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的背景下,对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整合与联动发展非常有利。但是,推动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仍然存在许多障碍,为了冲破这些障碍,提出了以“共赢思维”加快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步伐、以制定统筹长株潭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为突破口、强化高校的整合主体地位和推进校际合作、积极探索和开拓跨区域联合办学的途径、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定位等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校际合作
作者简介:王又花(1972-),女,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盛正发(1972-),男,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教所所长,副教授。(湖南 娄底 41700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北京 10008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K08CJM003)、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B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008-02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是长株潭高等教育整合与联动发展的重要背景,特别是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和建设好若干所重点大学,对湖南经济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来看,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需要实现更大范围、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因而,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整合的障碍也促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方式,找出整合效率低下和效果不明显的深层次原因,为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共同推进长株潭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以期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服务。
一、长株潭城市群高教资源整合背景
1.时代背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國家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布局,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源”,长株潭的发展,必须要将发展教育,特别是与经济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而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无形教育资源、有形教育资源[1]逐渐不再被学校之间的“围墙”所圈住,它们可以被高等教育的主体整合与共享,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便捷地流动,这样无疑能极大地加速长株潭高等教育的发展。
2.政策背景:长株潭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
建设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南省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历史使命。全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机遇。要促进长株潭三市的集聚、又好又快地发展,惟有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长株潭高等教育应抓住国家对长株潭区域规划的契机,抓住现代化的加速和经济一体化的机遇,通过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积极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调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
3.需求背景:长株潭三市融合的教育要素重组
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及教育政策等因素导致的高等教育资源区位差异,是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校调整”,即下放、调整和合并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主要是通过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办学”的陈旧体制来提高教学效率。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来说,通过院校合并可以达到学科互补,恢复和加强大学的综合性。
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选择。如果高等教育能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可以有效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推动高等学校在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是一个新方向,也是高等教育界应重视的新课题。
4.基础背景:软硬件基础设施三市先期融合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随着近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大大缩小了城市间距,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快速便捷,这为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文献资料、信息和课程等通过便捷的网络都可以被整个区域共享。这也使高等教育联系更加紧密,而且整合可以通过利用较高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长株潭多层次发展的交通网络和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城市内部关系的整合,消除了一定的整合壁垒,使得资源更加便捷地流动,整合速度和力度大大增强。同时,长株潭各城市积极推出各种强有力的合作举措,这也为学生交流、信息共享、校际合作等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瓶颈
1.制度障碍仍是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难题[3]
导致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面临种种问题的深层根源主要来自行政区划的限制、教育市场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等制度层面的因素。各市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也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这使得资源浪费问题突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阻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不利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的形成,严重阻碍了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继续进一步整合发展。这种“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使得资源难以得到整合。
2.缺乏一个使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构
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目前的主要障碍是还没有一个致力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构,缺乏有效的规划和配套的政策、法规。当合作机制缺失时,整合也只是在理论上可行。高校间虽也有些具体合作,但基本是临时性、局部性和非制度化的,而且大都是建立在追求自身学校发展近期利益和为本地区服务的基础上。教科研的雄厚实力和潜力也未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不能很好地满足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高校的联盟意识与整合意识都不强烈,整合始终没有大范围打开,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问题亟待解决。
3.合作对象和资源配比选择不匹配,导致整合缺乏积极性
长株潭三市的教育发展不协调,教育要素与活动过于向长沙市集中,株潭两市差距增大,难以开展城市群教育发展的分工与合作。[4]长沙市有很多名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它们的实力是株洲市、湘潭市的高校无法比拟的。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说,当合作对象水平差距过大或者层次水平低于自己,则这种资源整合对自身的水平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因而,实力较强的高校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4.校际间资源整合缺乏具体规范及推进措施
机制和制度的缺失致使长株潭的高校在跨校和跨市资源整合与联动方面实施难度较大,比如各高校间的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以及大型科研项目的申报等具体项目的推动难度较大。虽然各高校间也开展了各种合作与交流,也签订了一些协议,但长株潭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核心框架、教育行政“1+3”(1省+3市)定期协商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一体化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来。总体上来说,很多具体细节和实际问题缺乏明确规定,使得一些高校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也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效果和进度。
三、加快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思路和对策
突破长株潭高等教育合作的瓶颈制约因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逐步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
1.以“共赢思维”加快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步伐
确立长株潭“共赢”与“协同”思维。长株潭高等教育之所以没有像经济领域那样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合共赢”意识薄弱,仍未形成像欧盟一样的“欧洲识”,没有完全认同长株潭高等教育这个“大教育”的理念。因此,突破封闭区域理念的束缚,长株潭内各市应先消除“吃论”、“被迫融入论”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观念,树立“长株潭坐标”的整体意识,站在区域整体的高度规划发展高等教育战略,以寻求共存的战略协同和整合为理念,充分调动高等教育的潜力,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2.以制定统筹长株潭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为突破口
在长株潭这个新的空间里,各行政区和各高校的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实践过程已经说明,资源整合倘若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规划,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来监督、约束和协调,执行的“刚性”就极可能被严重动摇,其权威性与指导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因此,需加强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制度建设和整合的“制度驱动”力量。
3.强化高校的整合主体地位,推进校际合作
强化高校的整合主体地位,加快长株潭内高校间合作与联动的步伐,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多层面、全方位地推进校际合作。整合过程中,政府为高校搭建好合作平台,提供信息渠道以及制度保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學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高校是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的重要区域,但由于每一所大学的发展历程不同、学科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面临的环境也不同,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存在难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高校又是高度趋同的组织,任何学校都离不开教师、学生、学科、专业,因而也更容易整合资源。高校要改变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资源割据局面,发挥各自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各取所长,资源共享,如大学生就业信息、实训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课题、技术开发等合作或共享。对长株潭三市高教合理定位、合理布局。如对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中高职衔接进行一体化整合,使其专业、学科、研发与经济一体化紧密结合。
4.积极探索和开拓跨区域联合办学的途径
积极加强长株潭内高校的横向联系,走合作办学之路,在设点布局上应打破原先的地区划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独立学院是将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教育制度的创新,在办学机制、管理和资源等方面表现出了比较强的灵活性与自主性。高水平的大学可在教育部及当地教育部门指导规划下,在长株潭内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分校,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挖掘资源潜力与其他地区政府、高校、企业异地合作办学,从而带动相对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这都使长株潭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区域分工的需要。国内就有先例,如同济大学已经在浙江嘉兴设立分校区,在浙江萧山建立了职业技术学校;上海财经大学在金华设立了分校。
5.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定位
强调高校是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主体,并不意味所有的高校都能主动地、自觉地进行整合活动,许多高校往往顾及到自身的利益而缺乏整合驱动力,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引导甚至干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减少体制性障碍,为长株潭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属于地区宏观层面,对于这一区域性活动的整体组织、协调统筹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在现行的体制下,地方利益不可能完全为整体利益让路,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调控,通过立法、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进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在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中,需要高校、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5]
如果政府能全面推动长株潭打造“长株潭教育紧密合作区”,可以让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从利用三地教育资源,为三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层面,上升到三地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更大的功能,从而使长株潭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基地。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发展,长株潭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共进共荣”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步伐,强化各地的协调作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徐建中,李有彬.教育资源整合因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
[2]张春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J].新湘评论,2008,(7).
[3]刘海波.江浙沪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5,(5).
[4]田刚.长株潭城市群的教育发展要注重制度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9,(4).
[5]洪辉煌.论高校教育资源整合[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
(责任编辑:李海静)
关键词: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校际合作
作者简介:王又花(1972-),女,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盛正发(1972-),男,湖南涟源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高教所所长,副教授。(湖南 娄底 417000)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北京 100088)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两型社会的长株潭城市群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及发展研究”(项目编号:XJK08CJM003)、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基于两型社会建设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9B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0-0008-02
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是长株潭高等教育整合与联动发展的重要背景,特别是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高标准、高水平地规划和建设好若干所重点大学,对湖南经济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来看,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需要实现更大范围、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因而,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整合的障碍也促使他们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方式,找出整合效率低下和效果不明显的深层次原因,为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靠依据,从而共同推进长株潭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以期更好地为国家和地方服务。
一、长株潭城市群高教资源整合背景
1.时代背景: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國家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布局,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教育是现代经济社会进步的“动力源”,长株潭的发展,必须要将发展教育,特别是与经济紧密联系的高等教育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而随着长株潭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无形教育资源、有形教育资源[1]逐渐不再被学校之间的“围墙”所圈住,它们可以被高等教育的主体整合与共享,可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实现便捷地流动,这样无疑能极大地加速长株潭高等教育的发展。
2.政策背景:长株潭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
建设长株潭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南省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和历史使命。全力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机遇。要促进长株潭三市的集聚、又好又快地发展,惟有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综合配套改革。长株潭高等教育应抓住国家对长株潭区域规划的契机,抓住现代化的加速和经济一体化的机遇,通过借鉴他国成功经验,积极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充分调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
3.需求背景:长株潭三市融合的教育要素重组
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及教育政策等因素导致的高等教育资源区位差异,是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校调整”,即下放、调整和合并高校,在管理体制上主要是通过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办学”的陈旧体制来提高教学效率。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来说,通过院校合并可以达到学科互补,恢复和加强大学的综合性。
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自然选择。如果高等教育能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可以有效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推动高等学校在范围内进行资源整合与联动发展是一个新方向,也是高等教育界应重视的新课题。
4.基础背景:软硬件基础设施三市先期融合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2.8万平方公里,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结构紧凑。随着近年来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大大缩小了城市间距,使得城市之间的交通更加快速便捷,这为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动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约束,文献资料、信息和课程等通过便捷的网络都可以被整个区域共享。这也使高等教育联系更加紧密,而且整合可以通过利用较高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长株潭多层次发展的交通网络和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区域城市内部关系的整合,消除了一定的整合壁垒,使得资源更加便捷地流动,整合速度和力度大大增强。同时,长株潭各城市积极推出各种强有力的合作举措,这也为学生交流、信息共享、校际合作等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联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瓶颈
1.制度障碍仍是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主要难题[3]
导致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面临种种问题的深层根源主要来自行政区划的限制、教育市场分割和地方利益保护主义等制度层面的因素。各市行政区划的人为分割也造成资源的重复建设,这使得资源浪费问题突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阻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流动,不利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的形成,严重阻碍了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继续进一步整合发展。这种“各自为政”的教育模式使得资源难以得到整合。
2.缺乏一个使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构
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目前的主要障碍是还没有一个致力于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构,缺乏有效的规划和配套的政策、法规。当合作机制缺失时,整合也只是在理论上可行。高校间虽也有些具体合作,但基本是临时性、局部性和非制度化的,而且大都是建立在追求自身学校发展近期利益和为本地区服务的基础上。教科研的雄厚实力和潜力也未能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不能很好地满足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高校的联盟意识与整合意识都不强烈,整合始终没有大范围打开,利益协调机制的建立和健全问题亟待解决。
3.合作对象和资源配比选择不匹配,导致整合缺乏积极性
长株潭三市的教育发展不协调,教育要素与活动过于向长沙市集中,株潭两市差距增大,难以开展城市群教育发展的分工与合作。[4]长沙市有很多名校,如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它们的实力是株洲市、湘潭市的高校无法比拟的。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说,当合作对象水平差距过大或者层次水平低于自己,则这种资源整合对自身的水平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因而,实力较强的高校在合作过程中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4.校际间资源整合缺乏具体规范及推进措施
机制和制度的缺失致使长株潭的高校在跨校和跨市资源整合与联动方面实施难度较大,比如各高校间的学生交换、学分互认、教师互聘以及大型科研项目的申报等具体项目的推动难度较大。虽然各高校间也开展了各种合作与交流,也签订了一些协议,但长株潭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核心框架、教育行政“1+3”(1省+3市)定期协商机制、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一体化问题还没有建立起来。总体上来说,很多具体细节和实际问题缺乏明确规定,使得一些高校在合作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也极大地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效果和进度。
三、加快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思路和对策
突破长株潭高等教育合作的瓶颈制约因素,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逐步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
1.以“共赢思维”加快高等教育资源整合步伐
确立长株潭“共赢”与“协同”思维。长株潭高等教育之所以没有像经济领域那样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整合共赢”意识薄弱,仍未形成像欧盟一样的“欧洲识”,没有完全认同长株潭高等教育这个“大教育”的理念。因此,突破封闭区域理念的束缚,长株潭内各市应先消除“吃论”、“被迫融入论”和“地方保护主义”等观念,树立“长株潭坐标”的整体意识,站在区域整体的高度规划发展高等教育战略,以寻求共存的战略协同和整合为理念,充分调动高等教育的潜力,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2.以制定统筹长株潭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为突破口
在长株潭这个新的空间里,各行政区和各高校的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实践过程已经说明,资源整合倘若没有一个可操作性的规划,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体系来监督、约束和协调,执行的“刚性”就极可能被严重动摇,其权威性与指导性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因此,需加强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制度建设和整合的“制度驱动”力量。
3.强化高校的整合主体地位,推进校际合作
强化高校的整合主体地位,加快长株潭内高校间合作与联动的步伐,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多层面、全方位地推进校际合作。整合过程中,政府为高校搭建好合作平台,提供信息渠道以及制度保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學校与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企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高校是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的重要区域,但由于每一所大学的发展历程不同、学科结构和人员结构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面临的环境也不同,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存在难度。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高校又是高度趋同的组织,任何学校都离不开教师、学生、学科、专业,因而也更容易整合资源。高校要改变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资源割据局面,发挥各自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各取所长,资源共享,如大学生就业信息、实训基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大课题、技术开发等合作或共享。对长株潭三市高教合理定位、合理布局。如对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中高职衔接进行一体化整合,使其专业、学科、研发与经济一体化紧密结合。
4.积极探索和开拓跨区域联合办学的途径
积极加强长株潭内高校的横向联系,走合作办学之路,在设点布局上应打破原先的地区划分,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独立学院是将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教育制度的创新,在办学机制、管理和资源等方面表现出了比较强的灵活性与自主性。高水平的大学可在教育部及当地教育部门指导规划下,在长株潭内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分校,实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挖掘资源潜力与其他地区政府、高校、企业异地合作办学,从而带动相对落后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这都使长株潭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区域分工的需要。国内就有先例,如同济大学已经在浙江嘉兴设立分校区,在浙江萧山建立了职业技术学校;上海财经大学在金华设立了分校。
5.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中的定位
强调高校是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主体,并不意味所有的高校都能主动地、自觉地进行整合活动,许多高校往往顾及到自身的利益而缺乏整合驱动力,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引导甚至干预。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减少体制性障碍,为长株潭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属于地区宏观层面,对于这一区域性活动的整体组织、协调统筹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在现行的体制下,地方利益不可能完全为整体利益让路,需要在国家层面进行调控,通过立法、经济、行政等手段推进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在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中,需要高校、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推进。[5]
如果政府能全面推动长株潭打造“长株潭教育紧密合作区”,可以让长株潭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从利用三地教育资源,为三地经济发展服务的层面,上升到三地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更大的功能,从而使长株潭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培养基地。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和发展,长株潭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共进共荣”的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步伐,强化各地的协调作用,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整合的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徐建中,李有彬.教育资源整合因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4).
[2]张春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J].新湘评论,2008,(7).
[3]刘海波.江浙沪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发展[J].江苏高教,2005,(5).
[4]田刚.长株潭城市群的教育发展要注重制度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2009,(4).
[5]洪辉煌.论高校教育资源整合[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5).
(责任编辑:李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