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性问题,但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亟待改善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实效性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效性
关于“实效”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解释是“实际的效果”。所谓实效性, 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结果对于预期目的的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人们对任何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判,最直接依据就是实践结果的有效性。正如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动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基本概念,学术界尚未有一致解说。但比较认同的解说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其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排斥和拒绝。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把社会要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接受。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简单,对他们提出了过高的目标要求,甚至于只限于提口号、讲要求,有些活动又强迫学生参加等诸多原因,引起其逆反情绪。他们从心理上非但不接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内容,个别的甚至站到了对面立场上。这使得教育效果与最初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存在明显的“滑坡”。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就年级越高的学生来说,活动越难以组织和开展,学生的表现越“散漫”,越不听话。大一新生入学后,非常容易接受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而且基本上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参加类似的教育活动。这个问题具有矛盾性,按照教育的逻辑,教育的时间与教育效果应呈正比,可事实上,人们对接受教育时间多的人往往不与承认,尤其与低年级对比时,这方面更突出。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一方面是我们或社会的评价标准有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对实际效果不满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可以是社会,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只是说价值主体时,价值客体就是指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既可以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满意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效果不满意,也可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取得的结果与所投入的成本比较不满意。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前提是必须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重点是加强队伍建设,核心是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关键是有效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最终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把握国际国内动态,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穿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密切联系联系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大学生切身利益問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本着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贴近学生所关注热点等原则推进课程改革,减少教育内容的重复性。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采取“启发式”教学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善于质疑,激发学生对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地思考和分析,让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使大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是教育活动中的根本因素。要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使其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其主动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只有满足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才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觉地整合与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信息,并积极付诸于实践。
作者简介:孙术芳(1991-),女,黑龙江人,辽宁大学2014(教育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智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
[2]徐伯才,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
[3]王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12年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市场经济的确立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象、方法等都发生了变化,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特别是,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是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实效性
关于“实效”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对它解释是“实际的效果”。所谓实效性, 是指实践活动的预期目的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它表现为实践活动的结果对于预期目的的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人们对任何实践活动实效性的评判,最直接依据就是实践结果的有效性。正如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是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动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基本概念,学术界尚未有一致解说。但比较认同的解说是指高校按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的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活动的结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心理素质)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其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存在着问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排斥和拒绝。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把社会要求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让教育对象接受。部分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方法简单,对他们提出了过高的目标要求,甚至于只限于提口号、讲要求,有些活动又强迫学生参加等诸多原因,引起其逆反情绪。他们从心理上非但不接受教育者实施的教育内容,个别的甚至站到了对面立场上。这使得教育效果与最初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存在明显的“滑坡”。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就年级越高的学生来说,活动越难以组织和开展,学生的表现越“散漫”,越不听话。大一新生入学后,非常容易接受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而且基本上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参加类似的教育活动。这个问题具有矛盾性,按照教育的逻辑,教育的时间与教育效果应呈正比,可事实上,人们对接受教育时间多的人往往不与承认,尤其与低年级对比时,这方面更突出。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一方面是我们或社会的评价标准有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对实际效果不满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可以是社会,教育主体,教育对象,只是说价值主体时,价值客体就是指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既可以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满意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效果不满意,也可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取得的结果与所投入的成本比较不满意。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前提是必须创新教育的内容体系,重点是加强队伍建设,核心是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关键是有效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最终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始终把握国际国内动态,把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贯穿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克服宣传教育中的模式化,密切联系联系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和大学生切身利益問题,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其内容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本着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贴近学生所关注热点等原则推进课程改革,减少教育内容的重复性。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采取“启发式”教学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善于质疑,激发学生对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地思考和分析,让他们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使大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真正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是教育活动中的根本因素。要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使其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首先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是其主动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只有满足大学生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才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自觉地整合与内化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信息,并积极付诸于实践。
作者简介:孙术芳(1991-),女,黑龙江人,辽宁大学2014(教育学)学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智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
[2]徐伯才,关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
[3]王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