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很远却又很近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041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了很远很远
  樊碧荣
  电话那头
  您说
  屋后的桃花开了
  柳树绿了
  紫云英遍地都是
  想起了你小时候的模样
  您可知道
  此刻,我内心无比的慌
  怕——岁月悄悄带走了您。
  虽然
  走了很远很远
  梦里
  依旧是那个风吹柳絮飞的日子
  微风中您佝偻的背
  和您为我穿上的双白色胶鞋
  您可知道?
  那皱巴粗糙的双手是我一生的动力。
  虽然,
  走了很远很远
  记忆里
  依旧是离开家乡异地求学那日,
  晨风中您随风飞扬的白发
  和您翘首远眺的身姿
  您可知道?
  个失落的身影是我一生的伤痛
  虽然,
  走了很远很远
  眼前
  依旧是您来学校看我离开的那幕
  余晖中您蹒跚的脚步
  和您不轻易间用衣角抹去的泪花
  您可知道?
  那个背影一直没有走出我的视线。
  虽然
  走了很远很远
  脑海里
  依旧是我披上嫁衣离开家门的那刻
  焰火中您灿烂的笑颜,
  和您渐渐模糊温暖依旧的目光
  你可知道?
  那张被岁月侵蚀的容颜是我一生的牵挂。
  纵然岁月的沧桑,
  夺去了您年轻的容颜,
  可一切都是记忆的模样。
  妈妈您的声音
  足以剥开万千情丝
  您的笑容
  足以渲染阵阵心绪;
  您的怀抱
  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
  纵然前途茫茫
  妈妈,有您在,
  我便无惧青丝白发,风雨交加。
  诗家云:诗可以很轻,像一根羽毛,但如果这根羽毛能挠到心尖的痒处,那它就是一首好诗。诗也可以很重,像一柄铁锤,但它如果砸不到人性的痛处,它就不能成为一首好诗。在我看来,诗歌最好第一眼看上去就能让人动容、动心、动情。这首诗就属于不经意间触碰心灵深处最柔软的一隅,让人泪流满面的诗歌。
  全诗给人自然清新,别致隽永之感,呈现如下三个特点。
  一是语言清新真醇,表达有韵味。好的诗歌,首先是好的语言。全诗的语言风格类似散文诗。用语平实无奇,去雕饰全无浮华之感。“虽然,走了很远很远” 连缀全诗,仿佛在时光隧道中行进,给人空间悠远之感,渐行渐远。反复的修辞,形成一种重章叠沓,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您可知道”以问句的形式,对话交流,倾诉衷肠,低缓缠绵,让人动情。诗歌多数诗节结句化实为虚,情景交融,有利于抒写真情实感。
  二是情感挚诚绵长,细节有温情。抒写母爱的新诗不胜枚举,读此诗很容易让人联想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歌用普通的场景、质朴的言语倾诉着人世间最深最纯的情感。尤其是第二、三、四、五诗节求学送别和出嫁离别的场景运用铺叙的手法,对往昔生活细节的描写十分细腻,具有很强的美学张力,感染力很强。一幕幕动人的生活情景仿佛就在眼前,画面温馨,如一首歌谣动人;情感动人,如一眼清泉,绵长不绝。妈妈是我们一生的真爱和牵挂,时间冲不淡思念的酒,空间拉不开亲情的手。虽然走得很远,却永远走不出母爱的心田,空间很远,心灵情感的距离很近。母女深情,心相连,情相牵,意相融,最后一个诗节直抒胸臆,“您的声音,足以拨开万千情丝”“您的笑容足以渲染阵阵心绪”“您的怀抱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妈妈,有您在,我便无惧青丝白发,风雨交加”情感层层蓄积,将感情推向高潮。也许,孩子长大成人注定是一个和父母渐行渐远的过程,往昔历历在目,有太多不舍,又有太多惦念和牵挂,在爱与被爱之中饱含多少母女深情和浓浓的爱意。
  三是意境悠远,意象有温度。人世间的生活不一定是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更多的是平静和自然。作者选用了“桃花”、“柳树”、“紫云英”等熟悉的家乡风物,勾起了对往昔生活的回忆,思乡怀人。作者善于抓住自己人生旅程中几个颇具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时序的转换映现生活的情景,其中捕捉到了“佝偻的背和为我穿上的双白色胶鞋”、“皱巴粗糙的双手”、“翘首远眺的身姿”等典型意象, “晨风中随风飞扬的白发”、“余晖中蹒跚的脚步”、“焰火中灿烂的笑颜”等扑面而来,具体可感,有血有肉,这些凝练的意象极具视觉冲击力,饱蘸深情,颇具美感。这些意象真实细腻,把母亲的形象进行了镜头式的特写,渲染刻画得淋漓尽致,母亲的一言一行,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真切熟悉,一位深爱着自己女儿的慈母形象跃然纸上,富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主体意象有温度。诸多場景和细节体现了真爱与牵挂,引起读者内心强烈的共鸣,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依稀记忆中,都有那么几个细节、几件小事沉淀在心灵柔软隐秘的角落,让人温暖,久久难以忘怀。
  综上所述,一首好诗,它除了能够带给读者阅读的愉悦之感,更能够能够让众多具有一定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的读者拥有反复咀嚼的空间和韵味,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在阅读后时常想起,禁不住复读品味,在这种反复涵咏中涤荡读者的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心灵。所以,好的诗歌本身就是美,美的主体,美的客体,虽然每个人审美角度不同,但我们都会体验到人世间共同的美好情愫,受到熏染和陶冶。从一定意义上说,诗歌的情意和魂灵会演变成一种力量,让人向真、向善、向美。
  [作者通联:湖北枝江二中]
其他文献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期刊
在我故乡的住所附近,有一塘清澈的池水。临水便是紫藤花架,那苍劲秀颀的枝干矫若游龙,虬结随亭柱攀缘而上。阳春三月,草熏风暖,紫藤花便如一串串首尾相接的浅紫色蝴蝶,在灿烂的春光里尽情盛放。那淡雅的香气,常引来蜜蜂儿嘤嘤嗡嗡,流连忘返。  我爱紫藤花,爱他那透逸的风姿,我始终觉得他更象一位风华正茂的青春少年,翩翩活跃在三月的阳光里。我在故乡的那段岁月,常常于黄昏在紫藤花架下散步,那疏密有致的花穗间漏下丝
期刊
今年郑州市“小升初”试题公布后,引发社会热议,原因是语文、英语试题涉及大量博物馆知识。不少家长纷纷表示“懵圈”,更有家长表示“我跟娃连博物院大门都没进过”。但也有家长和专业人士认为,“博物院套餐”试题有利于推广传统文化。  “小升初”试题取材于有关河南博物院的知识,以专题形式呈现,确实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在人们常见的考试中,试题内容通常是分散和独立的,并无明确统一的主题。“博物院套餐”试题能够帮助考
期刊
【主题导语】  乡村风光美如画:天,蓝蓝的;水,清清的。农家小院掩映绿树之中,那么宁静;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恬静而充实。乡村又是诗意盎然的:清醇的泉水和袅袅炊烟和着蛙声入眠;飞舞的燕雀和萋萋芳草伴着朝阳苏醒,那种恬淡和舒适多么令人向往呀!从乡村走出的人总忘不了耕作中摩挲过肌肤的、亲切的庄稼,总忘不了月夜树阴下清凉的光辉,忘不了金黄色稻米的香甜……  【选文一】  麦粒的重量  吴佳俊  当
期刊
“情怀”,現代汉语词典解释“充满着某种感情的心境”。清代文学评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有言“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强调了“情”在文章中的重要性。纵观古今大家,都是有情怀之人,若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情怀,杜甫怎会写出“诗史”;若无“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奋斗”的情怀,路遥怎能写出影响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小说;若没有对青少年儿童心灵世界的关怀,曹文轩怎能写出脍炙人口的
期刊
春天是美好的,春暖花开,姹紫嫣红,生机一片。写春天的诗文浩如烟海,不计其数,其中宋代理学家朱熹的一首《春日》,大家都耳熟能详:“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此诗赞美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又蕴含着简朴的哲理。善意更是美好的,乐善好施,从善如流,上善若水。人的善意一旦与自然的春意交融在一起,那更是美不胜收,春意会使善意更有气象,善意会使春意更有境界。诗人聂权以《春日》
期刊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而他们却留在了家里,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根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
期刊
时评类作文日趋成为高考作文中的重头戏,无不充满着驳论色彩。在写作时评类驳论文时,不妨运用“三步五段驳论注”来成就考场佳作。  第一步,树立靶子亮观点。正如“射箭要看靶子”,驳论文贵在开门见山树立靶子——对方观点,亦应在第一时间针锋相对亮明自己的观点。例如,《不知足才常乐》一文中: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
期刊
老街的繁华冲淡了新楼的妆容,老街的光影遮盖了现代的霓虹。这就是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  我孤陋寡闻,像这样琳琅满目且声光流溢的老街,没有见过。傍晚时分,从新街大道横穿过去,就忽地见到了一条街,如跌入光影流淌的河,让我有穿越时空的错觉。那种辉煌灯火,排成了阵势,演绎着高低错落有致、轻重缓急有韵的一支曲,那间或一盏的红灯笼就是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我用脚步轻拨这古老的琴弦,去倾听老街千年不绝的跫音。  
期刊
有一种说理方式很讨人喜欢——既能让说理的人入题很方便、展开很容易,又能让阅读者(聆听者)觉得有意思、能接受,这种说理方式就是叙事说理。  叙事说理是“一事一议”的升级版,二者虽然都有“事”有“议”、先“叙”后“议”,但“一事一议”的“议”一般处在就事论事层面,而叙事说理的“议”则需要升级到就事说理层面。在叙事说理的文章中,叙事是手段,是为了给接下来的议论说理提供评议的对象,而说理是目的,需要针对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