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状,我们必须不断扩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导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扩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12-004-3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概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在党的十七大得到进一步强调和阐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完善。其具体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相融相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实现共同理想提供了崇高和持续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这是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的标志,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创新前进的精神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努力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时代意义。
2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我国高度重视开展这一领域的教育。从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人群来说从初入学校就开始,但那时只是一些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最受重视的阶段是高校阶段,高校学生正走向成熟,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逐步形成。做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对这一群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但是具体到课程落实时,效果并不是很好。很多大学生忽略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仅仅重视专业教育,这种情况为以后大学生从事劳动生产存在很大的隐患。因为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在先进思想的人当中就能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造福人类;相反,科学知识和技术被道德低端者利用,很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亟待增强,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但并不认为没有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从外延到内涵都应当进一步拓展,比如改革教学方式,澄清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确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外化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2005年2月,改革调整后的新四门课,从根本上说,是由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有主导性的本质内容所决定的,各有自己的特殊定位和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最强,“概论”课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鲜明,“纲要”课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基础”课注重规范性和实践性。作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四门课各有侧重,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我们不仅应当十分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四门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而且应当充分认识到并突出其主导性作用。结合各门课的特定目标和内容,具体地展开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门课包含的内容都十分广博和宽泛,在讲授中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和教学灵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这样使课程教学具有主线和凝聚力,不至于使学生感觉内容繁多而无法把握或者内容重复而枯燥乏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这四门课总体上包含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及给予的期望。我们党继承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培养新时期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要深入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还必须做更全面的思想教育工作。
3 进一步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先进文化的思想领导,需要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进行四门基础课的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当代中国,作为思想文化的主题和主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其他思想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这一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为核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它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得整合在一起,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决定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在高校里学习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会受到负面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处于一个形成阶段,加强对其的正确引导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指引行动,依靠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以崇高的精神鼓舞斗志,以优秀的道德培育社会风尚,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
3.2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中有部分专业会专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并没有开相关的课程,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加强高校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兼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注重独立自主。概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生活,从中得到启发,实现创新。
同时,应该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大学生应做到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迷信活动等。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3 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压迫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不仅根植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站在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观念,西方国家一些高科技的应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判断。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更有甚者为了追求一时的新奇而断送自己的前程。
西方思想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辨析。吸收西方有益文化成果,必须经过消化、转化、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既要摆脱封建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结合我国当代世纪,择善而从,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保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并为社会主义服务。
4 结 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迫切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戚小倩,价值体系的演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江海纵横,2007(5).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戴钢书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田霞,王永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7 王锐,夏蔷.理论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今日南国,2010(7)(总第163期).
8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了理论局.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扩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12-004-3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概述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建设。在党的十七大得到进一步强调和阐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完善。其具体内容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事物的本质,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理想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繁荣富强的向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相融相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实现共同理想提供了崇高和持续的强大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指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根本要求。这是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的标志,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创新前进的精神纽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努力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时代意义。
2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我国高度重视开展这一领域的教育。从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人群来说从初入学校就开始,但那时只是一些基本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最受重视的阶段是高校阶段,高校学生正走向成熟,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正逐步形成。做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进行正确引导,对这一群体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但是具体到课程落实时,效果并不是很好。很多大学生忽略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仅仅重视专业教育,这种情况为以后大学生从事劳动生产存在很大的隐患。因为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在先进思想的人当中就能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造福人类;相反,科学知识和技术被道德低端者利用,很有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灾难。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亟待增强,大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容易枯燥乏味,但并不认为没有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内容从外延到内涵都应当进一步拓展,比如改革教学方式,澄清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确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外化为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2005年2月,改革调整后的新四门课,从根本上说,是由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有主导性的本质内容所决定的,各有自己的特殊定位和基本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原理”课基础性、学理性最强,“概论”课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鲜明,“纲要”课以历史的深度和厚重见长,“基础”课注重规范性和实践性。作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四门课各有侧重,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我们不仅应当十分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四门课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而且应当充分认识到并突出其主导性作用。结合各门课的特定目标和内容,具体地展开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门课包含的内容都十分广博和宽泛,在讲授中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和教学灵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这样使课程教学具有主线和凝聚力,不至于使学生感觉内容繁多而无法把握或者内容重复而枯燥乏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这四门课总体上包含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及给予的期望。我们党继承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培养新时期的“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要深入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还必须做更全面的思想教育工作。
3 进一步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不仅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需要先进文化的思想领导,需要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进行四门基础课的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当代中国,作为思想文化的主题和主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居于核心地位,代表和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具有其他思想文化无可比拟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这一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文化为核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基本内容。它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得整合在一起,集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之大成,决定着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活跃,主流的与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在高校里学习的大学生也不可避免会受到负面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处于一个形成阶段,加强对其的正确引导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指引行动,依靠共同的理想凝聚力量,以崇高的精神鼓舞斗志,以优秀的道德培育社会风尚,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活力。
3.2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与发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高校中有部分专业会专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但对大部分大学生来说并没有开相关的课程,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加强高校生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精髓,从而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的实际行动。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以民为本;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兼坚韧刚毅,强调自强不息;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而不同”,强调社会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协和万邦”,强调亲仁善邻;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团结统一,注重独立自主。概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有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风范,不仅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基础,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要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生活,从中得到启发,实现创新。
同时,应该看到,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它既包含有许多优秀成分,也混杂着某些糟粕成分。大学生应做到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如官僚主义、等级观念、特权思想、迷信活动等。我们要采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辨析、剔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腐朽思想成分,同时结合时代特征,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努力在承前启后、推陈出新中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3 积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压迫坚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不仅根植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站在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头。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新事物、新观念,西方国家一些高科技的应用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同时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也深深的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判断。在当前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多大学生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更有甚者为了追求一时的新奇而断送自己的前程。
西方思想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加以辨析。吸收西方有益文化成果,必须经过消化、转化、融合和创新的过程,既要摆脱封建保守思想观念的束缚,又要结合我国当代世纪,择善而从,使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保证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健康发展,并为社会主义服务。
4 结 语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旗帜。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国内社会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多样多变,迫切需要我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唱响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宣传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戚小倩,价值体系的演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江海纵横,2007(5).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戴钢书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培育质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田霞,王永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7 王锐,夏蔷.理论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今日南国,2010(7)(总第163期).
8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中共中央宣传部了理论局.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