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视新闻采访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的一次互动,不是单方面的倾诉或者倾听,所以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为了让采访的效果更加真实有效,采访者要善于去把我对方的心理动态,通过引导来将被采访者引导至我们所需要的真实内容。现在就以笔者的一些经验进行阐述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把握。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心理把握;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简单的心理分析
新闻采访并非那么顺利,成功或失败都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的心理活动以及矛盾能否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统一。现实中采访有很多种方式,同样被采访者也会有很多的理由来拒绝或者阻碍采访者寻求真实的新闻素材。这个过程就需要采访者采用恰当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较量。
(一)采访者需要采访的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职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不等的知识水平、不同的性格习惯、未知的道德修养等等,形成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在性格、兴趣、爱好、地位、文化素养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
(二)大多数的被采访者因为平时不会面对镜头,因此在接收采访的时候就会紧张,这是一种心理障碍,业内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晕话筒”。是被采访者因为面对镜头二出现紧张的情绪,导致了他们的意识混乱,语序混乱,使得采访现场的气氛尴尬、僵持,或者言语不明确,内容无意义,这些都是采访过程中经常遇见的情况。这要求采访者通过交流来缓解对方的紧张情绪,以便让采访能够顺利进行。
二、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把握及应对策略
采访成功失败都是由各种小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把握,采访者需要将对方的心理動向把握好,才能够让采访符合预期的效果。
(一)采访者自身的情绪是会对被采访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的。采访者的情绪激昂、充满热情,对方自然也会感受到,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而给予积极的情绪反应,采访的工作就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相反采访者情绪低落,被采访者也会受到影响而给予消极的情绪反应。
(二)在采访界有句俗语:“采访准备是富有魔力的敲门砖”。对于采访对象来讲,采访者就如同是一个突然闯入自己小世界的陌生人。这或多或少都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姿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从一方面来讲,采访者和采防对象之间是否能够达到感情融洽,沟通顺利的这一目的,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采访的要求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我们有一些比较难的要求需要对方接受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刀直入,而是应该先从一些简单的要求开始,让对方有个适应的过程,逐渐过渡到我们的真实目的,这样即便要求比较困难,对方接受的几率也比较大一些。
(四)“闻”主要是讲究倾听。做一名合格的对话者(合格的对话者是泛指在知识学识等方面合格等),倾听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有一句老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样的道理。很多的采访对象并不喜欢采访者不停的暗示、指手画脚,因为那样采访对象就很难往自己想象的内容方面去思考,去交谈。
(五)在对于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策略这方面,“问”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的记者约翰.布雷迪曾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曾说到:“一个采访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行正确地提问”。在这方面,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周孝庵在《访问》一书中也曾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发问之如何、足以卜访问之成败”。从众多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问题提的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切中采访的关键点,程度是否适当,往往决定了一场采访活动的成败。一个好问题,可以激起采访对象谈话的兴奋点,从而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坏问题,则非常容易导致采访对象交谈的兴趣锐减,避而不谈或言其其他,使得采访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六)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举一动都是给对方的一种回复,当被采访者在叙述的时候,我们若呆若木鸡的举着话筒而不给予眼神肢体的回复,那么被采访者会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而缺乏采访中相互交流的过程,采访者适时地给予眼神或肢体的回复,即便不插话,也能够让采访的过程更加的顺畅。特别是对方胆怯的时候,能够给予其信心,站着话筒面前讲述新闻事实。
三、结 语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观众在电视面前所看到的是我们制作好的新闻内容,其过程是他们所不知道的,这其中有着记者和摄像的艰辛。采访不是单纯的自说自话,也不是你问我答,而是采访过程中双方的交流,通过交流来引导被采访者将他所目睹或知道的新闻内容真实的还原出来,所以采访的过程是一项脑力角力。涉及的不单纯是语言的问题,还包括心理、肢体、情绪等等多方面的问题。采访者自身的新闻素养是其采访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主导采访方向的关键。作为新闻采访者,我们要如何的去提升我们的采访技能水平,去挖掘出新闻的真实内容,去引导被采访者给予我们真实有效的新闻素材,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孙永强.采访心理实践探析[J].东南传播,2009(5).
[2] 陈陶.浅谈高校校园新闻采访的能力要求[J].中国科计博览,2010(10).
[3] 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9).
[4] 牛丽红.采访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5] 王宝军.论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J].徐州工程学报,2005(2).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心理把握;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简单的心理分析
新闻采访并非那么顺利,成功或失败都是由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的心理活动以及矛盾能否在交流的过程中取得统一。现实中采访有很多种方式,同样被采访者也会有很多的理由来拒绝或者阻碍采访者寻求真实的新闻素材。这个过程就需要采访者采用恰当的方式和对方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较量。
(一)采访者需要采访的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职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不等的知识水平、不同的性格习惯、未知的道德修养等等,形成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在性格、兴趣、爱好、地位、文化素养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
(二)大多数的被采访者因为平时不会面对镜头,因此在接收采访的时候就会紧张,这是一种心理障碍,业内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晕话筒”。是被采访者因为面对镜头二出现紧张的情绪,导致了他们的意识混乱,语序混乱,使得采访现场的气氛尴尬、僵持,或者言语不明确,内容无意义,这些都是采访过程中经常遇见的情况。这要求采访者通过交流来缓解对方的紧张情绪,以便让采访能够顺利进行。
二、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把握及应对策略
采访成功失败都是由各种小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因素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把握,采访者需要将对方的心理動向把握好,才能够让采访符合预期的效果。
(一)采访者自身的情绪是会对被采访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的。采访者的情绪激昂、充满热情,对方自然也会感受到,那么在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而给予积极的情绪反应,采访的工作就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相反采访者情绪低落,被采访者也会受到影响而给予消极的情绪反应。
(二)在采访界有句俗语:“采访准备是富有魔力的敲门砖”。对于采访对象来讲,采访者就如同是一个突然闯入自己小世界的陌生人。这或多或少都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姿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从一方面来讲,采访者和采防对象之间是否能够达到感情融洽,沟通顺利的这一目的,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三)采访的要求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当我们有一些比较难的要求需要对方接受的时候,我们往往不能单刀直入,而是应该先从一些简单的要求开始,让对方有个适应的过程,逐渐过渡到我们的真实目的,这样即便要求比较困难,对方接受的几率也比较大一些。
(四)“闻”主要是讲究倾听。做一名合格的对话者(合格的对话者是泛指在知识学识等方面合格等),倾听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有一句老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样的道理。很多的采访对象并不喜欢采访者不停的暗示、指手画脚,因为那样采访对象就很难往自己想象的内容方面去思考,去交谈。
(五)在对于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策略这方面,“问”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的记者约翰.布雷迪曾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曾说到:“一个采访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行正确地提问”。在这方面,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周孝庵在《访问》一书中也曾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发问之如何、足以卜访问之成败”。从众多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问题提的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切中采访的关键点,程度是否适当,往往决定了一场采访活动的成败。一个好问题,可以激起采访对象谈话的兴奋点,从而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坏问题,则非常容易导致采访对象交谈的兴趣锐减,避而不谈或言其其他,使得采访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六)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一举一动都是给对方的一种回复,当被采访者在叙述的时候,我们若呆若木鸡的举着话筒而不给予眼神肢体的回复,那么被采访者会有一种自说自话的感觉,而缺乏采访中相互交流的过程,采访者适时地给予眼神或肢体的回复,即便不插话,也能够让采访的过程更加的顺畅。特别是对方胆怯的时候,能够给予其信心,站着话筒面前讲述新闻事实。
三、结 语
电视新闻采访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观众在电视面前所看到的是我们制作好的新闻内容,其过程是他们所不知道的,这其中有着记者和摄像的艰辛。采访不是单纯的自说自话,也不是你问我答,而是采访过程中双方的交流,通过交流来引导被采访者将他所目睹或知道的新闻内容真实的还原出来,所以采访的过程是一项脑力角力。涉及的不单纯是语言的问题,还包括心理、肢体、情绪等等多方面的问题。采访者自身的新闻素养是其采访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其主导采访方向的关键。作为新闻采访者,我们要如何的去提升我们的采访技能水平,去挖掘出新闻的真实内容,去引导被采访者给予我们真实有效的新闻素材,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所需要去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孙永强.采访心理实践探析[J].东南传播,2009(5).
[2] 陈陶.浅谈高校校园新闻采访的能力要求[J].中国科计博览,2010(10).
[3] 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08(9).
[4] 牛丽红.采访心理学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5] 王宝军.论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J].徐州工程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