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历史七上教科书“东汉宅院画像砖”图片说明的商榷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xing06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版部编本《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宅院画像砖”图片说明如下:
  这块房屋画像砖采用鸟瞰手法表现东汉建筑。图中的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
  “东汉宅院画像砖”宽46.4厘米、高40厘米、厚6.3厘米,1954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扬子山,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因教材中的图片是原物照片,有些细节不清晰,为方便观看,本文采用摹本(见图一)来说明。此图来自《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作者孙机先生将其命名为“带望楼和跨院的院落”,描述为:“大型院落……,院墙为方形,一座大栅栏门开于南墙西侧。门内为前院,院中有鸡。二进以北为内院,绕以回廊。北堂3间,悬山顶,有插栱承托前檐。两楹为束竹柱,有方形础石。堂基颇高,廉隅分明。堂上主客对坐,堂下双鹤起舞。东侧南小院中有井、桌、炊具等,应为东厨。其北面之跨院较大,当中有一座很高的望楼,楼下系猛犬一只,仆役洒扫于其间。这处院落可以视为汉代一般官绅住宅的缩影。”[1]
  根据图片和孙机先生的描述,笔者认为教材的图片说明有两处可商:
  其一,起舞的是“双鹤”,不是“雀鸟”。“雀鸟”一词,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有解释:“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2]图片中明显不是“各色鹦鹉、画眉”,而是鹤。汉代达官贵人有喜好饲养鹤等珍禽的习俗,以显示富贵、气派,如汉乐府古辞《相逢狭路间》曰:“入门时左顾,但见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音声何噰噰,鹤鸣东西厢。”[3]
  有学者认为宅院左下方的是两只斗鸡。[4]笔者认同这一观点。东汉时盛行“斗鸡走狗”,《后汉书·梁统传附梁冀传》载,外戚、权臣梁冀“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5]东汉末年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写有《斗鸡诗》:“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利爪探玉除,瞋目含火光。长翘惊风起,劲翮正敷张。轻举奋勾喙,电击复还翔。”[6]在东汉壁画上,也有斗鸡场面的描绘。2007年10月,山东东平县出土了一批壁画,其中有一幅被整理者命名为《绘鸡狗人物图》(见图二,摹本),[7]有学者则称之为《斗鸡走狗图》,认为斗鸡刻画十分传神:“左侧鸡颈部羽毛炸起,弓背屈爪,伺机跃起前扑;右侧鸡引颈张喙,体态威猛,随时准备接受挑战。”[8]
  其二,图片说明中没有望楼功能的介绍。望楼即望远守御之楼,具备军事防御功能,在东汉画像砖和壁画中均有发现。1971年10月在河北安平縣出土了一幅东汉熹平五年(公元176年)的彩色壁画(见图三,摹本),[9]此画描绘了当时一个比较典型的豪强大族府第,“于后排中间的一个大院内,设有一座五层的方柱形瞭望楼。楼顶为庑殿式。顶层周围有栏杆,于右侧后部树一测风旗,杆顶有一向风鸟;右侧前部置一扁圆形报警用鼓。楼的中间均有方形射孔。”[10]毋庸置疑,戒备森严的望楼是屋主“悠闲”和“安逸祥和”的保障,教材应予以说明。
  【注释】
  [1]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23页;摹本图片在第224页。
  [2](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三家评本)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39页。
  [3](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0页。
  [4]刘志远等:《四川汉代画象砖与汉代社会》,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83页。
  [5](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178页。
  [6](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585页。
  [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平县文物管理所:《东平后屯汉代壁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30页。
  [8]朱华:《东平汉代墓葬壁画及其相关问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海岱考古》第十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465页。
  [9]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第224页。
  [10]刘来成:《安平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春秋》1989年Z1期,第75页。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说到底是人的历史,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讲好一节历史课,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一直是历史学科研究者及一线教师长期推崇的方式,因而近些年来有关人物教学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就研究成果看,却较少见以“历史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章,本文拟以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历史群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围绕“历史群体”特征,确定教学目标  笔者将该课的教学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论体系中,有教学内容而无教学情景。教学情景,即教学主体的情绪状态和物理环境;教学内容,则是教学时的任务和要求,它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隐含着“真理”属性。教学情景,指向人的素养成长;教学内容指向现成的知识任务。因此,教学情景是新课程教学论的基础性概念。  一、教学情景的历史与哲学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教学情景。孔子教学就很重视学生的情感状态,他说,“不愤不启,不徘不发
“维稳戍边”,护边员队伍建设很关键。胡斯曼、托合塔尔汗、马军武、张正美把一生奉献给了边疆。在阿勒泰,这样的护边员还有很多很多。正是有了这些无私奉献和常年驻守的人,才筑牢了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铜墙铁壁。家就是哨所  青河县查干郭勒乡萨尔布拉克村,被称为“中蒙边境第一村”,这里地处边境一线,自然条件恶劣。65岁的胡斯曼·努斯普江带着儿子、孙子,50余年坚守边境,谱写出一段一家三代人的戍边情,被
史丹佛大学教育与历史讲座教授玛格丽特·杰克斯说过:“没有问号的历史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1]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问号”通常是老师设计好的让学生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改变这种常规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提问老师,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笔者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实习时尝试了这一想法,特撰写此文与各位专家同行分享并讨教。  一、生问师: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走向可视化  我们时常在历史课堂遇到这样的情形:上课时学生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疫情中的这个清明节,悲伤更甚。  4月4日,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作为最早对全国性哀悼提出建议的专家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冊工作委员会常委王建平深知此举的意义,“从国家
现行高考,选修部分一般是选材于课外内容,特别是全国卷中基本不涉及教材知识。这对选修教学提出了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进行选修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教改尝试,形成了一些粗浅认识。选修教学抓方法、重拓展、勤思维,方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现以《明治维新》一课为例,谈谈选修教学如何重组教材,培养学生从史事记忆到历史认识的历史解释素养。  一、教学理念:从“知识立意”转向“意义关联”  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历史解
當《少年中国说》的声声呐喊在耳边激荡,当《义勇军进行曲》的阵阵号角在心中吹响,当《沁园春·长沙》的踽踽青年在洲头宣誓……你可曾想过,是青年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今日。这种心灵的震撼与涤荡,来自这不息不灭、历久弥新的精神—青年精神。  青年精神在于担当。  万山红遍,橘子洲头,国难临头。多少青年以己之身躯铺在长征的道路上,因为他们知道,没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漫漫征程终没有尽头。于是,他们站了出来,做了革
齊海梅。知名心脑血管和老年病保健专家、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  “天气寒冷,今天推荐一组健身操给大家,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促进血液循环。”视频中,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女医生,伴随着舒缓的音乐,一边做着健身操,一边向屏幕外的观众讲解动作要领。  这位医生叫齐海梅,国内知名心脑血管和老年病保健专家,北京医院老年医学部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流行病组副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学会智慧医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
天價彩礼,愈演愈烈,可谓是根深蒂固,难以一次性彻底消除。  4月11日,民政部批复同意河北省河间市等15个地方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旨在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遏制婚俗不正之风。  信息一经发布,便迅速登上热搜。支持者有之,揶揄者有之,还有不少持观望态度。笔者认为,推进婚俗改革,抵制高价彩礼,具体做法可以探索,各地可以因地制宜,但动
2020年是使用全国文综卷的最后一年,考试重在考查“时代特征”。如Ⅰ卷、Ⅱ卷第33题,均考查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如下:   (2020年全国Ⅰ卷)33.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A.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