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校园文艺多方面的变革变化,网络文学、网络段子、微电影等新型艺术形态进入了大学校园,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直接影响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优秀的网络文艺作品在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方面都具有现实意义。网络文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网络文艺;校园生活;思想政治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2015年6月,全国网民总数达6.68亿,网络文学用户2.85亿,网络视频用户4.61亿,网络文艺依托庞大的网民数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网络文艺最大的魅力在于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期待,以网络剧《琅琊榜》为例,其网播量突破了60亿次,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讲的是家国情怀,教育人们做一个有风骨、心底坦荡的人。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全文公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网络文艺的地位得到认可。我们发现,有思想有深度的网络文艺作品才能受到大众的好评,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网络文艺的概况
一般来说,凡是借助网络传播的文学艺术,都叫网络文艺;而从狭义上说,网络文艺是指离开网络便无法存在的文学艺术 ,其代表形态就是借助网络超链接和多媒体技术创作的文艺作品。 但在学术上,网络文艺通常不包含传统文艺作品的网络化存在,而更强调作品的原创性。网络文学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1998年,蔡智恒发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标志着我国网络文学的兴起。2004年,网络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许多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近几年,微电影、网络剧的出现使得网络文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艺评论家认为2010年《一触即发》和《老男孩》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微电影的真正起步,之后网络剧、微电影创作呈现出井喷之势。目前,网络小说改编网络剧、改拍网络游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游戏等文艺形态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同时出现了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等倾向。
二、网络文艺的育人功能
(一)网络文艺的认知教育功能
认知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正确的认知能力才能清醒的分清理想和现实,贡献和索取。网络文学、网络剧、微电影等无论哪种艺术形态,都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教育素材。以网络文学为例,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能让读者从中了解到一定时代、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开阔读者视野,促使读者正确、深刻地了解社会人生。微视频《援藏干部》就是一部反映陕西援藏干部工作生活的短片,该短片高票入选2015年度“百部网络正能量动漫音视频作品”,短片中援藏干部淳朴的乡音、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打动了众多网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网络文艺的情感教育功能
网络文艺创作者通过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流露,能对人们的人生理想、政治倾向、道德情操等精神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016年初上映的网剧《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讲述了某大学寝室的四个男生,大学四年建立起了让人难以忘怀的“上铺兄弟情”,在毕业之际各自遭遇了情感、学业、工作上的挫折。这部网络剧的成功在于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表达了大学生无所畏惧的青春岁月,很多网友感慨时光飞逝,梦想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大学生也纷纷表示要珍惜校园时光、努力学习。
(三)网络文艺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网络文艺作品注重观众的思想宣泄与心理补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得到心理补偿。以网络喜剧为例,创作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传递社会正能量,南京某高校制作的网络喜剧《极品好人》,就用搞笑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做好人其实并不难,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好评。网络喜剧改变了一贯严肃的正能量表达方式,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团结。正如叶舒宪认为,“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家等与精神医生之间的传统职业分野正在逐渐淡化,文学与医学保健之间富有成效的话题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身兼诗歌神和医药神的阿波罗神话重新闪现出生命的活力”。
三、网络文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艺鉴赏能力
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大学生要首先具备良好的文艺鉴赏能力。一方面,高校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艺鉴别能力,这主要是由网络环境决定的。网络文艺作品依赖互联网的传播,但网络世界里文艺作品鱼龙混杂,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高校管理部们要做到两点:第一,高校网络技术中心要建立校内防火墙系统,定期对校园网络环境进行排查;第二,通过学校主页、班级微信群、宣传栏等平台对优秀的校园网络文艺作品进行宣传,对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文艺作品予以警告。另一方面,高校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艺审美能力。网络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传播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努力发挥专业教师在高校网络文艺社团中的作用
高校网络文艺社团是校园网络文艺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近几年网络文艺的流行拓展了校园文艺活动的范围,改变了校园文艺固有的、单一的活动方式。但目前高校网络文艺社团参与创作的作品多属于自娱自乐型的,其作品存在 “有高原、无高峰”的通病,思想深度不够,整体质量不高,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专业艺术教师在校园网络文艺创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专业教师可以给予创作团队技术上的支持,提升文艺作品的审美品味,使作品制作更加精良;其次,专业教师通过亲自指导、参与社团成员的创作,能够使作品更准确的表达和传递时代精神,创作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作品。
(三)注重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需要经历“知—情—意—信—行”五个阶段,这五个方面若不能有效转化,大学生将会出现言行不一的问题。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能否引导大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实现认知意识在客观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结合当下高校文艺的发展现状,网络文艺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但网络文艺作品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高校运用网络文艺作品进行教育的不彻底性决定的。以红色微电影为例,从编排故事情节、还原人物角色、设计台词、组织表演到后期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对人物个性、故事情节有精确的把握,大学生通过对整个剧本的认识将精神内涵演绎出来,这是从情感认知到行为转化的关键一步,专业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创作人员的思想情感。此外,高校管理部门要善于对作品宣传推广,校团委、宣传部以及学生会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对微电影所传递的精神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书写观后感。红色微电影最容易打动和感染人,高校管理部门在观影结束后要“趁热打铁”,积极推进行为转化教育的后续工作,比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开展爱心捐赠等活动,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王卓斐.我国网络文艺学研究热点的回顾与反思[J].甘肃理论学刊,2007,02:116-121.
[2]任传霞.论网络文艺创作主体的类型[J].百家评论,2015,(2):11-15.
[3]田进.网络视听文艺须更好地传递正能量[EB/OL].文章来源:http://news.youth.cn/jsxw/201512/t20151203_7378996.htm.
[4]饶纪林.文学的社会功能不应淡化[J].江汉大学学报,1998,(1).
[5]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0.
关键词:网络文艺;校园生活;思想政治教育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2015年6月,全国网民总数达6.68亿,网络文学用户2.85亿,网络视频用户4.61亿,网络文艺依托庞大的网民数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网络文艺最大的魅力在于迎合了大众的审美期待,以网络剧《琅琊榜》为例,其网播量突破了60亿次,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讲的是家国情怀,教育人们做一个有风骨、心底坦荡的人。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全文公布,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网络文艺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巨大”,网络文艺的地位得到认可。我们发现,有思想有深度的网络文艺作品才能受到大众的好评,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网络文艺的概况
一般来说,凡是借助网络传播的文学艺术,都叫网络文艺;而从狭义上说,网络文艺是指离开网络便无法存在的文学艺术 ,其代表形态就是借助网络超链接和多媒体技术创作的文艺作品。 但在学术上,网络文艺通常不包含传统文艺作品的网络化存在,而更强调作品的原创性。网络文学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1998年,蔡智恒发表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标志着我国网络文学的兴起。2004年,网络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许多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近几年,微电影、网络剧的出现使得网络文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艺评论家认为2010年《一触即发》和《老男孩》的横空出世标志着微电影的真正起步,之后网络剧、微电影创作呈现出井喷之势。目前,网络小说改编网络剧、改拍网络游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游戏等文艺形态联系越来越紧密,但同时出现了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等倾向。
二、网络文艺的育人功能
(一)网络文艺的认知教育功能
认知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正确的认知能力才能清醒的分清理想和现实,贡献和索取。网络文学、网络剧、微电影等无论哪种艺术形态,都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认知教育素材。以网络文学为例,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对生活的真实反映,能让读者从中了解到一定时代、民族的社会生活状况,获得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开阔读者视野,促使读者正确、深刻地了解社会人生。微视频《援藏干部》就是一部反映陕西援藏干部工作生活的短片,该短片高票入选2015年度“百部网络正能量动漫音视频作品”,短片中援藏干部淳朴的乡音、简陋的生活条件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打动了众多网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援藏干部扎根雪域高原、矢志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网络文艺的情感教育功能
网络文艺创作者通过对生活本质的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流露,能对人们的人生理想、政治倾向、道德情操等精神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2016年初上映的网剧《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讲述了某大学寝室的四个男生,大学四年建立起了让人难以忘怀的“上铺兄弟情”,在毕业之际各自遭遇了情感、学业、工作上的挫折。这部网络剧的成功在于引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表达了大学生无所畏惧的青春岁月,很多网友感慨时光飞逝,梦想重新回到大学校园,大学生也纷纷表示要珍惜校园时光、努力学习。
(三)网络文艺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网络文艺作品注重观众的思想宣泄与心理补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得到心理补偿。以网络喜剧为例,创作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传递社会正能量,南京某高校制作的网络喜剧《极品好人》,就用搞笑的方式表达了一个严肃的主题:做好人其实并不难,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好评。网络喜剧改变了一贯严肃的正能量表达方式,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团结。正如叶舒宪认为,“作家、艺术家、文学批评家等与精神医生之间的传统职业分野正在逐渐淡化,文学与医学保健之间富有成效的话题和互动正在方兴未艾地展开,身兼诗歌神和医药神的阿波罗神话重新闪现出生命的活力”。
三、网络文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艺鉴赏能力
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文艺作品的教育功能,大学生要首先具备良好的文艺鉴赏能力。一方面,高校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艺鉴别能力,这主要是由网络环境决定的。网络文艺作品依赖互联网的传播,但网络世界里文艺作品鱼龙混杂,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因此,高校管理部们要做到两点:第一,高校网络技术中心要建立校内防火墙系统,定期对校园网络环境进行排查;第二,通过学校主页、班级微信群、宣传栏等平台对优秀的校园网络文艺作品进行宣传,对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文艺作品予以警告。另一方面,高校要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文艺审美能力。网络文艺不同于传统文艺,传播媒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努力发挥专业教师在高校网络文艺社团中的作用
高校网络文艺社团是校园网络文艺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近几年网络文艺的流行拓展了校园文艺活动的范围,改变了校园文艺固有的、单一的活动方式。但目前高校网络文艺社团参与创作的作品多属于自娱自乐型的,其作品存在 “有高原、无高峰”的通病,思想深度不够,整体质量不高,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专业艺术教师在校园网络文艺创作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专业教师可以给予创作团队技术上的支持,提升文艺作品的审美品味,使作品制作更加精良;其次,专业教师通过亲自指导、参与社团成员的创作,能够使作品更准确的表达和传递时代精神,创作出有思想有深度的优质作品。
(三)注重引导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一个人价值观的养成需要经历“知—情—意—信—行”五个阶段,这五个方面若不能有效转化,大学生将会出现言行不一的问题。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能否引导大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实现认知意识在客观实践中的有效运用,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结合当下高校文艺的发展现状,网络文艺展现出了巨大的活力,但网络文艺作品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原因是高校运用网络文艺作品进行教育的不彻底性决定的。以红色微电影为例,从编排故事情节、还原人物角色、设计台词、组织表演到后期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对人物个性、故事情节有精确的把握,大学生通过对整个剧本的认识将精神内涵演绎出来,这是从情感认知到行为转化的关键一步,专业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创作人员的思想情感。此外,高校管理部门要善于对作品宣传推广,校团委、宣传部以及学生会可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观看,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结合课堂内容对微电影所传递的精神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书写观后感。红色微电影最容易打动和感染人,高校管理部门在观影结束后要“趁热打铁”,积极推进行为转化教育的后续工作,比如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献爱心、开展爱心捐赠等活动,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完成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王卓斐.我国网络文艺学研究热点的回顾与反思[J].甘肃理论学刊,2007,02:116-121.
[2]任传霞.论网络文艺创作主体的类型[J].百家评论,2015,(2):11-15.
[3]田进.网络视听文艺须更好地传递正能量[EB/OL].文章来源:http://news.youth.cn/jsxw/201512/t20151203_7378996.htm.
[4]饶纪林.文学的社会功能不应淡化[J].江汉大学学报,1998,(1).
[5]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朱光潜.无言之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