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高学段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基于培养其素养发展以及适应将来中学数学学习形态的需要,教师可以也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其将来更高质效地学习成长打下能力基础。本文从预习、听课、解决问题等几个角度探讨如何培养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2-356
在素养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因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需求。特别是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其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满足更“自主”的学习。而且,学生在高年级以及后面的初中,数学成绩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分化,主要的原因,就是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因而,无论从素养建设、思维条件以及成长发展的角度上,在小学高年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都是必要的。
下面,结合数学对学习力的需求,谈几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预习
所谓的学习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能够在完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完成对陌生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所有的学习环节中,预习环节是与这种标志最相似的——就是在教学新课之前,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对新知识进行先期的了解和掌握。因而,从这个角度上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预习环节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具实际效应的。教师可以在安排学生预习的时候,通过一定方式的指导、点拨,不仅使之高效预习,而且发展独立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让学生预习“圆的认识”时,在没有教师指点的情况下,学生看着课本自学,虽然能够看懂,但看完之后大多会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给学生先列出导学案:1. 学习圆的知识有什么用?2. 圆的概念是什么?3. 圆由哪几个部分组成?4. 怎样画圆——除了用圆规,你还能根据圆的概念用其他方法画圆吗?学生依据这几个问题去预习,很快就能系统地完成知识的初步掌握。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几个要素:概念、要素、操作、实践。
二、指導学生会听
同样的成绩,有的学生课下有大量时间去玩,而有的学生则需要在课下埋头“加班”。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课堂上听课能力的强弱。会“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了理解、记忆,而不会“听”的学生在课堂上看似很用功、专注,其实只是完成了对教师所讲内容的表面认知和机械记忆,需要课下去消化。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意用什么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学会有质量地听课。通常,除了听讲的专注性之外,学生不会“听”的主要问题是,在听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加入。也就是没有带着问题去听、没有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辨析、没有对知识质疑的意识、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课上听的能力,教师主要采取的策略,就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平台,并通过问题引领,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还如“圆的认识”这一课,教师在开讲前问学生,“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哪些知识没有理解(按导学案)?谁想出了有趣的画圆方法?”让学生先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带着问题听下面的讲解。在讲到画圆的时候,教师又问,“谁能说一说,圆规为什么能够画圆,道理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分析并表述“圆规两只脚距离不变”这个要素。后面,教师又抛出问题“利用圆规的画圆道理、圆的概念,我们还能找到多少种画圆的方法?用两只铅笔行不行?用一个直尺能不能?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不直接给学生几种画圆的方案,而是让他们围绕圆的概念,自己去创新、探究,培养其质疑、创新思维。以这种形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考、探究和质疑,当这种听课模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学生的听课能力即能提到提升。
三、指导解决问题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不仅是可以培养其实践素养,而且也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因为,数学本身是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在学生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又可以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使学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了“圆的周长”这个知识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你有一个1米长的卷尺和一辆自行车,怎样能快速测量出100米距离,或者测量出一条马路的长度?”指导学生用圆的周长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实践题具有拓展意义:通常圆的周长计算题都是给学生直径或半径,让他们计算周长。而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逆向思维。即,计算出周长后,将周长展开作为一个标尺,使计算结果转化为计算依据。显然,可以从拓展、创新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
综上所述,从学生数学发展的需求及其思维能力的水平上,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教师可以从指导预习、听讲、实践这三个方面入手。当然,其他一些有关学习能力的元素也不应忽视,比如学习习惯、兴趣以及归纳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邓俊.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高段数学学法指导[J]. 东西南北:教育, 2018(8).
[2]张达志. 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7(5).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学习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2-356
在素养教育理念下,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为中心、突出自主性,因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需求。特别是学生进入高年级之后,其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可以满足更“自主”的学习。而且,学生在高年级以及后面的初中,数学成绩开始出现较明显的分化,主要的原因,就是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因而,无论从素养建设、思维条件以及成长发展的角度上,在小学高年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都是必要的。
下面,结合数学对学习力的需求,谈几点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策略。
一、指导学生预习
所谓的学习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能够在完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完成对陌生知识的认知和掌握。在小学数学所有的学习环节中,预习环节是与这种标志最相似的——就是在教学新课之前,让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对新知识进行先期的了解和掌握。因而,从这个角度上看,培养学生的学习力,预习环节是必不可少、也是最具实际效应的。教师可以在安排学生预习的时候,通过一定方式的指导、点拨,不仅使之高效预习,而且发展独立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让学生预习“圆的认识”时,在没有教师指点的情况下,学生看着课本自学,虽然能够看懂,但看完之后大多会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针对这个问题,教师给学生先列出导学案:1. 学习圆的知识有什么用?2. 圆的概念是什么?3. 圆由哪几个部分组成?4. 怎样画圆——除了用圆规,你还能根据圆的概念用其他方法画圆吗?学生依据这几个问题去预习,很快就能系统地完成知识的初步掌握。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几个要素:概念、要素、操作、实践。
二、指導学生会听
同样的成绩,有的学生课下有大量时间去玩,而有的学生则需要在课下埋头“加班”。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课堂上听课能力的强弱。会“听”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完成了理解、记忆,而不会“听”的学生在课堂上看似很用功、专注,其实只是完成了对教师所讲内容的表面认知和机械记忆,需要课下去消化。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意用什么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应该注重指导学生学会有质量地听课。通常,除了听讲的专注性之外,学生不会“听”的主要问题是,在听的过程中没有“思”的加入。也就是没有带着问题去听、没有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辨析、没有对知识质疑的意识、没有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的意识。所以,培养学生课上听的能力,教师主要采取的策略,就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平台,并通过问题引领,使其思维活跃起来。
还如“圆的认识”这一课,教师在开讲前问学生,“你们在预习的时候,有哪些知识没有理解(按导学案)?谁想出了有趣的画圆方法?”让学生先把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带着问题听下面的讲解。在讲到画圆的时候,教师又问,“谁能说一说,圆规为什么能够画圆,道理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分析并表述“圆规两只脚距离不变”这个要素。后面,教师又抛出问题“利用圆规的画圆道理、圆的概念,我们还能找到多少种画圆的方法?用两只铅笔行不行?用一个直尺能不能?你还能想出什么方法?”不直接给学生几种画圆的方案,而是让他们围绕圆的概念,自己去创新、探究,培养其质疑、创新思维。以这种形式来组织教学,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思考、探究和质疑,当这种听课模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学生的听课能力即能提到提升。
三、指导解决问题
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不仅是可以培养其实践素养,而且也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发展。因为,数学本身是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在学生解决生活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既可以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又可以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使学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了“圆的周长”这个知识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你有一个1米长的卷尺和一辆自行车,怎样能快速测量出100米距离,或者测量出一条马路的长度?”指导学生用圆的周长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实践题具有拓展意义:通常圆的周长计算题都是给学生直径或半径,让他们计算周长。而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逆向思维。即,计算出周长后,将周长展开作为一个标尺,使计算结果转化为计算依据。显然,可以从拓展、创新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
综上所述,从学生数学发展的需求及其思维能力的水平上,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教师可以从指导预习、听讲、实践这三个方面入手。当然,其他一些有关学习能力的元素也不应忽视,比如学习习惯、兴趣以及归纳能力等。
参考文献
[1]邓俊.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高段数学学法指导[J]. 东西南北:教育, 2018(8).
[2]张达志. 小学数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旬刊,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