它的意思是说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对组织基层充分授权,注重人性要素。高校管理中的自主管理则是指的在管理过程中学生自主权的放大,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在当前多数高校的管理机构中都设立了学生宿管一职,帮助管理中心进行检查、监督;这样学生就会树立一种主人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一种柔性管理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将高校新兴文化与旧式管理理念相融合,在对管理制度的充分认可和遵守下,实现对高校新兴文化的正向引导;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方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性。
(二)弹性管理
当前面对着我国社会的转型,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也面对着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其生活、心理、价值观念的转变。在这样一种文化的熏陶下,学生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人。他们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个人主观意识性强、价值观念多元化。因此,在对其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响应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特征,将制度化的东西转变为一种更为理性化的规范。例如,我过当前对高校的评定上采取的都是统一的标准,这与学生群体中所呈现的价值认同有一定出入,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参与的自我效能受到压制。从而容易出现两种现象:服从管理、听从命令的年年拿到优秀,剩下群体中一些“无辜”的人因为其个性的展示而成为被惩罚者。所以,实施一种弹性的管理机制,本着“发扬学生个性,提高其成就感”的原则,杜绝僵化的标准,脱掉制度“严密”的包裹,为其的施行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所以弹性管理是在制度的基础上,在合理的制度约束下将人性化与制度化统一起来。
(三)文化管理
每个高校都有诸如学生会等一些以学生为代表的组织机构,为什么在管理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管理不得当、沟通不和谐的局面?这其中的首要原因应该追溯到在这整个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因此,用一种价值观念上的管理成为必然。所谓文化管理其实就是在管理过程当中,通过管理者的身体力行而逐渐凝聚形成大家得以认同并且志愿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软性管理,但是却是最为有效且人性的管理方式。此时,对学生的管理不再是强制性,也少了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权力的干涉,而是在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力量的驱使下,学生个体自愿地发挥其积极性和行动力。宿管人员和学生能够本着齐心协力将高校建设的更为美好的愿景,从而对多种文化视角下而并存的多远价值观进行有力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各行其是、内聚力差的问题,使师生认同一种正确价值的方向,帮助其意识、行为越发的接近和趋同,从而主动统一为高校长远建设谋利益。
[参考文献]
[1]杰勒德·德兰迪.(英)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2]刘刚,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9月.
关键词:高校;文化;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市场价值观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也不免我们的象牙塔。表现在文化上面就是,除了对种族、民族、宗教、性别文化的争执,近些年“代文化”和“代际文化特征”也成社会关注热点。原先人们意识里的“十年一代”演变至今俨然成为三年就有代沟的说法。高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也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一些社会主流文化。当商品经济的到来,受到社会大思潮的影响,一些社会上的流行因素也在高校当中得以深深扎根。它是做为高校文化中一种的非主流文化形式而存在。大学高校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具有积极、健康、清新、高雅的精神品质。但不可否认,在主流文化的背后,这些非主流文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为学生的生活平添了诸多情趣,但有时也扰乱了他们平静的校园生活,。
一、三种文化及对高校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
据2011年1月19日最新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4.3%,除了电脑手机作为一种普遍的网络交流方式,微博、博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也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在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开心的事写在QQ上,生活的事写在人人网上,伤心的事写在微博上。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工具。
网络行为在大学生行为中很普遍。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交互性,它为人们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人们的姓名、年龄、性别、身份等都可以虚拟,因此,人们可能会借助这样一种方式,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进行信息的海量畅游。最近中国教育新闻网对当前在大学生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微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微博这样一个陌生人较多的圈子中,学生会因为有了“保护伞”,也不易被熟人找到,因此,更能真实地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表现的一面,“微博”这一媒介对于改善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现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在高校中存在的这一网络文化也有起消极的一面;除了大家所共知的对高校人际关系以及学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情绪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在这样一个言论自由的虚拟空间中,一些愤怒、低落、伤感等的负面情绪很容易在他们之中酝酿出类似于集合事件中的群体情绪,从而产生嫉妒、仇视的心态。
(二)快餐文化
顾名思义,以“快”而以得名,重视人们口味的变化。一些学生对流行电视剧、电影达到痴迷状态,在各个高校中,我们可以随处也可见墙上贴有的偶像明星海报,以及一些张扬个性化的图片和装饰。同时,由于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学生中的语言和行为凸显的更为闲余和无拘无束,更有甚者宣扬“人生得意须尽欢,莫等金樽空对月”。对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质疑声不断,都把当今大学生道德理想的缺失,精神品质的倒退归结于此。个人觉得对于像这样的快餐文化,它不需要我们的理性思维,也不需要用感情的投入和意志的努力来引起我们的实践热情;同时,它还可以填补雅与俗、高与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界限和鸿沟,所以我们也有理由将对这种文化的个性的评判变成一种对调侃式、娱乐性的“快餐文化”的认同。
(三)生态文化
根据生态学的视角,整个社会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那么大学校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高校则可认为是子系统中的一个小生态系统。高校文化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是一样的,由众多的因子构成。在这样一个空间内,内部与外部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不断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动态平衡与稳定。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高校文化中人与环境及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高校生态文化首先就体现在人与周围环境之间,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制度文化环境。人与制度文化环境的生态化就是要达到高校的基本设施,整体布局等都能恰如其分地满足人的需求。在现代大学高校的设计中都有独立的书桌、衣柜、网络接口以及每个寝室配备有单独的卫生间,无不体现着人性化的思考。同时,在制度上面,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原则,在充分考虑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多数大学还专门设立了公共的电器使用空间。人与人的生态化则主要表现在高校人际关系上面。临近开学之际,“求室友”在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贴吧里成了2013级新生最热门的话题。这种通过在网上“自选室友”,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因性格不和而造成的人际冲突,有利于营造“和谐、友爱的寝室关系”。高校生态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可以归结为和谐与发展,它也体现了大学文化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二、三种文化下高校管理的完善
高校在高校管理中,为了保证其管理活动的效率与质量,人们设定了高校管理规章制度;它对高校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使得高校高校管理活动能够得以规范化与法律化。但是,这样一种听命于制度的管理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对人们产生了压制的效应;特别是针对于当前多元文化的处境,这样一种管理方式显然不再具有其平等性和可控制性,随之它的管理效能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创新一种管理方式则成为了当前高校管理的当务之急。
(一)自主管理
传统的高校管理实行的是“统、包、管”,由专门的职员为学会提供服务,这两者之间相互分离。学生在这其中往往是处于“边缘化”的人物。自主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上,它的意思是说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对组织基层充分授权,注重人性要素。高校管理中的自主管理则是指的在管理过程中学生自主权的放大,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在当前多数高校的管理机构中都设立了学生宿管一职,帮助管理中心进行检查、监督;这样学生就会树立一种主人的姿态和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一种柔性管理方式,让学生置身其中,将高校新兴文化与旧式管理理念相融合,在对管理制度的充分认可和遵守下,实现对高校新兴文化的正向引导;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方式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性。
(二)弹性管理
当前面对着我国社会的转型,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也面对着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社会大环境,经济体制的变革导致其生活、心理、价值观念的转变。在这样一种文化的熏陶下,学生逐渐成为“社会化”的人。他们所表现出的特点是:个人主观意识性强、价值观念多元化。因此,在对其日常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响应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特征,将制度化的东西转变为一种更为理性化的规范。例如,我过当前对高校的评定上采取的都是统一的标准,这与学生群体中所呈现的价值认同有一定出入,这样就容易使学生参与的自我效能受到压制。从而容易出现两种现象:服从管理、听从命令的年年拿到优秀,剩下群体中一些“无辜”的人因为其个性的展示而成为被惩罚者。所以,实施一种弹性的管理机制,本着“发扬学生个性,提高其成就感”的原则,杜绝僵化的标准,脱掉制度“严密”的包裹,为其的施行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所以弹性管理是在制度的基础上,在合理的制度约束下将人性化与制度化统一起来。
(三)文化管理
每个高校都有诸如学生会等一些以学生为代表的组织机构,为什么在管理过程中还是出现了管理不得当、沟通不和谐的局面?这其中的首要原因应该追溯到在这整个管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因此,用一种价值观念上的管理成为必然。所谓文化管理其实就是在管理过程当中,通过管理者的身体力行而逐渐凝聚形成大家得以认同并且志愿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软性管理,但是却是最为有效且人性的管理方式。此时,对学生的管理不再是强制性,也少了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权力的干涉,而是在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力量的驱使下,学生个体自愿地发挥其积极性和行动力。宿管人员和学生能够本着齐心协力将高校建设的更为美好的愿景,从而对多种文化视角下而并存的多远价值观进行有力的整合,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学生群体中所存在的各行其是、内聚力差的问题,使师生认同一种正确价值的方向,帮助其意识、行为越发的接近和趋同,从而主动统一为高校长远建设谋利益。
[参考文献]
[1]杰勒德·德兰迪.(英)知识社会中的大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2]刘刚,多维大学校园文化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