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小学的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如痴如醉,而听课的学生则听得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这种现象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参与体验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在音乐欣赏课上应给孩子们一片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感受音乐、鉴赏音乐,使学生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情境
音乐是想像的艺术,当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时,学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音乐之中。如《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唱出了令人向往的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英雄气魄的歌曲。课堂上我运用了语言情境的教学策略,用那充满激情的声音开始了一段导语:“黄河,孕育了民族诗人;黄河,孕育了民族文化;黄河,造就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是壮阔的,浑厚的,奔放的,粗犷的;然而,你看到了它的苦难吗?你知道黄河船夫们浪口波尖奋力苦争的情景吗?你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那气象万千的西北高原上……”教师这种极富想像力与诗化的语言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黄河、船夫、惊涛骇浪、乌云满天……再配以《黄河船夫曲》激动人心的旋律,很快地将孩子们带入到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的意境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围绕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将学生不能亲历的历史事件、艺术表演、民俗民风、各地风光等场景,精心设计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生动直观。如欣赏《保卫黄河》,学生们对抗日战争没有亲身经历,也根本不能体验到抗日将士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英勇场面。此时利用视觉媒体,让学生们边欣赏音乐边观看,了解日寇践踏中国国土犯下的滔天罪行,观看抗日勇士英勇杀敌的情景,学生在饱览历史画面、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也更为深入、透彻。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对音乐的体验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的暗示来欣赏音乐,并适时地引发一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听音乐当中思考答案,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你觉得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意境?这段音乐特别激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聆听之后再发表他们的感受与体验。
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着的音响艺术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性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首先要求学生在作品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其次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再则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节序曲》,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热闹的音乐在丰富的体验基础上展开想象。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通过介绍作品名称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待学生第二遍听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展开更深、更细致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科的综合
中国音乐最突出的人文特性就是诗、画、乐的统一,连接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就是审美意境。在我国传统的音乐中,处处都可以找出这样的例子。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又如歌曲《满江红》,是根据岳飞的诗谱成,那激越、深沉的曲调,唱出了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的一片忠心。这种诗、画、乐三结合的艺术形式深化了高尚的人格内涵。在如此震憾心灵的艺术面前,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是更加深刻吗?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思维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创设教学的情境
音乐是想像的艺术,当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时,学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音乐之中。如《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唱出了令人向往的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英雄气魄的歌曲。课堂上我运用了语言情境的教学策略,用那充满激情的声音开始了一段导语:“黄河,孕育了民族诗人;黄河,孕育了民族文化;黄河,造就了不屈不挠的中华儿女;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是壮阔的,浑厚的,奔放的,粗犷的;然而,你看到了它的苦难吗?你知道黄河船夫们浪口波尖奋力苦争的情景吗?你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那气象万千的西北高原上……”教师这种极富想像力与诗化的语言很快把学生的思绪带到黄河、船夫、惊涛骇浪、乌云满天……再配以《黄河船夫曲》激动人心的旋律,很快地将孩子们带入到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的意境中。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围绕教学的内容和主题,将学生不能亲历的历史事件、艺术表演、民俗民风、各地风光等场景,精心设计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使课堂的教学变得更为丰富多彩,生动直观。如欣赏《保卫黄河》,学生们对抗日战争没有亲身经历,也根本不能体验到抗日将士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英勇场面。此时利用视觉媒体,让学生们边欣赏音乐边观看,了解日寇践踏中国国土犯下的滔天罪行,观看抗日勇士英勇杀敌的情景,学生在饱览历史画面、获取各种信息的同时,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也更为深入、透彻。
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注重对音乐的体验
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动态”的课堂,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根据音乐表现的内容,为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的暗示来欣赏音乐,并适时地引发一些与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听音乐当中思考答案,这段音乐是快的,还是慢的?你觉得音乐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或意境?这段音乐特别激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聆听之后再发表他们的感受与体验。
如何使学生在流动着的音响艺术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创造性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首先要求学生在作品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做出判断;其次要求学生对音乐的风格、体裁进行体验和判断;再则教师可以适当地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意图等等。如:欣赏民乐合奏《春节序曲》,先不告诉学生曲目,让学生随着热闹的音乐在丰富的体验基础上展开想象。在学生叙述后,教师再告诉学生所听的曲目,并通过介绍作品名称让学生了解作品内容,待学生第二遍听赏音乐时,要求学生根据曲目和提示对优美流畅的旋律进行更深的感受和体验,展开更深、更细致的想象,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完美。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重视学科的综合
中国音乐最突出的人文特性就是诗、画、乐的统一,连接这三种艺术形式的就是审美意境。在我国传统的音乐中,处处都可以找出这样的例子。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音乐与诗歌的意境相辅相成,增强了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又如歌曲《满江红》,是根据岳飞的诗谱成,那激越、深沉的曲调,唱出了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的一片忠心。这种诗、画、乐三结合的艺术形式深化了高尚的人格内涵。在如此震憾心灵的艺术面前,我们对音乐的理解不是更加深刻吗?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艺术是抽象的艺术。它具有自由性、模糊性、不确定性。正是这种特征,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和表现提供了想像、联想、思维和再创造的广阔空间。
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