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手工制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适合幼儿的学习形式培养其脑筋、敢于探索、想象、動手的综合。手工制作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巧用“废品”开展的手工制作,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大胆尝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创造性。本文论述了在手工制作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对策。
关键词:废品;手工制作;幼儿创造性
幼儿的创造性来自于生活潜移默化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教学,不能过于死板,避免扼杀幼儿的天性和潜力。作为一种安全性高、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活动,手工制作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都具体较大作用,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废品应用于手工制作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一、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环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幼儿降低紧张感,使其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中。有利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意识,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手工制作需要的相关材料较多,教师应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方面应做好安排,有计划地进行投放,定期更换破损器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挥环境的渲染、烘托作用[1]。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废品开展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废物利用形成的手工品摆放在教师中,让学生感受到其精美,建立起“变废为宝”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用手工制作的作品装饰班级,在门窗贴上“小猫”、“小熊”等剪纸作品。创建班级的创意手工区,提供相关图书和简易的废旧物品材料,将手工制作转变为一种日常活动,方便学生在课间等空余时间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在窗台等处摆放手工品,诸如紫菜干和海带干制成的花团、用鱼骨头支撑的挂坠等。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意见,组织学生共同布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潜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材料
每个幼儿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受环境影响,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时,应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尊重不同幼儿的喜好,按照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难度,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手工制作中利用废品,既及要求制作人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更要求材料多种多样,可被利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材料积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充实教学内容,广泛应用各种素材,拓宽学生的思路,鼓励幼儿延伸想象力,大胆创作[2]。另一方面,教师更要使教学内容贴合幼儿的生活实践,可以引入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牛奶盒制成的汽车、易拉罐制成的火箭、绒线制成的毛绒娃娃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更多变废为宝的视频,在将其作为指导教程的同时,进行拓展提问,让孩子们讨论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积累手工制作的材料,去饭店吃饭时,可以将螃蟹壳带回来,去海边游玩多收集一些贝壳,将材料清洗、消毒后,放入专门的箱子中保存起来,方便手工制作时利用。
三、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游戏教学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手工制作教学可以利用游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机会。游戏教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手工制作取得更好的效果[3]。手工制作本身具有游戏性质,利用游戏教学形式能够最大化的彰显手工制作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代入角色,在情境中建立起游戏兴趣,并建立起创作的意识,通过更为直接的游戏体验来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性。
例如,在组织学生利用废旧布料、塑料袋、废纸等材料制作服装和饰品时,教师可以举办一场“舞会”,告诉小朋友,他们是小王子和小公主,要利用材料制作参加舞会的衣服和装饰,将自己装扮起来。这样一来,幼儿可以在“办家家酒”的游戏中产生创作的动力,可以利用塑料袋做裙子、可以利用彩纸做帽子、可以利用硬纸板做眼镜,从而极大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强化交流合作,建立成功信心
幼儿需要鼓励,教师应利用手工制作强化其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励其不断进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增加师生之间、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其次,幼儿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应适时进行总结,在作品的颜色、整洁度、布局等方面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制作水平,从而使其在肯定中建立起手工制作的满足感和自信心[4]。另外,教师应组织评价,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互评,鼓励学生相互提出意见,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习其他小朋友的长处。这一环节既能培养学生合作、审视自我等优秀品质,更能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互促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海底世界”的主题创作活动,让学生利用海蛎壳、鱼骨头、螃蟹壳等进行手工制作。教师可与学生构建海底世界的蓝图,进而教师要为幼儿分工,每一个孩子负责一项内容,包括用贝壳搭建房屋、用螃蟹壳制作海底飞船、用鱼骨制作障碍物等。合作完成大作品,能够让幼儿在相互交流和配合中形成思维的碰撞,给予其更多思考的机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更多“废品”变成创作灵感。
结束语
手工制作既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可以制定不同的手工制作教学内容。总之,教师应不断尝试,注重积累,增加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有效利用“废品”,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通过手工制作实现幼儿的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雅黛. 以废旧材料为载体培养幼儿在生活游戏中的创造力研究[J]. 考试周刊, 2016(1):195-196.
[2]李樊. 分析幼儿园美术手工制作活动对幼儿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激发作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8):105-105.
[3]郑华影. 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以中班活动"制作小汽车"为例[J]. 家教世界, 2016(27):10 -11.
[4]刘雨涵. 多趣、多元、多样、多重——浅谈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有效指导策略[J]. 考试周刊, 2018(19):176 -176.
关键词:废品;手工制作;幼儿创造性
幼儿的创造性来自于生活潜移默化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教学,不能过于死板,避免扼杀幼儿的天性和潜力。作为一种安全性高、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活动,手工制作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都具体较大作用,教师应引导幼儿将废品应用于手工制作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一、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氛围
在一定程度上,环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幼儿降低紧张感,使其全身心地融入学习中。有利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意识,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手工制作需要的相关材料较多,教师应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方面应做好安排,有计划地进行投放,定期更换破损器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发挥环境的渲染、烘托作用[1]。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利用废品开展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废物利用形成的手工品摆放在教师中,让学生感受到其精美,建立起“变废为宝”的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用手工制作的作品装饰班级,在门窗贴上“小猫”、“小熊”等剪纸作品。创建班级的创意手工区,提供相关图书和简易的废旧物品材料,将手工制作转变为一种日常活动,方便学生在课间等空余时间进行创作。教师可以在窗台等处摆放手工品,诸如紫菜干和海带干制成的花团、用鱼骨头支撑的挂坠等。在学习环境的营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意见,组织学生共同布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潜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广泛收集材料
每个幼儿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受环境影响,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进行手工制作的教学时,应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尊重不同幼儿的喜好,按照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内容和难度,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求。手工制作中利用废品,既及要求制作人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更要求材料多种多样,可被利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材料积累,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充实教学内容,广泛应用各种素材,拓宽学生的思路,鼓励幼儿延伸想象力,大胆创作[2]。另一方面,教师更要使教学内容贴合幼儿的生活实践,可以引入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牛奶盒制成的汽车、易拉罐制成的火箭、绒线制成的毛绒娃娃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更多变废为宝的视频,在将其作为指导教程的同时,进行拓展提问,让孩子们讨论还可以利用哪些材料。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积累手工制作的材料,去饭店吃饭时,可以将螃蟹壳带回来,去海边游玩多收集一些贝壳,将材料清洗、消毒后,放入专门的箱子中保存起来,方便手工制作时利用。
三、组织实践活动,进行游戏教学
幼儿的天性就是玩耍,手工制作教学可以利用游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教学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在游戏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机会。游戏教学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手工制作取得更好的效果[3]。手工制作本身具有游戏性质,利用游戏教学形式能够最大化的彰显手工制作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幼儿代入角色,在情境中建立起游戏兴趣,并建立起创作的意识,通过更为直接的游戏体验来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欲望,提高幼儿的参与性。
例如,在组织学生利用废旧布料、塑料袋、废纸等材料制作服装和饰品时,教师可以举办一场“舞会”,告诉小朋友,他们是小王子和小公主,要利用材料制作参加舞会的衣服和装饰,将自己装扮起来。这样一来,幼儿可以在“办家家酒”的游戏中产生创作的动力,可以利用塑料袋做裙子、可以利用彩纸做帽子、可以利用硬纸板做眼镜,从而极大锻炼了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强化交流合作,建立成功信心
幼儿需要鼓励,教师应利用手工制作强化其自信心和荣誉感,激励其不断进步。首先,教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增加师生之间、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其次,幼儿完成作品之后,教师应适时进行总结,在作品的颜色、整洁度、布局等方面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制作水平,从而使其在肯定中建立起手工制作的满足感和自信心[4]。另外,教师应组织评价,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互评,鼓励学生相互提出意见,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学习其他小朋友的长处。这一环节既能培养学生合作、审视自我等优秀品质,更能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互促互助,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海底世界”的主题创作活动,让学生利用海蛎壳、鱼骨头、螃蟹壳等进行手工制作。教师可与学生构建海底世界的蓝图,进而教师要为幼儿分工,每一个孩子负责一项内容,包括用贝壳搭建房屋、用螃蟹壳制作海底飞船、用鱼骨制作障碍物等。合作完成大作品,能够让幼儿在相互交流和配合中形成思维的碰撞,给予其更多思考的机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将更多“废品”变成创作灵感。
结束语
手工制作既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针对不同的教育目标可以制定不同的手工制作教学内容。总之,教师应不断尝试,注重积累,增加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有效利用“废品”,将其转化为艺术创作,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通过手工制作实现幼儿的快乐学习、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雅黛. 以废旧材料为载体培养幼儿在生活游戏中的创造力研究[J]. 考试周刊, 2016(1):195-196.
[2]李樊. 分析幼儿园美术手工制作活动对幼儿想象力和创作力的激发作用[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8):105-105.
[3]郑华影. 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以中班活动"制作小汽车"为例[J]. 家教世界, 2016(27):10 -11.
[4]刘雨涵. 多趣、多元、多样、多重——浅谈幼儿园手工制作活动有效指导策略[J]. 考试周刊, 2018(19):176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