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绵城市”的理念随着城市严重的“水问题”,得到了落实和发展,借助“海绵城市”理念,来维护城市现有的生态平衡,并进一步为生态建设工作而助力。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现阶段城市管理中,市政道路工程上对于这一理念的应用,并着重围绕其技术设施和应用方向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是指在面对城市严重的“水问题”上,以道路工程为主,将城市打造出呼吸感、海绵化的效果,从而帮助城市适应“水问题”,进而解决“水问题”。而具体落实到实际中,就是借助这一理念以及相关建设内容手段,从污染入手,解决灾害问题,最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处理与保护。实际上,我国自2014年起就“海绵城市”的建设问题,已经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要求及试点工作通知,以此来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一、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的技术设施分析
在围绕市道路工程上,关于技术设施主要分为三种,即透水铺装、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借助这三种技术设施,实现将“海绵城市”理念实践到城市道路建设当中。
(一)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实际上就是指运用不同的材料,实现不同地段的道路铺设。如对于机动车道采用的是透水沥青混凝土,在遇到下雨天或城市内涝的情况下,用以下水,从而实现道路水流量峰值的降减。而对于非机动车道,则可以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进行铺装,效果相同。但是透水铺装除了其固有优势外,还存在一定的主观问题,即关于其堵塞的问题[1]。透水铺装非常容易堵塞,这也导致在长期运用过程中,需要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不断的维护,但是相对应的维护费用也不低,因此,这一点成为现有技术的主要弊端之一。
(二) 植草沟
植草沟就是借助传统的植被覆盖的概念来实现输送和净化水资源,避免城市内涝问题出现的一种手段。相对于对道路进行透水铺装技术而言,显然植草沟所涉及的成本比较低,且能够较好的美化城市景观,实现生态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除此之外,植草沟技术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来应对不同城市的需求。如对于一些较为湿润,降雨量较大的城市,可以选择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而对于一些需要存储水资源的城市而言,则可以考虑具有渗透性的干式植草沟等等,依据不同的植物属性,来实现不同城市的实质需求。但是相对应的,植草沟技术同样存在自身的弊端,即对于地理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当下的城市建设正在逐渐形成模块化趋势,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开发强度不同,作用不同。在面对一些高强度开发板块,显然无法适用植草沟这一技术,同样的问题,在已经完成开发的城市也同样明显。
(三)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在城市内部建设微型生态花园,进而实现“水问题”的有效缓解。同时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生物滞留设施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设施形式,而是依据不同城市的建设情况,围绕城市的实际突出问题,进行有选择、有变化的合理建设,且在后期投入使用过程中,能够形成自主修复,所需要运用到的维护费用比较低廉,对于一些地势特殊的城市,也能够妥善应用,是现阶段“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和建设的一种主要技术设施手段。
二、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情况的具体分析
在上文中,介绍了关于现阶段“海绵城市”理念落实的三种技术设施,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三种技术设施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辅助,共同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
以理想化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为例,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首先考虑透水铺装的技术,针对不同功能性道路,进行不同材质铺装,以此来确保道路排水性能和效果[2]。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有选择的在道路两旁,搭建生物滞留设施,实现生态过滤和排水效果,并充分运用城市建设空间,实现地下蓄水,当然,存在蓄水情况,就可能存在一定条件下蓄水过量水资源外渗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选择一些乡土植被进行种植,来确保不会外渗或不会由于外渗对于路基造成伤害,从而在保证“海绵城市”理念落实的同时,实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城市所属地段、气候不同,理想化状态下的设计形式显然不适用,且对于一些已经在开发建设或完成开发建设的城市而言,理想化状态,显然如同市政道路重建,严重影响城市的日常化发展与进步,对于路基本身,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破坏,进而破坏城市整体的稳定性。因此实际的应用,还要以不同的城市及具体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来考虑。
如对于西北地区,本身的路基大部分属于黄土路基,因此在落实和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时,就需要优先考虑到这一点,以隔水、防渗为主;或在一些河滩城市,路基本身多为砂土路基,因此在落实和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时,着重强调的水资源的存储与节约的问题,弱化了防渗、隔水的问题处理;或者对于一些地形地势较陡的城市,本身岩石层较高,因此除了考虑防渗问题外,还需要强调是否对于某些道路路段进行灾害的防治工作,避免造成重大灾害及次生灾害[3]。
诸如此类,不同城市所面临的问题都大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强化与弱化的区分工作要做好,并在此前提下,认真理解“海绵城市”的实质意义,来真正落实“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海绵城市”应用在市政道路工程当中,效果显著,但是这一理念本身又不单单是围绕市政道路工作开展,而是以整个城市为蓝图背景的,一个巨大的体系[4]。近些年来,我国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和强调正在逐步的加深,但是在一些技术手段上,仍然存在诸多欠缺。如何应用,怎样应用才是恰到好处,都需要经过严格缜密的测算实现,因此,“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和建设,实际上是伴随城市建设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且长久的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性工作。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所需要的技术设施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实践工作开展,还需要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对于重点难点的逐一突破来实现,望广大相关工作者能够在此方面继续深入探究,提出更多策略和建议,共同为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而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吴燕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某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雏形的初探[J].全文版:工程技术,2016(01):166-166.
[2]杭歡;.“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工程设计的应用——以沈浦泾路-清泉路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5(13):70-71.
[3]柯水平,张树宁,白子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11):4-4.
[4]李继坤.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及运用技术的引申分析[J].智能城市,2016(05):263-263.
(作者身份证号:411522198902087539)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理念是指在面对城市严重的“水问题”上,以道路工程为主,将城市打造出呼吸感、海绵化的效果,从而帮助城市适应“水问题”,进而解决“水问题”。而具体落实到实际中,就是借助这一理念以及相关建设内容手段,从污染入手,解决灾害问题,最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处理与保护。实际上,我国自2014年起就“海绵城市”的建设问题,已经出台了许多相关的政策要求及试点工作通知,以此来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一、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的技术设施分析
在围绕市道路工程上,关于技术设施主要分为三种,即透水铺装、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借助这三种技术设施,实现将“海绵城市”理念实践到城市道路建设当中。
(一) 透水铺装
透水铺装实际上就是指运用不同的材料,实现不同地段的道路铺设。如对于机动车道采用的是透水沥青混凝土,在遇到下雨天或城市内涝的情况下,用以下水,从而实现道路水流量峰值的降减。而对于非机动车道,则可以采用透水水泥混凝土进行铺装,效果相同。但是透水铺装除了其固有优势外,还存在一定的主观问题,即关于其堵塞的问题[1]。透水铺装非常容易堵塞,这也导致在长期运用过程中,需要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不断的维护,但是相对应的维护费用也不低,因此,这一点成为现有技术的主要弊端之一。
(二) 植草沟
植草沟就是借助传统的植被覆盖的概念来实现输送和净化水资源,避免城市内涝问题出现的一种手段。相对于对道路进行透水铺装技术而言,显然植草沟所涉及的成本比较低,且能够较好的美化城市景观,实现生态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除此之外,植草沟技术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来应对不同城市的需求。如对于一些较为湿润,降雨量较大的城市,可以选择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而对于一些需要存储水资源的城市而言,则可以考虑具有渗透性的干式植草沟等等,依据不同的植物属性,来实现不同城市的实质需求。但是相对应的,植草沟技术同样存在自身的弊端,即对于地理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当下的城市建设正在逐渐形成模块化趋势,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的开发强度不同,作用不同。在面对一些高强度开发板块,显然无法适用植草沟这一技术,同样的问题,在已经完成开发的城市也同样明显。
(三)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实际上可以看做是在城市内部建设微型生态花园,进而实现“水问题”的有效缓解。同时还可以增加城市绿化,促进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工作。生物滞留设施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设施形式,而是依据不同城市的建设情况,围绕城市的实际突出问题,进行有选择、有变化的合理建设,且在后期投入使用过程中,能够形成自主修复,所需要运用到的维护费用比较低廉,对于一些地势特殊的城市,也能够妥善应用,是现阶段“海绵城市”理念落实和建设的一种主要技术设施手段。
二、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情况的具体分析
在上文中,介绍了关于现阶段“海绵城市”理念落实的三种技术设施,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三种技术设施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辅助,共同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
以理想化城市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为例,在建设过程中,可以首先考虑透水铺装的技术,针对不同功能性道路,进行不同材质铺装,以此来确保道路排水性能和效果[2]。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有选择的在道路两旁,搭建生物滞留设施,实现生态过滤和排水效果,并充分运用城市建设空间,实现地下蓄水,当然,存在蓄水情况,就可能存在一定条件下蓄水过量水资源外渗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选择一些乡土植被进行种植,来确保不会外渗或不会由于外渗对于路基造成伤害,从而在保证“海绵城市”理念落实的同时,实现了生态城市的建设。
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同城市所属地段、气候不同,理想化状态下的设计形式显然不适用,且对于一些已经在开发建设或完成开发建设的城市而言,理想化状态,显然如同市政道路重建,严重影响城市的日常化发展与进步,对于路基本身,甚至会产生更严重的破坏,进而破坏城市整体的稳定性。因此实际的应用,还要以不同的城市及具体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来考虑。
如对于西北地区,本身的路基大部分属于黄土路基,因此在落实和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时,就需要优先考虑到这一点,以隔水、防渗为主;或在一些河滩城市,路基本身多为砂土路基,因此在落实和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时,着重强调的水资源的存储与节约的问题,弱化了防渗、隔水的问题处理;或者对于一些地形地势较陡的城市,本身岩石层较高,因此除了考虑防渗问题外,还需要强调是否对于某些道路路段进行灾害的防治工作,避免造成重大灾害及次生灾害[3]。
诸如此类,不同城市所面临的问题都大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强化与弱化的区分工作要做好,并在此前提下,认真理解“海绵城市”的实质意义,来真正落实“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海绵城市”应用在市政道路工程当中,效果显著,但是这一理念本身又不单单是围绕市政道路工作开展,而是以整个城市为蓝图背景的,一个巨大的体系[4]。近些年来,我国对于这一理念的认识和强调正在逐步的加深,但是在一些技术手段上,仍然存在诸多欠缺。如何应用,怎样应用才是恰到好处,都需要经过严格缜密的测算实现,因此,“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和建设,实际上是伴随城市建设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且长久的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中一个重要的突破性工作。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海绵城市”理念所需要的技术设施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综合性的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实践工作开展,还需要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对于重点难点的逐一突破来实现,望广大相关工作者能够在此方面继续深入探究,提出更多策略和建议,共同为促进我国“海绵城市”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而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吴燕萍.“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某区市政道路“海绵城市”雏形的初探[J].全文版:工程技术,2016(01):166-166.
[2]杭歡;.“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工程设计的应用——以沈浦泾路-清泉路为例[J].建材与装饰,2015(13):70-71.
[3]柯水平,张树宁,白子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6(11):4-4.
[4]李继坤.探讨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及运用技术的引申分析[J].智能城市,2016(05):263-263.
(作者身份证号:41152219890208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