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目前为止,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并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然而,从客观上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涉及到一个课堂教学效益问题。“有效教学”就是新课改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做好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而且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那么,高中地理课堂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面向全体学习者,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與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任务分层化。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二.依据具体学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自行解决并且能够应用的,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如何帮助其熟化已经习得的知识,重点是设计具体问题情境帮助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才是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时重点要考虑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针对这一实际,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实施“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学练结合、滚动提高”的有效课堂教学结构。突破口应在“提问”上,因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只有通过提高问题的质量去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有限时间,哪些内容是老师应该教的?哪些内容又是教师不该教的?老师要教学生还不会的,不能教学生已经会了的。老师要教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因此,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抓住这样“四环节”,即围绕主题找话题、围绕话题觅案例、围绕案例设问题、围绕问题去探究。
地理科的重要特点是许多重要知识内容以图表形式呈现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重视教材图表,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便真正培养学习者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例如,必修教材I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可以根据P92页活动题中“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探究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先让学生读图思考:
(1)山区和平原地形在交通线路建设中难易程度如何?交通线路的密度和类型有何差异?
(2)四川省大致可分为哪两个地形区?各地形区有何特点?
(3)盆地中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形态有何特点?川西多山地区交通线路形态又有何特点?
(4)盆地中部平原地区和川西多山地区交通线路布局各何特点?
这样,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解答问题,然后从案例中总结结论:平原地形,交通道路建设的限制因素少,因此交通运输的类型多,线路稠密,形态呈网状,多沿城镇居民点布局;山区地形,地表崎岖,交通道路建设的难度大,因此交通运输的类型少,以公路为主,线路稀疏,形态呈线状,多沿地势低平的山谷布局。
再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推理和结论去探究:(1)美国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交通线路各有何特点?(2)在你的家乡再建一条高速公路应如何选址?
三.努力凸显主体性学习理念,最大程度地活动学生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越俎代庖,代为探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学生只是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的工具。因此,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而且是富有个性化的、多种学习需求的过程。那么,高中地理课堂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面向全体学习者,科学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與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传统的教学把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上,视学生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现代教学则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主体,在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定位上趋于全面性:既重视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也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既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又努力发展其个性。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教学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任务分层化。教学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对知识、情感、学法、思维训练、实践技能提出相应目标。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在不同的学习领域都有所提高。
二.依据具体学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自行解决并且能够应用的,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如何帮助其熟化已经习得的知识,重点是设计具体问题情境帮助其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对于教材上的内容,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才是我们设计教学内容时重点要考虑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谬误的多次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针对这一实际,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实施“立足课堂、夯实双基、学练结合、滚动提高”的有效课堂教学结构。突破口应在“提问”上,因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只有通过提高问题的质量去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一节课只有45分钟的有限时间,哪些内容是老师应该教的?哪些内容又是教师不该教的?老师要教学生还不会的,不能教学生已经会了的。老师要教学生自己学不会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因此,地理课堂有效教学要抓住这样“四环节”,即围绕主题找话题、围绕话题觅案例、围绕案例设问题、围绕问题去探究。
地理科的重要特点是许多重要知识内容以图表形式呈现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重视教材图表,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以便真正培养学习者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例如,必修教材I学习“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时,可以根据P92页活动题中“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线路分布图”,探究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先让学生读图思考:
(1)山区和平原地形在交通线路建设中难易程度如何?交通线路的密度和类型有何差异?
(2)四川省大致可分为哪两个地形区?各地形区有何特点?
(3)盆地中部平原地区交通线路形态有何特点?川西多山地区交通线路形态又有何特点?
(4)盆地中部平原地区和川西多山地区交通线路布局各何特点?
这样,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思路去解答问题,然后从案例中总结结论:平原地形,交通道路建设的限制因素少,因此交通运输的类型多,线路稠密,形态呈网状,多沿城镇居民点布局;山区地形,地表崎岖,交通道路建设的难度大,因此交通运输的类型少,以公路为主,线路稀疏,形态呈线状,多沿地势低平的山谷布局。
再让学生根据前面的推理和结论去探究:(1)美国中东部和西部地区交通线路各有何特点?(2)在你的家乡再建一条高速公路应如何选址?
三.努力凸显主体性学习理念,最大程度地活动学生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越俎代庖,代为探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学生只是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的工具。因此,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从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