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数学教学倡导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提出问题、会深度思考,会合作交流,会解决问题,在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中,让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那应如何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作为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实施新课标,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新课题
一、创设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把数学教学中“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的产生展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好奇心,提出问题是启开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采取不同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究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例如在贲友林老师所上的《年月日》中,正因为有了老师的大胆放手,才有了学生的精彩展示。一张自主学习卡: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是什么?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和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紙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交流、补充、争辩、质疑,让思维不断打开,思考不断深入,这样的新课堂让孩子进行了深度学习,让思维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二、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从分东西开始,最公平的分法就是平均分,但是平均分后,这个一半不够一个圆了,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1、2、3……来表示吗?引导学生思考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于是1/2自然而然出现,接着请每个同学选出一张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找出它的1/2,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始思考,涂法不同,凭什么说涂色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呢?这些图形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2呢?这个1/2能不能说是圆的1/2?这个能不能说是长方形的1/2?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看来是把谁平均分成2份,就是谁的1/2。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然后用斜线表示出一个分数,有了前面知识生成的经历,学生创造出了1/3、1/4、1/5等等,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老师始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2是怎样来的,为什么不同图形的一半用1/2来表示,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在学生探究、讨论、质疑、推理、归纳中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建构起了1/2的模式,并在这个模式上创造出新的分数,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思维在建模的过程中不断被拓展,在拓展过程融会贯通,产生新的想法,这就是创新精神,这就是数学的力量。
三、营造实践、探究、交流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提供机会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在《周长的认识》中,教师给他提供了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对于规则图形,学生很快找出了测量的方法,但是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呢?很多学生束手无策,于是老师用问题进行引导,学生开始猜测、动作操作,终于在大胆的尝试和交流中找到了方法,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要重视四基四能,要“以人为本”。在坚持实施新课标中,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新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缪林.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浅析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复习[J]. 中学数学研究, 2009(2):4-7.
[2]洪敏强. 接受新理念探索新课标实践新课堂——数学新课程教学建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19): 40-40.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新课题
一、创设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标中的四基与四能,把数学教学中“双基”发展为“四基”,过去的“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新课标指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现在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的产生展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好奇心,提出问题是启开学生思维的钥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采取不同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探究的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例如在贲友林老师所上的《年月日》中,正因为有了老师的大胆放手,才有了学生的精彩展示。一张自主学习卡: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是什么?3.我收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和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紙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交流、补充、争辩、质疑,让思维不断打开,思考不断深入,这样的新课堂让孩子进行了深度学习,让思维发展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二、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从分东西开始,最公平的分法就是平均分,但是平均分后,这个一半不够一个圆了,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1、2、3……来表示吗?引导学生思考用一个什么数来表示,于是1/2自然而然出现,接着请每个同学选出一张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找出它的1/2,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开始思考,涂法不同,凭什么说涂色部分都是正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呢?这些图形形状不同、大小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2呢?这个1/2能不能说是圆的1/2?这个能不能说是长方形的1/2?由此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看来是把谁平均分成2份,就是谁的1/2。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然后用斜线表示出一个分数,有了前面知识生成的经历,学生创造出了1/3、1/4、1/5等等,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发现老师始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2是怎样来的,为什么不同图形的一半用1/2来表示,而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引导,在学生探究、讨论、质疑、推理、归纳中经历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建构起了1/2的模式,并在这个模式上创造出新的分数,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思维在建模的过程中不断被拓展,在拓展过程融会贯通,产生新的想法,这就是创新精神,这就是数学的力量。
三、营造实践、探究、交流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要提供机会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在《周长的认识》中,教师给他提供了不同形状的图形,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寻找周长的测量方法,对于规则图形,学生很快找出了测量的方法,但是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呢?很多学生束手无策,于是老师用问题进行引导,学生开始猜测、动作操作,终于在大胆的尝试和交流中找到了方法,也更深入地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要重视四基四能,要“以人为本”。在坚持实施新课标中,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新课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缪林. 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浅析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复习[J]. 中学数学研究, 2009(2):4-7.
[2]洪敏强. 接受新理念探索新课标实践新课堂——数学新课程教学建议[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0(19): 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