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国家级著名中医心脑血管专家郭文勤教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病验案1则,诊断为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辨证为心肾阳虚,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加减,疗效显著。
关键词: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验案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10-068-01
心律失常[1]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其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2]指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率、心室自主心律、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
心律失常在中医属于:“心悸”范畴。郭文勤教授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机为阳气虚衰尤以心肾阳虚为主,在阳虚基础上可有不同程度的阴血虚损、血瘀痰浊。病位主要在心肾,脾次之,血本畅行于经脉之中,心、血、脉三者正常是血行畅通的条件。阳气亏虚、阴寒内结、血行瘀滞,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旺则血盛,故气虚血少脉涩、阳虚则无力鼓动血脉,气血不能接续而见迟、代、结等。现举验案一例,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案举例
患者刑某,女,61岁。于2014年6月25日就诊。自述胸闷心慌时作十年,近一周加重伴晕厥。现病史:该患者十年来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胸闷心慌,未予系统治疗,近一周来症状再次加重,伴晕厥一次,乏力、倦怠,遂到哈医大一院做动态心电图示:最快心率80次/分,最慢心率37次/分.建议患者植入人工起搏器,患者拒绝,为求中医系统治疗故来我院。现症见胸闷心慌、气短、乏力,心中惕惕不安,纳差,眠差。既往史:慢性胃炎病史。查体:血压:114/80mmHg,呼吸:20次/分,体温:37℃,心率:41次/分,舌苔薄白、质紫,脉沉细缓。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彩超: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性早搏。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西医诊断:冠心病 缓慢性心律失常。治则:温阳活血。治疗方药如下:麻黄15g,附子10g,细辛5g,炮姜30g,干姜10g,桂枝30g,茯苓20g,胆南星15g,丹皮15g,丹参30g,锁阳30g,淫羊藿30g,龙齿30g,茯神30g,夜交藤30g,共14剂,一日一剂,饭后半小时温服。2014年,7月8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两周后,胸口憋闷情况减轻,少气乏力消失,睡眠好转,仍有胸闷心慌。现患者舌苔薄白、质紫,脉弦滑。查体:血压:118/70mmHg,心率51次/分,律齐。前方改麻黄20g,附子15g,炮姜40g,以加强温阳之功,继服14剂,三诊患者自述痊愈。
2 病案讨论
方中附子为君药温阳,麻黄、桂枝散寒,炮姜、干姜温中散寒、暖脾和胃,细辛鼓动肾中阳气,茯苓、胆南星化痰,丹参、丹皮活血凉血,锁阳、淫羊藿补肾壮阳,龙齿、茯神、夜交藤安神。
心主血脉,心气能够推动全身血液的运行,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结,常见胸闷痛。而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故肾精不足常常影响血液的生成。脾运化无权,气血化生不足,心神失其濡养,症见惊悸,腹满食少,气短乏力,脉细。依据《濒湖脉学》:“迟来一息,阳不胜阴,气虚血寒。”[3]在《濒湖脉学》中:“迟而无力定虚寒”、“结脉皆因气血凝”、“代脉皆因元气虚”。心阳虚则鼓动无力,另外脾阳不足,中焦失运,湿聚成痰,痰湿多粘腻,易碍心胸,阻滞阳气,故血行迟滞,治疗上益气温阳为治疗本病根本大法,适当配合补气化痰等,另外肾为阳气之根本,肾阳亏虚,则不能助心搏动,所以在温补心阳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心肾同治。心得肾阳温煦自当恢复心气之充沛,这是治疗本病不可忽视的主要方面。
本例患者病史长达十年,是长期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西医方面常建议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费用昂贵且后续用药较复杂,副作用较多。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可为今后临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临床依据以及更多的思路。可减少患者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陳灏珠.实用内科学[M].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13-1615.
[2]张毅.心律失常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472.
[3]李时珍.濒湖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31
作者简介:童文凯,在读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验案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0)10-068-01
心律失常[1]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即心脏活动的起源和(或)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或)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组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亦可与其他心血管病伴发。其预后与心律失常的病因、诱因、演变趋势、是否导致严重血流动力障碍有关,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缓慢性心律失常[2]指窦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率、心室自主心律、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心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等以心率减慢为特征的疾病。
心律失常在中医属于:“心悸”范畴。郭文勤教授认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机为阳气虚衰尤以心肾阳虚为主,在阳虚基础上可有不同程度的阴血虚损、血瘀痰浊。病位主要在心肾,脾次之,血本畅行于经脉之中,心、血、脉三者正常是血行畅通的条件。阳气亏虚、阴寒内结、血行瘀滞,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旺则血盛,故气虚血少脉涩、阳虚则无力鼓动血脉,气血不能接续而见迟、代、结等。现举验案一例,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案举例
患者刑某,女,61岁。于2014年6月25日就诊。自述胸闷心慌时作十年,近一周加重伴晕厥。现病史:该患者十年来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胸闷心慌,未予系统治疗,近一周来症状再次加重,伴晕厥一次,乏力、倦怠,遂到哈医大一院做动态心电图示:最快心率80次/分,最慢心率37次/分.建议患者植入人工起搏器,患者拒绝,为求中医系统治疗故来我院。现症见胸闷心慌、气短、乏力,心中惕惕不安,纳差,眠差。既往史:慢性胃炎病史。查体:血压:114/80mmHg,呼吸:20次/分,体温:37℃,心率:41次/分,舌苔薄白、质紫,脉沉细缓。辅助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彩超: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性早搏。中医诊断:胸痹 心悸西医诊断:冠心病 缓慢性心律失常。治则:温阳活血。治疗方药如下:麻黄15g,附子10g,细辛5g,炮姜30g,干姜10g,桂枝30g,茯苓20g,胆南星15g,丹皮15g,丹参30g,锁阳30g,淫羊藿30g,龙齿30g,茯神30g,夜交藤30g,共14剂,一日一剂,饭后半小时温服。2014年,7月8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两周后,胸口憋闷情况减轻,少气乏力消失,睡眠好转,仍有胸闷心慌。现患者舌苔薄白、质紫,脉弦滑。查体:血压:118/70mmHg,心率51次/分,律齐。前方改麻黄20g,附子15g,炮姜40g,以加强温阳之功,继服14剂,三诊患者自述痊愈。
2 病案讨论
方中附子为君药温阳,麻黄、桂枝散寒,炮姜、干姜温中散寒、暖脾和胃,细辛鼓动肾中阳气,茯苓、胆南星化痰,丹参、丹皮活血凉血,锁阳、淫羊藿补肾壮阳,龙齿、茯神、夜交藤安神。
心主血脉,心气能够推动全身血液的运行,心气不足则血行不畅,瘀血内结,常见胸闷痛。而肾主藏精,精血同源,故肾精不足常常影响血液的生成。脾运化无权,气血化生不足,心神失其濡养,症见惊悸,腹满食少,气短乏力,脉细。依据《濒湖脉学》:“迟来一息,阳不胜阴,气虚血寒。”[3]在《濒湖脉学》中:“迟而无力定虚寒”、“结脉皆因气血凝”、“代脉皆因元气虚”。心阳虚则鼓动无力,另外脾阳不足,中焦失运,湿聚成痰,痰湿多粘腻,易碍心胸,阻滞阳气,故血行迟滞,治疗上益气温阳为治疗本病根本大法,适当配合补气化痰等,另外肾为阳气之根本,肾阳亏虚,则不能助心搏动,所以在温补心阳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心肾同治。心得肾阳温煦自当恢复心气之充沛,这是治疗本病不可忽视的主要方面。
本例患者病史长达十年,是长期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西医方面常建议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费用昂贵且后续用药较复杂,副作用较多。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显著疗效可为今后临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临床依据以及更多的思路。可减少患者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陳灏珠.实用内科学[M].1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613-1615.
[2]张毅.心律失常中西医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472.
[3]李时珍.濒湖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0-31
作者简介:童文凯,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