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里“茶博士”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人封演《封氏闻见计》中载:“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陆羽来见。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手自京茶,口通茶名。茶罢,李公博士……”此篇文字首先出现“茶博士”的雅号。“茶博士”首先要具备识辨茶的能力,知道什么是好茶,什么是坏茶,明白什么茶应用什么水泡。其次必须有提壶掺水的硬功夫,可以一只手提十来斤,掺水掺得滴水不漏,而且还能一只手四平八稳地拿十余副茶具,摆碗、掺水、扣盖子如行云流水,还要有“雪花顶”、“二龙戏珠”、“金蝉脱壳”等掺水的招式,才能让茶客看得眼花缭乱,佩服不已。
  
  丙戌年冬,历经绵绵阴雨和大雾锁城的成都终于迎来艳阳高照,心情无端由地舒畅,在家再也坐不住了,约上朋友,去文殊院喝“坝坝茶”。
  文殊院坐落于成都西北角,是市区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到了禅茶园,我才发现从前庭到后院,从场坝中到亭榭里,再到屋檐下,摆满了矮桌竹椅,坐满了喧嚷的茶客。逢上农历初一、十五,或是阳光明媚的周末,这里一天能卖茶千碗。走进竹椅阵中,我正寻觅着座位。一位穿着黄色马夹的掺茶师立即笑脸来招呼:“客人,喝茶呀,那边坐。”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假山背后,果然还有一张石桌两张空椅。
  安顿我坐好了,掺茶师轻声问道:“是香片还是甘露?”我说一碗香片好了。掺茶师应了诺,提着铜壶进了茶房。不一会儿,见他将八副茶碗、茶盖、茶船叠成扇状,用左手五指扣着,右手依旧提着铜壶,走了过来。到了桌前,他左手轻轻一抛,茶船“哗”的一声,干净利落地“梭”到我的面前,再把茶碗摆上,碗里已装上茉莉花茶。随后,他右手高高举起茶壶,一条滚烫的白色水柱直冲碗底,那壶越掺越高,后来居然距茶碗两尺有余。水龙高泻,把墨色的茶叶和雪色的花朵冲得翻腾起来,它们争先恐后地涌上水面,又旋刻沉入碗底。水刚到碗沿,掺茶师手中铜壶一点一顿,水龙戛然而止,居然是滴水不漏,分毫未溢。掺茶师麻利地盖上茶盖,说:“慢用呀。”我尚在惊叹之中,他已转身去了另外一桌。照例是天女散花般地梭碗,依旧是高山流水样地掺茶,那确是一道绝妙的艺术呀,让邻桌的茶客也看得目瞪口呆。
  


  我一边轻啜香茶,一边看着掺茶师像鱼一样在竹椅间游梭,手中的茶壶似乎总是满的,他一桌一桌地不停地为茶客续水,嘴上或唱着诺,或送着客,或者在“我给!”“我拿!”的抢着买单的声音中,大声回答“茶钱某某给了!”那声音拖得长长的,让给钱的与没给钱的都听得脸上绽花、心若品饴。
  文殊院的广悟法师告诉我,那位掺茶师名叫代明守,在此十余年了,掺茶的技艺十分高超。在成都,为茶客掺茶续水的人被称为掺茶师,也被称为茶堂倌、堂倌什么的。一些技艺高超、知识渊博的掺茶师,还被人尊称为“茶博士”。好些年前,成都的茶铺茶社都有掺茶师,而今却大多省去,改为直接在每桌放置一个温水瓶,要茶客自己续水了。在成都,只有文殊院等少数地方还保留着掺茶师的角儿。
  


  我想与代明守聊聊,但茶客太多,代明守和其他数位掺茶师都忙碌地在茶客间穿梭,他们蜻蜓点水似的续水,天女散花般地摆碗,唱戏似的收钱唱诺,竟没有半点闲时。
  茶碗续过三次水了,代明守走了过来为我续了水,又在自个儿面前放了一套茶具,为自己掺上水,坐了下来。我也终于有机会和他摆茶相叙。
  代明守今年四十二岁,在文殊院禅茶园掺茶十余年。谈到“茶博士”的雅号,我才从代明守口中知道“茶博士”之“博”非指学术,而是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的认识阅历,茶社茶铺至少有几十张桌子,众多茶客穿梭其间,都是先吃茶后付茶资。掺茶师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停地掺茶、收碗和收款找补,做到不错不漏。
  川人爱面子,自古好摆阔气,总是争着给茶钱。进茶馆就有人争着叫“拿碗茶来”、“我给了”,尤显得很有面子。所以常常满茶园都是“收这里”的叫喊声。究竟收谁的,全看掺茶师了。资深的掺茶师一眼便能看出谁是真正的东家。收东家的钱,让茶客都能高兴而来,尽兴而去。或者是这次收这个,下次收另一个的,以求得人人心悦。
  


  在茶客眼里,摻茶师也算个角儿,但掺茶却并不是轻松的工作。掺茶用的茶壶是纯铜制的(因为铁壶易生锈),一壶水至少有十斤重,遇上好天气,掺茶师得从上午十点忙到下午五六点。代明守入行之初,掺茶时手总要抖,只敢把壶嘴贴近茶碗,小心翼翼地掺水。在茶客间穿梭,总要把壶嘴朝后,小心地左移右挪,以免碰到茶客烫了茶客。一天下来,腿脚酸痛,双手发肿,倍感辛劳。旧时成都有顺口溜云:“从早忙到晚,两腿跑到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米钱。”由此可见掺茶师的辛劳与贫苦了。
  虽然每月收入微薄,但代明守说,他知足了。他说,在文殊院掺茶,这既是工作,也是修行。禅茶园白天的热闹和文殊院夜晚的清静,他都喜欢。
  才坐下一会,代明守端起茶碗大喝一口,便要起身告辞了。看他为前园的茶客续了水,又引着几位茶客走向后院,我便把茶船放在桌子上,压好茶资,悄然离去了。
其他文献
长久以来,临沧、普洱和版纳,形成了普洱茶界的三足鼎立之势。临沧虽然拥有最出色的茶。但却往往得不到最好的关注,茶价常常低于版纳和思茅,直到2007年,有茶商开出了每公斤70元的价钱,才让临沧的茶价基本赶上了版纳、普洱的春茶价,茶农收入也才有显著提高。然而紧接着的普洱茶大跌,又让高价成为昙花一现。这次走访后,我发现,在临沧老百姓心目中,早已把茶产业当成了自己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所以大家都在憧憬着,期望
期刊
“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  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  ——宋·林逋《煎茶》    这是宋代隐士林逋描绘宋代点茶法的诗作,每每读来,口角为之作三日清。  宋代点茶法兴盛,既因经济繁荣,亦因文人士夫闲雅兴致的生活品位。所谓点茶法,是指茶饼经炙烤、碾磨成末后,投入茶盏调膏,然后以沸汤点注的一种茶品冲瀹方法,和唐代煎茶法有很大区别。  《撵茶图》,南宋刘松年绘,绢本淡设色,纵66
期刊
十五年前,一场绵绵细雨带来了山野清新,到了清明茶的采摘时节。一出精彩的茶艺表演正在这里开始,这是福安市举办的第二届国际茶文化节。  在这场国际茶文化节上,来自日本的茶道专家速川和枝教授表演了古朴典雅的日本茶道;来自台湾地区的叶春莲则表演了有浓重生活气息的台湾茶艺;来自上海的著名陶艺家许四海也表演了紫砂陶艺。而压轴戏,则是福安民族茶艺团的“畲族宝塔茶”节目。  在一片喜庆气氛中,山歌响起,畲家姑娘要
期刊
刚刚收到朋友寄过来的礼物——一盏茶杯、一包茶。杯子很简单,是麦地一样淳朴的颜色,只有一朵稚拙的水仙花图案;而茶叶依然是水仙茶。  在阳光悠远绵长的下午,喝一杯乌龙水仙茶,翻翻手边书,心不由得也飘忽起来,仿若回到了那与朋友结下水仙茶缘的年月。  那时我是一个贫穷的学生,除了温饱之外的任何消费对我来说都是奢侈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享受曼妙的大学生活,没课的时候带着茶杯到图书馆,虽然不过是普通的香片,但是在
期刊
对很多茶人而言,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饮茶习惯。然而某些不经意间的习惯,却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损伤。    误区之一:饭后一杯茶  饭后来杯香醇茶,对不少人而言,是生活中一大享受。但台湾的营养师警告说,这样的习惯很可能为日后埋下贫血的隐患!根据台北捐血中心的统计发现,在每天自愿捐血的民众中,有高达百分之六的比率,血红素不足无法捐血,是名副其实的贫血一族。  台湾的营养师廖英茵指出,错误的饮食习惯是造
期刊
千利休何许人也?  他是日本茶道一代宗匠,他把茶道与禅的精神结合起来,创造一种以简索清寂为本体的“佗茶”。这种以隐逸思想为背景的茶会一扫豪华的风气,只在闲静中追求乐趣。千利休发展了村田珠光的所谓“和汉”境界——完美无缺的“汉”与不完全的粗野美“和”的结合,达到了纯日本的简素美,进入“和、敬、清、寂”的境界。    一代宗匠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织丰时代茶师,曾跟北向道陈学茶道,不久成为著名日本茶道
期刊
早听人说起,在杭州西子湖畔有几处享有盛名的江南名园。前不久,终于见到了夕照山下的名园之一“汪庄”。汪庄位于西湖西南一隅,庭院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雷峰为伴,保俶相对,三面环水,集西湖之灵秀为一体,有文人墨客形容此处“精致得像一个被放大了的山环水抱的盆景”。据称,庄园的旧主人汪自新,号惕予,系著名徽商,为上海百年老字号茶庄汪裕泰老板。  那么,茶商汪自新当年为何会想到在此修建这座精妙绝伦的庄园呢?汪
期刊
几杯清茶入了口,回甘已经沿着咽喉渐渐扩散开来,如布渐渍,一派的风好水好,十里溪山的风物就沿着一条走到心里去的山路,婀娜而来,婀娜而去……  泡得三四泡,茶庄主人小王把杯里的茶叶一倒,又要换上新茶。  我突然就想起古语有观音七泡才出真滋味的说法。  “现在的铁观音没有这样的说法了,也许是制作工艺的不同。”小王轻轻撕开茶包。  “现在的茶叶产量是高了。但是,十年前的茶叶叶片小而且厚,都是人工做的,一季
期刊
《红楼梦》作为东方文化园中绽开的销魂之花,堪称“泰山之巅”、“五岳之首”,它虽不是《茶经》,却生动形象地传播了茶文化。书中描写了许多制作精细、品质高贵的茶具茶器,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对茶具的讲究。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产茶大国之一,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具艺术的创始地。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中写有“烹茶尽具”,这是关于茶具最早的文字记载,即是说泡茶最讲究的就是器具,所谓“器为茶之父”,可见茶具
期刊
韩国的茶文化与一衣带水的中国一样,也有着悠久历史。现在,他们正在把茶文化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2006年12月4—8日,我们一行来到了韩国,借着韩国举办中韩日三国茶文化研讨会的机会,最近距离地了解了这个国家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以及他们的现代茶事。  韩国现有50多个茶文化社团,有500万的习茶者,在他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这次的三国茶文化研讨会,在韩国议会大厦的宪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