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83-02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架起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桥梁。如果运用得不好,轻则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重则如同前进路上放了一块大石头,使学生思维闭塞,影响进度。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收到预期效果。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在平时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镜头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要求是什么?通过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不清楚。(镜头二)师:“哪些同学能有感情的把这段课文读一下?”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甲、乙、丙三位同学每人读了一遍课文(有的根本没有读出感情),读完后老师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明确的,是想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果却是草草收兵。以上两个事例前者缺乏目的性,让听者一头雾水。后者目的明确,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只是走过程,像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见。
二、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问题的难易要适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难度,过于浅白,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三个小伙伴》,师问:“三个小伙伴一起干什么?”“他们栽树的时候有没有工具呢?”这样的问题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但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萎缩。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问题改为:“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如果问题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三、注意提问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会发现教师领着学生“沿着崎岖的小道向着预设的答案艰难行进”的问题,学生常常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主要原因是问题的设计缺乏开放性。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开放性,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第五自然段这样写道:“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学生读了这部分文字,联系前面的内容,积极思考。有的说:“高尔基欣赏着花仿佛看到了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花是他儿子种的。”有的说:“高尔基欣赏着花想到了儿子在岛上‘顾不上休息’忙着种花的情景,想到儿子那么懂事,心里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有的学生还联系后面的内容说:“高尔基的儿子虽然离开了小岛,但他给岛上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给’永远比‘拿’愉快,所以高尔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犹如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感悟、交流,丰富了课文内容,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四、注意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穿衣服总要先找到衣领,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好比找到了衣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情况,课文中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反文句等具有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从这些句子入手设计问题。《伟大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是课文中的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概括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部分是对下文的提示“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教学本课可以从这段话入手提问: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是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学生如果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教学目标就基本上达到了。
五、注意循序渐进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课堂提问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本课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分别为志愿军作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不但促使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提问应以中心问题为纲,要把握好“为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服务设计问题”的原则,要精心设计问题,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前后融通,循序渐进,灵活开放,以达到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自己教学的航船顺利驶向既定的目标。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提问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架起学生思维与情感的桥梁。如果运用得不好,轻则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目标,重则如同前进路上放了一块大石头,使学生思维闭塞,影响进度。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收到预期效果。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注意提问的目的性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在平时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镜头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要求是什么?通过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不清楚。(镜头二)师:“哪些同学能有感情的把这段课文读一下?”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甲、乙、丙三位同学每人读了一遍课文(有的根本没有读出感情),读完后老师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明确的,是想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果却是草草收兵。以上两个事例前者缺乏目的性,让听者一头雾水。后者目的明确,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只是走过程,像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见。
二、注意提问的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重要手段。问题的难易要适宜。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难度,过于浅白,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学《三个小伙伴》,师问:“三个小伙伴一起干什么?”“他们栽树的时候有没有工具呢?”这样的问题虽然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但是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萎缩。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把问题改为:“三个小伙伴栽树的时候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是怎么解决困难的?”如果问题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三、注意提问的开放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会发现教师领着学生“沿着崎岖的小道向着预设的答案艰难行进”的问题,学生常常为认同答案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主要原因是问题的设计缺乏开放性。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开放性,让答案具有多元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开放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年级《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第五自然段这样写道:“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学生读了这部分文字,联系前面的内容,积极思考。有的说:“高尔基欣赏着花仿佛看到了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花是他儿子种的。”有的说:“高尔基欣赏着花想到了儿子在岛上‘顾不上休息’忙着种花的情景,想到儿子那么懂事,心里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有的学生还联系后面的内容说:“高尔基的儿子虽然离开了小岛,但他给岛上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给’永远比‘拿’愉快,所以高尔基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犹如风乍起,吹皱了一池春水,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感悟、交流,丰富了课文内容,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
四、注意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穿衣服总要先找到衣领,找准了文章的切入点好比找到了衣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情况,课文中的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反文句等具有提示课文中心或阅读要求的作用。有经验的老师常常会从这些句子入手设计问题。《伟大的友谊》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这是课文中的一个过渡段,前一部分概括了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后一部分是对下文的提示“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教学本课可以从这段话入手提问: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是怎样互相关怀,互相帮助的?学生如果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教学目标就基本上达到了。
五、注意循序渐进
孔子曰:“循循然,善诱人。”课堂提问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棰,而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围绕本堂课的知识点精心设计问题,通盘考虑问题的主次和先后,做到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我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精心设计了四个台阶式问题:本课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他们分别为志愿军作了哪些事?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步步紧逼,不但促使学生快速思维,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提问应以中心问题为纲,要把握好“为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服务设计问题”的原则,要精心设计问题,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力求做到难易适度,前后融通,循序渐进,灵活开放,以达到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的效果,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自己教学的航船顺利驶向既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