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統计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的发生率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68份无肝脏疾病的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病例589份,统计其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的发生率。结果:580例中78例存在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其中平扫显示21例(26.92%),动脉期显示29例(37.18%),门静脉期显示78例(100.00%)。结论:认识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的特征有助于肝脏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33-02
肝链状韧带附近的假肿瘤性病变是指肝链状韧带附近体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呈现的局灶性脂肪浸润,平扫时可能显示稍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出现异常灌注区,其本身并无临床意义[1]。初学者容易将其误认为肝脏肿瘤性病变。为提高对该部位假肿瘤性病变的认识,特做相关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筛选本院2009年01月~2011年12月行上腹部CT扫描病例589份,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临床、化验、病理、随访均证实无肝脏疾病。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73例,年龄25~80岁,平均53.2岁。
采用GE 16排多排CT螺旋扫描,KV120,mAs6~30,图像重建层厚1.3mm,重建间距1.3mm。注射造影剂后30S行动脉期扫描,60S行静脉期扫描。
1.2 方法
采用DOME 2M专业液晶显示屏阅片。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判断标准:肝链状韧带附近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无血管结构移位)[2],并记录病灶形态、大小、密度。
2 结果
全部589例中78例(13.24%)出现肝脏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其中男性41例(52.56%),女37例(47.44%),平扫显示21例(26.92%),动脉期显示29例(37.18%),门静脉期显示78例(100.00%)。假肿瘤性病变形态主要为结节状、三角形状、不规则形等,边缘清楚或模糊,一般无占位效应,部分病灶轻微突出于肝脏轮廓之外。
3 讨论
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位于肝左叶内侧段或/和外侧段前份链状韧带旁,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变的显示率根据设备类型和扫描方式而有区别[3],本组多排螺旋CT检出率为13.24%,且门静脉期显示率最高(100.00%)。
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多为单发性,大部分位于肝左叶内侧段,少部分位于肝左右外侧段,极少病例呈内侧段与外侧段对称性分布。病变较小,从数毫米到两厘米左右,形态主要为三角形、小圆形、不规则形。
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的形成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局部特殊血供、局部脂肪浸润。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特殊血供可能引起局部肝组织缺氧,进而引起局部脂肪浸润[4]。Kammen 等[5] 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均因局部脂肪浸润所致,平扫能否显示决定于它的大小和脂肪含量,也即是认为增强扫描可使局部脂肪浸润显示更清楚。罗天友等认为[4],若肝链状韧带旁假肿瘤性病变如平扫呈等密度,则其增强扫描的低密度表现不是脂肪浸润所致,而是附脐静脉回流的表现。
肝链状韧带旁假肿瘤性病变因部位特殊,且发生在无肝硬化的正常肝背景上。部分小肝癌可有类似平时及强化改变,但多发生在肝硬化背景上,且可发生于肝脏的任何部位。若鉴别困难可行MRI检查。
参考文献:
[1] 张翔,白人驹. 肝脏第ⅠⅣ段独特的血液动力学及相关假性病变的CT分析[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 26: 34-36.
[2] Koseoglu K, Ozsunar Y, Taskin F,et al. Pseudolesions of left liver lobe during helical CT examinations: prevalence and comparison between unenhanced and biphasic CT findings[J].. EJR., 2005, 54: 388-392.
[3] 袁庆诚.肝链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的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31:31-33.
[4] 罗天友,史斌,李咏梅,等.链状韧带旁肝左叶假病灶的螺旋CT表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10:913-915.
[5] Kammen B F, Pacharn P, Thoeni R F, et al. Focalfattyinfiltrationof the liver: analysis of prevalence and CTfinding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J]. AJR AmJ Roentgenol , 2001, 177(5) : 1035- 1039.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33-02
肝链状韧带附近的假肿瘤性病变是指肝链状韧带附近体循环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呈现的局灶性脂肪浸润,平扫时可能显示稍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出现异常灌注区,其本身并无临床意义[1]。初学者容易将其误认为肝脏肿瘤性病变。为提高对该部位假肿瘤性病变的认识,特做相关回顾性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筛选本院2009年01月~2011年12月行上腹部CT扫描病例589份,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临床、化验、病理、随访均证实无肝脏疾病。其中男性352例,女性273例,年龄25~80岁,平均53.2岁。
采用GE 16排多排CT螺旋扫描,KV120,mAs6~30,图像重建层厚1.3mm,重建间距1.3mm。注射造影剂后30S行动脉期扫描,60S行静脉期扫描。
1.2 方法
采用DOME 2M专业液晶显示屏阅片。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判断标准:肝链状韧带附近低密度灶,无占位效应(无血管结构移位)[2],并记录病灶形态、大小、密度。
2 结果
全部589例中78例(13.24%)出现肝脏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其中男性41例(52.56%),女37例(47.44%),平扫显示21例(26.92%),动脉期显示29例(37.18%),门静脉期显示78例(100.00%)。假肿瘤性病变形态主要为结节状、三角形状、不规则形等,边缘清楚或模糊,一般无占位效应,部分病灶轻微突出于肝脏轮廓之外。
3 讨论
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位于肝左叶内侧段或/和外侧段前份链状韧带旁,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病变的显示率根据设备类型和扫描方式而有区别[3],本组多排螺旋CT检出率为13.24%,且门静脉期显示率最高(100.00%)。
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多为单发性,大部分位于肝左叶内侧段,少部分位于肝左右外侧段,极少病例呈内侧段与外侧段对称性分布。病变较小,从数毫米到两厘米左右,形态主要为三角形、小圆形、不规则形。
肝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的形成机制,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局部特殊血供、局部脂肪浸润。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了。特殊血供可能引起局部肝组织缺氧,进而引起局部脂肪浸润[4]。Kammen 等[5] 链状韧带附近假肿瘤性病变均因局部脂肪浸润所致,平扫能否显示决定于它的大小和脂肪含量,也即是认为增强扫描可使局部脂肪浸润显示更清楚。罗天友等认为[4],若肝链状韧带旁假肿瘤性病变如平扫呈等密度,则其增强扫描的低密度表现不是脂肪浸润所致,而是附脐静脉回流的表现。
肝链状韧带旁假肿瘤性病变因部位特殊,且发生在无肝硬化的正常肝背景上。部分小肝癌可有类似平时及强化改变,但多发生在肝硬化背景上,且可发生于肝脏的任何部位。若鉴别困难可行MRI检查。
参考文献:
[1] 张翔,白人驹. 肝脏第ⅠⅣ段独特的血液动力学及相关假性病变的CT分析[J]..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 26: 34-36.
[2] Koseoglu K, Ozsunar Y, Taskin F,et al. Pseudolesions of left liver lobe during helical CT examinations: prevalence and comparison between unenhanced and biphasic CT findings[J].. EJR., 2005, 54: 388-392.
[3] 袁庆诚.肝链状韧带附近假性病变的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31:31-33.
[4] 罗天友,史斌,李咏梅,等.链状韧带旁肝左叶假病灶的螺旋CT表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10:913-915.
[5] Kammen B F, Pacharn P, Thoeni R F, et al. Focalfattyinfiltrationof the liver: analysis of prevalence and CTfindings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J]. AJR AmJ Roentgenol , 2001, 177(5) : 1035-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