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探索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mk07j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一定探索,构建了“横向模块化、纵向体系化、内容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内容“课程化”、环节“模块化”、资源“联动化”、实施“规范化”、考核“多元化”,搭建大学生大思政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关    键   词]  社会实践;课程化;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130-02
   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关于“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的要求。我校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强化“大思政”概念,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内容建设,改革评价方式,建立以“模块化、体系化、个性化”为指导思想的社会实践课程,规范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课程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比国家“双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顶层设计上,教学环节“碎片化”;(2)课程建设上,教学内容“非课程化”;(3)实施过程中,教学形式“自由化”;(4)评价机制上,考核模式“单一化”;(5)条件建设上,教学资源“离散化”。以上种种不足,严重制约了“大思政”背景下的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的长效运行。
   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实践课程作为“大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在社会实践环节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设置模块化的教学环节、课程化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的教学形式、联动化的资源建设与多元化的考核模式,构建了“横向模块化、纵向体系化、内容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将思政理论与专业教学融入学生的社会活动中,搭建了学生“大思政”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对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践行。同时能更好地唤醒学生主动作为的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发展欲望,使之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职业需求内化为自身需要,从而逐步提升自身整体素质。
   (一)课程内容建设及应用实现“课程化”
   课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经济与社会焦点问题、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等,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红色教育实践”“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社会志愿活动”与“感恩教育实践”等模块,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搭建内容体系。教学时将各模块不同主题活动编制成实践项目选题指南,学生可以凭兴趣与特长进行选择,也可以结合所学专业自拟题目,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确定选题,以确保选题符合教学要求。
   课程选题指南示例见表1。
   (二)资源建设及应用实现“联动化”
   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的“联动化”,实现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思政基地与专业基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三维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1)深度开发校内资源,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的联动,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2)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实现思政课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联动;(3)充分整合网络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的宽度,强化实践教学的深度,实现“大思政”下的线下实践与线上实践的联动。
   (三)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实现“模块化、体系化、個性化”
   课程在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上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机整合各个教学环节,构建了“横向模块化、纵向体系化、内容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按课程内容体系分为“红色教育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志愿践行”与“感恩教育践行”等模块,在不同的教学时段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同时课程内容模块可根据形势随时进行调整与完善,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机制。(2)在同一模块内,规范地执行教学流程,确保实施的体系化。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编制教学设计、教案编写、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成绩评定、课程总结的教学流程实施教学,做到规范、严谨,符合教学规律。(3)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其社会实践的内容可依据选题指南和个性发展需求自主确立课题并实施,体现因材施教。
   (四)课程评价实现“多样化”
   课程建立了“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成绩多级”的评定方式。社会实践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过程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次数与学时数(参与度)、参与活动执行安全制度情况(安全性)、实践活动过程遵纪守法情况(纪律性)、活动过程中与导师、同学及基地人员合作情况(合作性)等方面;结果评价主要依据调研报告或研究论文,包括报告内容、行文规范性等方面。过程评价以基地指导教师与学校带队指导教师为主组织评价,结果评价由学校思政部教师与专业教师综合评价。成绩评定实行“优秀”“合格”与“不合格”的“多级制”,只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都合格,总成绩才合格。
   某班级社会实践课程成绩示例如表2所示。
   三、结语
   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立足于“立德树人”中心任务,遵循“大思政”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创造性地将红色教育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志愿践行、感恩教育践行等“碎片化”的社会实践环节有机地融为一体,实现内容“课程化”、环节“模块化”、资源“联动化”、实施“规范化”、考核“多元化”,搭建了学生“大思政”背景下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课程后续建设将继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的建设理念,完善顶层设计、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规范教学实施、改革评价方式,持续不断地开展课程建设,进一步提升课程的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
   参考文献:
   [1]赵海慧.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49).
   [2]刘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3]张慎霞,穆文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6).
  编辑 张 俐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日益趋向网络化教学.初中物理教学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也开始逐渐朝着依托“互联网+”的魅力,创建智慧物理课堂的方向发展.本
思维导图是表现生物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为生物学课程展现出具体的结构的一种生物学教学方法.在思维导图的作用下,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
摘 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网络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各种领域当中,教育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微课堂”就是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体现形式,它可以将高中化学课程进行资源微缩,并且录入移动设备中去,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微课堂”更具有针对性,并且可以不限制时间和地方,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微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 引言  高中阶段的化学课程是非常琐
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能量守恒定律属于高考必考的题型,如何学好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是老师和同学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旨就是对高中物理能量守恒定律进行探讨,分析高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