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够“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能力是写作的最基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低,固然写不好作文,同时,就高考备考而言,也直接影响到现代文阅读的主观题的得分。
正是鉴于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大致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学生语言的培养——
一、要注重对学生语言准确性的培养
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词语方面。语言准确性艺术多种多样,主要有警惕词语歧义、推敲词语近义、斟酌语言环境和重视感情色彩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应注意使语言合乎逻辑,即合乎事实,合乎情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写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该如何理解阿Q的心态呢?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阿Q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表现了他盲目趋时的内心想法;而“鄙薄城里人”,则又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的思想。
法国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运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推敲词语近义、斟酌语言环境。孙犁的《荷花淀》写水生嫂等寻夫不遇,却在大淀中碰上了日本鬼子,便一齐翻身跳入水中,准备和敌人以死相拼。“正在这时,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这里用了一个“长”字,既表现了游击队员严密的敌情观念、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巧妙的斗争艺术,又写了妇女们发现丈夫们的戏剧性过程,充分反映了她们难以遏止的惊愕和大喜过望的心境,同时,也加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浪漫气息——弥漫的战场竟然变成了夫妻们团聚的情场。
在对学生语言准确性的培养中,还应注意炼字炼句,而炼字炼句“在当不在奇”。“当”指字句的适得其所,闪光的不全是金子,美丽的词藻用得不得其所反而会变得浮华夸饰,以文害义。唐弢《琐忆》一文里鲁迅有语:“我也姓过一回唐的”,鲁迅的这个“也”字,语词轻松,幽默诙谐且含着一个典故。原来1918年鲁迅发表新诗《梦》的时候,署的就是“唐俟”的笔名,“唐”就是周,古时候唐、周、鲁三姓为同姓之国,“俟”有等待之意,唐俟即寓着“姓周的在等着,看其奈我何”的深意。这个笔名确有所指——1912年5月上旬,鲁迅随教育部迁往北平,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之职,这期间,部里一位长官很想挤掉他,鲁迅则拭目以待,取了这么个“唐俟”的笔名。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鲁迅对那些自尊自大的权贵们的蔑视态度。这个“也”字妙就妙在当时说的人用语俏皮,都姓唐,那么就是“家门”,甚至“本家”了,那么“替你挨骂”也就不用抱屈了;而听的人一下子便心领神会,迅速从惶惑不安中解脱了出来。鲁迅妙语解颐,这个“也”字用得实在是“巧”。“也”字虽是平常之词,却被作者使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可见炼字炼句确实“在当不在奇”。
二、要注重对学生语言精炼性的培养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珠而意显。”(刘勰语)我们不能离开文章的“意”(思想内容)来追求语言的简炼,换言之,不能为省字而省字,以致弄成以文害义。当然,能够用一个字反映思想的,不用两个字。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基本单位。浓缩语言的艺术,表现在句子中有:减少附加成分和同位语,使用省略句、无主句、独词句以及借用成语、谚语、诗词、格言等来传情达意,能使文字简约、语意丰厚。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由于借用了成语典故、诗词谚语等而使语言精当、佳句迭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名文章中,就借用成语、口语来增强生动性、说服力。如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用“言必称希腊”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集中了众多的警语,这些警语文字简炼而涵义深刻,它短小精悍,易记易写。文学作品常常靠这样的警语加强浓度,增强感染力。可以说警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重视警语教学,因为秦牧说得好:“智慧洋溢的语言,固然是警语,除此之外,描绘生动,形容尽致,工整美妙,幽默风趣,格外能激动人心的语言也是警语。精彩的语言,出色的诗句,可以说都是警语。”比如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句警语就是提醒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使用短句,更显见作者的写作功力。如公安派作家袁宏道写的《虎丘记》第一段。文章先点出虎丘游人“无日无之”,在“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更是“纷错如织”。然后以一个“尤”字,点出了虎丘最热闹的时刻,也是游虎丘的最佳时间,是在中秋。接着,便倾全力写苏州人“倾城阖户,连臂而至”游虎丘的盛况。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这一路的景,作者用比喻,淋漓尽致地写虎丘上游客之多,酒宴之盛。“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美妙之极,虎丘上的热闹喧哗,则如“雷辊电霍”,难以名状。至此,作者雄健的笔力,把虎丘中秋之美,渲染到极致。
三、要注意对学生语言生动性的培养
老舍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最美妙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简炼性尤其是生动性的特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生动性有求于语言潜力的挖掘。语言的潜力包含了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和情趣美。对学生语言的生动性的培养,应重视现行中学课文里的有关语言绘声、绘色、绘影的艺术。
用语言文字写音,往往借助象声词,因为象声词可以直接仿拟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的声音,具有传递声音信息,显示音乐美感,烘托环境气氛,表示动作神态和化隐为显等多种功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云:“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泻”字配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幽静幽美。
生活中充满了色彩,要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反映到作品中去得靠语言,靠语言的绘色艺术。语言的色彩美往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或生活经历的变化,从而丰富作品的思想性。譬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作了三次肖像描写,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祥林嫂穿的是冷色服装,脸上显出的也是病态的青黄色,作者借此揭示了她生活的艰难,命运的多蹇。两颊的“红色”说明年龄并不大,还没有丧尽青春的活力,对生活也抱有希望。第二次肖像描写不同的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血色”既有“红”的色彩特点,还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的意思,可是祥林嫂衣着如旧,生命活力却消失了。第三次变化更大:“头发全白了,脸色黄中带黑”。白色称为全色光,在这里是未老先衰的标记。四十上下年纪的祥林嫂,竟成了白头老妪了,加上脸色由青黄变成了黑黄,黑黄是病态的,甚至是死亡的色彩,这就预示着她的生命快到尽头了。鲁迅通过色彩的变化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礼数摧残劳动妇女的过程,从而有力地控拆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生动的影像,作家捕捉生活里种种样样的影像,往往是用语言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他们或采用白描式的介绍勾勒,或是融情于影。
对客体作白描式的介绍,比较好理解,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对杨二嫂形象的勾勒。
融情于影就是带情绘影、借影托情。作者描写人物或景物时,如果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其形象必然特别生动感人;如果带着深情绘影,其影像也将特别受到读者青睐。中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融情于影的名篇。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作者“仅方丈”的书室内外的环境:“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三五之夜”即阴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如镜的满月朗照,加上多情的秋风相助,使落在半壁墙上的有着错杂枝叶的桂树的影子清俏活泼,十分可爱。无形中给书室增加了动态的美感,寄托了作者自得其乐之幽情。
总之,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座辉煌的语言殿堂,它荟集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蕴藏着极其丰富而系统的文学和语言的艺术。中学语文教师理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通过对这些课文语言的讲授,使广大中学生迅速提高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单位:江苏海安县立发中学
正是鉴于此,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对学生语言的培养。大致说来,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学生语言的培养——
一、要注重对学生语言准确性的培养
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在词语方面。语言准确性艺术多种多样,主要有警惕词语歧义、推敲词语近义、斟酌语言环境和重视感情色彩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应注意使语言合乎逻辑,即合乎事实,合乎情理。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写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该如何理解阿Q的心态呢?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阿Q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表现了他盲目趋时的内心想法;而“鄙薄城里人”,则又表现了他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的思想。
法国作家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过这样的话:“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运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推敲词语近义、斟酌语言环境。孙犁的《荷花淀》写水生嫂等寻夫不遇,却在大淀中碰上了日本鬼子,便一齐翻身跳入水中,准备和敌人以死相拼。“正在这时,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这里用了一个“长”字,既表现了游击队员严密的敌情观念、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巧妙的斗争艺术,又写了妇女们发现丈夫们的戏剧性过程,充分反映了她们难以遏止的惊愕和大喜过望的心境,同时,也加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浪漫气息——弥漫的战场竟然变成了夫妻们团聚的情场。
在对学生语言准确性的培养中,还应注意炼字炼句,而炼字炼句“在当不在奇”。“当”指字句的适得其所,闪光的不全是金子,美丽的词藻用得不得其所反而会变得浮华夸饰,以文害义。唐弢《琐忆》一文里鲁迅有语:“我也姓过一回唐的”,鲁迅的这个“也”字,语词轻松,幽默诙谐且含着一个典故。原来1918年鲁迅发表新诗《梦》的时候,署的就是“唐俟”的笔名,“唐”就是周,古时候唐、周、鲁三姓为同姓之国,“俟”有等待之意,唐俟即寓着“姓周的在等着,看其奈我何”的深意。这个笔名确有所指——1912年5月上旬,鲁迅随教育部迁往北平,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之职,这期间,部里一位长官很想挤掉他,鲁迅则拭目以待,取了这么个“唐俟”的笔名。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鲁迅对那些自尊自大的权贵们的蔑视态度。这个“也”字妙就妙在当时说的人用语俏皮,都姓唐,那么就是“家门”,甚至“本家”了,那么“替你挨骂”也就不用抱屈了;而听的人一下子便心领神会,迅速从惶惑不安中解脱了出来。鲁迅妙语解颐,这个“也”字用得实在是“巧”。“也”字虽是平常之词,却被作者使用得如此出神入化,可见炼字炼句确实“在当不在奇”。
二、要注重对学生语言精炼性的培养
“善删者字去而意留,善敷者辞珠而意显。”(刘勰语)我们不能离开文章的“意”(思想内容)来追求语言的简炼,换言之,不能为省字而省字,以致弄成以文害义。当然,能够用一个字反映思想的,不用两个字。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基本单位。浓缩语言的艺术,表现在句子中有:减少附加成分和同位语,使用省略句、无主句、独词句以及借用成语、谚语、诗词、格言等来传情达意,能使文字简约、语意丰厚。
中学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由于借用了成语典故、诗词谚语等而使语言精当、佳句迭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名文章中,就借用成语、口语来增强生动性、说服力。如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细心调查,空谈理论,无知教条。用“言必称希腊”这样的口语说明主观主义者不注重研究历史。
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集中了众多的警语,这些警语文字简炼而涵义深刻,它短小精悍,易记易写。文学作品常常靠这样的警语加强浓度,增强感染力。可以说警语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还要重视警语教学,因为秦牧说得好:“智慧洋溢的语言,固然是警语,除此之外,描绘生动,形容尽致,工整美妙,幽默风趣,格外能激动人心的语言也是警语。精彩的语言,出色的诗句,可以说都是警语。”比如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句警语就是提醒我们: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使用短句,更显见作者的写作功力。如公安派作家袁宏道写的《虎丘记》第一段。文章先点出虎丘游人“无日无之”,在“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更是“纷错如织”。然后以一个“尤”字,点出了虎丘最热闹的时刻,也是游虎丘的最佳时间,是在中秋。接着,便倾全力写苏州人“倾城阖户,连臂而至”游虎丘的盛况。对“从千人石上至山门”这一路的景,作者用比喻,淋漓尽致地写虎丘上游客之多,酒宴之盛。“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美妙之极,虎丘上的热闹喧哗,则如“雷辊电霍”,难以名状。至此,作者雄健的笔力,把虎丘中秋之美,渲染到极致。
三、要注意对学生语言生动性的培养
老舍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最美妙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简炼性尤其是生动性的特点,“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的生动性有求于语言潜力的挖掘。语言的潜力包含了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和情趣美。对学生语言的生动性的培养,应重视现行中学课文里的有关语言绘声、绘色、绘影的艺术。
用语言文字写音,往往借助象声词,因为象声词可以直接仿拟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的声音,具有传递声音信息,显示音乐美感,烘托环境气氛,表示动作神态和化隐为显等多种功能。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云:“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个“泻”字配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无声响,幽静幽美。
生活中充满了色彩,要将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反映到作品中去得靠语言,靠语言的绘色艺术。语言的色彩美往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或生活经历的变化,从而丰富作品的思想性。譬如,鲁迅在《祝福》中对祥林嫂作了三次肖像描写,第一次“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祥林嫂穿的是冷色服装,脸上显出的也是病态的青黄色,作者借此揭示了她生活的艰难,命运的多蹇。两颊的“红色”说明年龄并不大,还没有丧尽青春的活力,对生活也抱有希望。第二次肖像描写不同的是“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血色”既有“红”的色彩特点,还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的意思,可是祥林嫂衣着如旧,生命活力却消失了。第三次变化更大:“头发全白了,脸色黄中带黑”。白色称为全色光,在这里是未老先衰的标记。四十上下年纪的祥林嫂,竟成了白头老妪了,加上脸色由青黄变成了黑黄,黑黄是病态的,甚至是死亡的色彩,这就预示着她的生命快到尽头了。鲁迅通过色彩的变化向读者展示了封建礼数摧残劳动妇女的过程,从而有力地控拆了封建统治者的罪行。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生动的影像,作家捕捉生活里种种样样的影像,往往是用语言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的。他们或采用白描式的介绍勾勒,或是融情于影。
对客体作白描式的介绍,比较好理解,如鲁迅小说《故乡》中对杨二嫂形象的勾勒。
融情于影就是带情绘影、借影托情。作者描写人物或景物时,如果带上个人的感情色彩,其形象必然特别生动感人;如果带着深情绘影,其影像也将特别受到读者青睐。中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融情于影的名篇。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作者“仅方丈”的书室内外的环境:“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三五之夜”即阴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如镜的满月朗照,加上多情的秋风相助,使落在半壁墙上的有着错杂枝叶的桂树的影子清俏活泼,十分可爱。无形中给书室增加了动态的美感,寄托了作者自得其乐之幽情。
总之,语文学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可以说是一座辉煌的语言殿堂,它荟集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蕴藏着极其丰富而系统的文学和语言的艺术。中学语文教师理应充分利用这些课文,通过对这些课文语言的讲授,使广大中学生迅速提高语言文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单位:江苏海安县立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