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有效的、新颖的、精致的导入,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初萌的好奇心,吸引学生迅速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之中,还能在他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
[关键词]:优化;导入;情境;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清代文人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所以,文章写作常常要讲究个“凤头豹尾”,以其篇首起句就能一鸣惊人,牢牢地吸引住读者。
他说的应该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但是我觉得对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开讲前导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标新立异而又紧贴主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我们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导入,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情境导入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的确,课堂教学导入时,如能创设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就能更好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
如教学行程问题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让两位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块黑板前。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叫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我再让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这样一边玩,一边无意间已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二、设置疑问导入法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构造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点拨诱导,激发求知欲望,引入新课。例如正负数概念的引入,我先举出学生熟悉并接触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上课时,老师发45本作业本,而下课时,同学们又交45本作业给老师。为了系统地处理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将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表示为带有正号“+”的数,而将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表示为带有负号“-”的数。比如上面的发45本作业本表示为-45,交45本作业表示为+45等等”。举出实例,自然地引入概念,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正负数的概念”。
三、悬念激趣法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是诱发学生对数学求知欲有效的办法。如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新课引入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故意把圆心搞“丢”了,发动学生用三角板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三角板的顶点放在圆上,两直角边与圆的交点的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然后启发学生用严密的推理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课本问题上,学生思维活跃、探讨积极,课堂情趣浓。
四、操作导入法
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喜爱动手去试一试的心理,精心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
例如,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
五、看门见山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节课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先解三个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1=0,x2-10x+25=0,2y2-6y+5=0,这三个方程分别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由此鲜明地引出课题,直接了当地推出思考的客体:一元二次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没有实数根?有什么规律?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每一次新课的导入都能精心的设计,并尽心组织好每一次新课的导入,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能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提高。
[关键词]:优化;导入;情境;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清代文人李渔曾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所以,文章写作常常要讲究个“凤头豹尾”,以其篇首起句就能一鸣惊人,牢牢地吸引住读者。
他说的应该是一篇文章的开头,但是我觉得对数学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也就是说,开讲前导入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导入新课的方法标新立异而又紧贴主题,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那么,我们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导入,提高教学效果呢?
一、情境导入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的确,课堂教学导入时,如能创设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就能更好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
如教学行程问题前,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让两位学生站在教室的前后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请另一学生喊口令。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我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就叫做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我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块黑板前。我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叫相背而行,到黑板前停下的地方叫做终点。我再让学生一个在前慢行,一个在后快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这样一边玩,一边无意间已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二、设置疑问导入法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导入新课时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设置疑问。构造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对学生点拨诱导,激发求知欲望,引入新课。例如正负数概念的引入,我先举出学生熟悉并接触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上课时,老师发45本作业本,而下课时,同学们又交45本作业给老师。为了系统地处理这种相反意义的量,将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表示为带有正号“+”的数,而将另一种相反意义的量表示为带有负号“-”的数。比如上面的发45本作业本表示为-45,交45本作业表示为+45等等”。举出实例,自然地引入概念,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正负数的概念”。
三、悬念激趣法
疑能引思,思则生趣,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是诱发学生对数学求知欲有效的办法。如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新课引入中,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故意把圆心搞“丢”了,发动学生用三角板把圆心找出来.但怎么找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把三角板的顶点放在圆上,两直角边与圆的交点的连线就是直径.这样两条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教师然后启发学生用严密的推理来说明这个道理。于是,顺利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课本问题上,学生思维活跃、探讨积极,课堂情趣浓。
四、操作导入法
霍姆林斯基曾說:“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喜爱动手去试一试的心理,精心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
例如,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每一个学生先准备好一个硬纸做的三角形,在课堂上让同学们都把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就成为一个平角。这样,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实验,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的探索上。
五、看门见山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这节课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先解三个较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x2+3x-1=0,x2-10x+25=0,2y2-6y+5=0,这三个方程分别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和没有实数根,由此鲜明地引出课题,直接了当地推出思考的客体:一元二次方程何时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何时没有实数根?有什么规律?立即把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向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上,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每一次新课的导入都能精心的设计,并尽心组织好每一次新课的导入,学生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定能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