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初探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w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注重教育方法的改变,以及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将落实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办法。以往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大多枯燥且乏味。其实,历史教育同样可以变得丰富有趣。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61
  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地“学会”课本上的东西,而是为了将所知所学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新《课标》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标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和背诵,而是有力度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是一些学生讨厌甚至害怕的,他们不是不会学习,而是很难在琐碎的历史知识里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定位。究竟该怎样去让历史教学转变形式,成为当前历史教师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让历史学习可以贴近生活
  历史知识琐碎复杂,很多高中生在课堂上对老师讲的内容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知识点是死的,但是知识是活的,教师们“划重点”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们很难情愿接受。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就是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育的目標。机械的教学方法让孩子的历史学习成了“三点一线”:事件背景、原因、影响……近代历史、古代历史、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一个单元套一个单元,枯燥乏味,没有尽头,偏离了历史教育的本来方向。
  其实历史教学并不需要固定的模板,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教师们大可以推翻旧的教育形式,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历史。大多数历史事件虽然发生在距离我们很遥远的时空里,但它们带给我们的教诲和启迪从不遥远。所以,老师在历史的课堂上,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历史放到现实中。
  例如,一位历史教师在课上开展了“说说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的活动,当时是5月26日,教师先是让学生们自行回忆历史上的5月26日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其实除了部分重大事件需要记忆发生时间,其余的不是教学重点。但这样的教育方法能给孩子带来更浓的学习氛围。这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知道,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十七年的今天降生了—就是我!”他的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大笑,大家调动起了学习热情。接着,老师给学生讲述了历史上的5月26日发生过什么大事,从公元479年5月26日刘宋让帝位于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讲到1933年5月26日察绥抗日同盟军成立。同学们感受到原来历史上的“今天”发生过这么多事!虽然这些都不是重点知识,考试也不会考,但是靠着这些小活动,同学都开始向往起每一天的历史课。教师在无形中将历史变成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自主地和历史“对话”。
  因此,历史教师创新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用新颖的学习方式慢慢地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但是要适可而止,比如这个“说说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可以适当在课堂上使用,但是没有必要课课都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历史资料的运用
  历史资料之于历史课堂就像是阅读材料之于语文课堂,历史记录全部都来自历史文献资料,历史的教育要做到“真”“切”,教师就要依靠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可以证明课堂上所授历史知识的真实性,也可以增加历史教学的生动感,帮助学生拓展历史眼界。
  被用到教材上的历史资料都是精心编排过的,更加浅显易懂。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开头第一框导言中便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这个史料是为了介绍禹建立夏王朝、开创世袭制度奠定基础的。它将记忆难点扩展开来,使其变得更好记忆,用浅显易懂的阅读方式辅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
  历史教材里也有一些重点复杂烦琐的史料,学生们很难理解,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的第二单元第六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学生们来说是个很大的难点,这节课不仅涉及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还包含了不少西方历史大事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种重点章节,书内引用的历史资料对于学生们来说,显然帮助理解的作用变小了,老师就可以在这个时候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相关史料,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书中还有一些历史资料是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的,需要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的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可以让学生带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这句经典歌词可以体现在我国哪种经济模式上”这个问题,先自行阅读课文中的史料部分,教材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模块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历史资料的在课堂中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锻炼历史学习思维。
  三、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很多老师都开创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历史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是十分琐碎的,所以学习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在学生接触新章节、单元的时候,要引导他们同时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温故而知新,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他们后期的复习压力。学生要是碰到了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相近的新问题时,也可以把旧知识随时提出来。
  例如教《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时,可以对学生说:“在上一单元中,我们也学到了中国第一位施行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的统治者,他是谁?这个制度的名称又是什么?”学生们自然会回忆他们学过的知识。这个问题在之前的《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课中有答案:秦始皇嬴政和中央集权制度。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已经从以往的“学生抱着书看,老师在黑板上写重点”转变成了借助多媒体上课的方式。黑板不再是“黑乎乎的板子”,而是丰富多彩的“视频素材呈现板”。多媒体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在新颖的学习感受中自觉参与、融入课堂。例如在《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们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片段。电影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林则徐说的“不能再做井底之蛙了”,在国力衰弱的情况下,林则徐不但有铮铮傲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强和不屈,而且有“开眼看世界”的前瞻性思维和图强、革新的忧患意识。短短几分钟的电影片段,让孩子们产生了学习的欲望,收到了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发生了很大的改善。
  另外,进入高三的学生,历史学习以复习为主,考试的次数也会增加,应试技巧的传授也随之增多。对复杂的历史知识,可以在学期结课后将知识点捏合起来,将书中的知识贯穿以线索,互相联系—这是针对考试的学习技巧。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历史教育要更加注重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前沿的教育方法,提升历史的教学质量。而教育方法要因地、因时、因课制宜,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历史教育改革任重道远,需要教师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毛欢欢《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初探》,《农家参谋》2020年第13期。
  [2] 宋宏伟《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24期。
  [3] 李瑞、雷行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设计策略》,《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9期。
  [4] 张丽丽《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应用措施》,《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12期。
  [5] 胡召虎《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18年第19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和灵魂,深刻地影响着民族性格的形成,也关系着民族未来的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尤其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特别是其对担当民族大任的青少年的熏陶和影响。对此,高中语文需发挥学科特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为此,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经验及相关专家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分别从时代和社会发展层面、语
摘 要:作文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语文写作水平反映着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对此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对写作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以保障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困境 对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7.033  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是初中课程体系当中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背后的思想与内涵。《改革开放》作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课,教师需要挖掘适合的素材,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在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改善教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 《改革开放》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56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开始向着自
摘 要:随着“大语文”学习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范围已从学校教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各个方面,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从应试能力的培养扩展至课外书籍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重点探讨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10  近年来,“大语文”教育观念逐渐深
摘 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保驾护航。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存在着偏差,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难题。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重视起来,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基础对学生开展品德修养的教育。本文便是围绕小学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展开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 德育工作 教师 途径  DOI:
摘 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重视自身传统文化,所以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其文化底蕴。初中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直接挂钩,学习历史可以帮助青少年认知世界、了解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指导意义不可低估,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教育需求的。  关键词:
摘 要: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更是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但是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利于现代教学的长远发展,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增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结合  DOI:10.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