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教学目标
1)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2)从力学角度分析结构时,应考虑物体结构受到的力和最大能承受的外力。
3)理解拱形结构的应用。
2 教学媒体、资源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纸板承受压力试验需要纸板和钩码。
3 教学思路分析
学生对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利用这一特点,设立多处兴趣点,利用flash动画、图片、资料,层层深入地进行实验,使学生从力学角度理解物体的结构。
4 教学策略
1)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并将交流互动形式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本课时要求学生亲历纸板承受压力试验,尽快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2)学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深切的体验和知识、能力的发展。
5 教学过程
5.1 案例引入
1) 用flash动画演示:3个鸡蛋能承受1块木板、3块砖头的重量和不倒翁的图片,让同学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把学生分成3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让3个小组比赛哪个小组回答快,哪个小组回答得全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都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气氛。通过提问学生和老师总结,引出课题。
2)放映课题 【第一单元 结构与设计】 ——【第一节结构的认识】
3)指出通过对自然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的分析,得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的结论。
5.2 力学认识结构
1)放映——从力学角度来理解结构的概念,并作简单解释,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用电脑动画分析一块豆腐的受力情况,讲解引起结构发生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原因。把抽象枯燥的力与结构的关系形象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学受力分析的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分析结构的稳定性从力学角度可以从可能受到的外力和最大承受力分析,使学生理解力与结构的关系。
3)趁热打铁,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同学比较熟悉的自行车和课桌来说明结构。
4)放映——物体的受力和受力的种类。通过激励小组抢答,让学生上讲台用电脑对各种力与其对应效果进行连线,进一步理解力与结构。
5 )指导学生做“纸板承受压力实验”,分析哪种形状的纸板承受的物体最多(利用液晶投影放映提示信息):
①让学生回答,哪种情况下纸板的抗压能力最强? 举例说明这一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
②让同桌学生为一小组做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分析原因,一排为大组共同讨论本组的实验结果。
(通过亲历实验,体验实验结果,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一个组比一个组分析更全面。应用举例时学生考虑到水电站、建筑工人的帽子、拱形房顶、伞等等 ,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
③用FLASH動画分析原因,按照同学们对物理学的受力分析习惯,由物体到平面、曲面,然后再作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出:在平面上的物体对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在实验指定的曲面上的物体对曲面的压力小于物体本身的重力。使学生对上面实验的结论有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④放映——赵州桥,讲解拱形桥的应用。告诉学生赵州桥是当时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3 结构合理的重要性
放映魁北克大桥的坍塌事件,让学生阅读。说明结构合理的重要性。该环节学生积极踊跃回答,他们能受上面实验的启发,分析把大桥从500米延长到600米受力发生的变化。我用加拿大的所有工程师都要带一个铁指环的事例,教育学生对结构设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在学校学习,肩负着家人、老师、社会等对他们的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评价各个小组的表现,教师总结,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
6 教学评价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多个兴趣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动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3)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4)在教师引导下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把学习技术课程的过程, 变为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以多种视角、多种思路、多种方法, 去探究一个个技术问题, 完成一项项设计任务, 提高创新能力。
1)从力学角度理解结构的概念。
2)从力学角度分析结构时,应考虑物体结构受到的力和最大能承受的外力。
3)理解拱形结构的应用。
2 教学媒体、资源
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资源,纸板承受压力试验需要纸板和钩码。
3 教学思路分析
学生对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利用这一特点,设立多处兴趣点,利用flash动画、图片、资料,层层深入地进行实验,使学生从力学角度理解物体的结构。
4 教学策略
1)教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法、阅读法、案例分析法和提问法,让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并将交流互动形式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本课时要求学生亲历纸板承受压力试验,尽快获得感性认识,并上升到理性认识。
2)学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总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丰富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得深切的体验和知识、能力的发展。
5 教学过程
5.1 案例引入
1) 用flash动画演示:3个鸡蛋能承受1块木板、3块砖头的重量和不倒翁的图片,让同学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把学生分成3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让3个小组比赛哪个小组回答快,哪个小组回答得全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都充满竞争与合作的气氛。通过提问学生和老师总结,引出课题。
2)放映课题 【第一单元 结构与设计】 ——【第一节结构的认识】
3)指出通过对自然界、技术领域、社会领域的分析,得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的结论。
5.2 力学认识结构
1)放映——从力学角度来理解结构的概念,并作简单解释,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用电脑动画分析一块豆腐的受力情况,讲解引起结构发生形状和大小改变的原因。把抽象枯燥的力与结构的关系形象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学受力分析的知识,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分析结构的稳定性从力学角度可以从可能受到的外力和最大承受力分析,使学生理解力与结构的关系。
3)趁热打铁,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同学比较熟悉的自行车和课桌来说明结构。
4)放映——物体的受力和受力的种类。通过激励小组抢答,让学生上讲台用电脑对各种力与其对应效果进行连线,进一步理解力与结构。
5 )指导学生做“纸板承受压力实验”,分析哪种形状的纸板承受的物体最多(利用液晶投影放映提示信息):
①让学生回答,哪种情况下纸板的抗压能力最强? 举例说明这一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义。
②让同桌学生为一小组做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分析原因,一排为大组共同讨论本组的实验结果。
(通过亲历实验,体验实验结果,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一个组比一个组分析更全面。应用举例时学生考虑到水电站、建筑工人的帽子、拱形房顶、伞等等 ,这些都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
③用FLASH動画分析原因,按照同学们对物理学的受力分析习惯,由物体到平面、曲面,然后再作对比,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出:在平面上的物体对平面的压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在实验指定的曲面上的物体对曲面的压力小于物体本身的重力。使学生对上面实验的结论有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
④放映——赵州桥,讲解拱形桥的应用。告诉学生赵州桥是当时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3 结构合理的重要性
放映魁北克大桥的坍塌事件,让学生阅读。说明结构合理的重要性。该环节学生积极踊跃回答,他们能受上面实验的启发,分析把大桥从500米延长到600米受力发生的变化。我用加拿大的所有工程师都要带一个铁指环的事例,教育学生对结构设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育学生在学校学习,肩负着家人、老师、社会等对他们的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让每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评价各个小组的表现,教师总结,鼓励同学们再接再厉。
6 教学评价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教材进行挖掘和拓展,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多个兴趣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让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动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3)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4)在教师引导下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把学习技术课程的过程, 变为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以多种视角、多种思路、多种方法, 去探究一个个技术问题, 完成一项项设计任务, 提高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