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推动了音乐美学的发展,尤其是道家思想中的“空”即是万物,因此“留白”与“补白”便相对应其中的“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留白所蕴含的美学思想、补白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以及钢琴作品《我的窗》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关键词:留白;补白;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人与自然统称为一体。审美方式追求一种心领神会。中国传统音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把美学思想渗透到其中,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当属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代表之一。儒家的音乐思想强调其“和”“善”,将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中心。《乐记》便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论述音乐的基本形式,例如:乐本、乐论、乐礼、乐情、乐象等。《乐记》当中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来说明音乐的起源与本质。
中国传统绘画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画中的笔墨、色彩、技法等与中国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绘画中的色彩结构与音乐中的各音相对应,同时音乐中的调性也对应绘画中的各个色彩,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再如绘画中的空间透视与音乐之间的联系,绘画中的空间结构“散点”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这也与中国音乐的“散板”“散拍”相对应。留白和补白是中国艺术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绘画中为使得整个作品画面更协调留下相应空白,或补充相应空白,来达到相应的视觉效果。
一、留白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绘画当中常常用空白来表现某种意境,这种手法可以用来渲染不一样的气氛,让整个构图看上去更加协调,留有一定的想象力。在中国绘画中常常表现出“虚实结合”相反相成的美学思想,这种通过虚实、有无的关系构成了中国画中特有的空间、虚静、深远的艺术境界,形成了中国画中所独特的美学观点。并且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离不开老子道家思想所提出的“空”即是万物,“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与“无”这两种状态属于哲学中的辩证关系,促使中国画艺术留有一种空灵的气韵。中国画中同时也蕴含着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强调把道德完美作为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与人生追求,人的最高追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顺应自然,将天地合二为一。在这样的身心充实的状态下,他们便追求一种自信的生活态度,与人世间的繁琐之事相隔离,使之将其视为“空”,至此在山水画中,出现大量的“留白”艺术,画面更加空灵清净。
而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绘画的“留白”也与中国音乐是相通的。音乐当中的“留白”不仅仅表现在作品中的休止符、乐句之间的停顿,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属于时间的艺术,是在时间的维度中进行呈现的,使人产生微妙的情绪感受。音乐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在其时间的呈现上定会产生流动的情感表达,会使得音乐在运动线条上焕发出听众的情感反应,让音乐可以表达出静与动的相互结合,推动整个音乐向前发展。同时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速度、力度、音高、强弱、音色、演奏法等等都将成为其审美的运动线条。这种音乐表现同样也适用于一些乐器的体现,例如中国古琴艺术,古琴的音乐之美不在其声音而在其道,追求自然的天地之和,更加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是许多文人雅士们修身养性、追求道义的首选。而这其中的“道”正是一种“留白”的体现,归为某种意境。
二、补白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补白同样也是中国绘画中常常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同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体现方式。中国古代早期的音乐构成方式多以诗歌为主要基础,将诗乐舞融为一体,比如《阳春》《白雪》。中国古代歌曲自是先有古诗词,后进行谱曲,在西汉时期乐府建立之后,创作者先是大量收集民间的素材,写成一定的诗歌,再进行改编创作,因此,文学与音乐之间早有一定的联系。而“补白”在中国文学与绘画当中是为了润色整个作品的内容,使其更加具有和谐感,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会出现一些空白处,而这其中的空白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嫌隙,比较不容易解读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这时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补白”,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与理解,更加深入去领会。
在音乐的表现中同样也需要进行“补白”,构成一种虚实结合。音乐当中的“补白”主要是在作品长时值、单个音符的呈现上。比如一个管弦乐作品中,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以及打击乐组中每组所演奏音符的比例将不会完全一致,因此所呈现的谱面也是不一致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意境,表现旋律的那一组(一般是弦乐组)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白”,为让听众更加能够领会作曲家所表达的意图,使之构成作曲家、演奏者、听众三者之间的完美桥梁。
结语
“留白”与“补白”是中国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中国画中强调黑白两种色调,而这其中的“留白”与“补白”的充分划分是为整体画面构建其中的形式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虚实结合、空灵。在中国音乐中,对于调的“色彩”认识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与直觉体验的认识。1因此,为了追求这种意境和空灵,常常采用与绘画中相同的手法“留白”與“补白”来体现,将音乐中的某些结构进行相应的空白或将某些空白进行相应的补充与润色,达到一定比例的协调,让整个作品能达到内在情感与审美需求的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关键词:留白;补白;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人与自然统称为一体。审美方式追求一种心领神会。中国传统音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把美学思想渗透到其中,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当属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代表之一。儒家的音乐思想强调其“和”“善”,将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中心。《乐记》便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著作,论述音乐的基本形式,例如:乐本、乐论、乐礼、乐情、乐象等。《乐记》当中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来说明音乐的起源与本质。
中国传统绘画所表现的艺术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国画中的笔墨、色彩、技法等与中国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绘画中的色彩结构与音乐中的各音相对应,同时音乐中的调性也对应绘画中的各个色彩,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再如绘画中的空间透视与音乐之间的联系,绘画中的空间结构“散点”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这也与中国音乐的“散板”“散拍”相对应。留白和补白是中国艺术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在绘画中为使得整个作品画面更协调留下相应空白,或补充相应空白,来达到相应的视觉效果。
一、留白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绘画当中常常用空白来表现某种意境,这种手法可以用来渲染不一样的气氛,让整个构图看上去更加协调,留有一定的想象力。在中国绘画中常常表现出“虚实结合”相反相成的美学思想,这种通过虚实、有无的关系构成了中国画中特有的空间、虚静、深远的艺术境界,形成了中国画中所独特的美学观点。并且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离不开老子道家思想所提出的“空”即是万物,“无中生有”“有中生无”,“有”与“无”这两种状态属于哲学中的辩证关系,促使中国画艺术留有一种空灵的气韵。中国画中同时也蕴含着儒家思想,儒家主张“仁者爱人”的哲学思想,强调把道德完美作为一个人的最高境界与人生追求,人的最高追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顺应自然,将天地合二为一。在这样的身心充实的状态下,他们便追求一种自信的生活态度,与人世间的繁琐之事相隔离,使之将其视为“空”,至此在山水画中,出现大量的“留白”艺术,画面更加空灵清净。
而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绘画的“留白”也与中国音乐是相通的。音乐当中的“留白”不仅仅表现在作品中的休止符、乐句之间的停顿,更重要的是音乐本身属于时间的艺术,是在时间的维度中进行呈现的,使人产生微妙的情绪感受。音乐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在其时间的呈现上定会产生流动的情感表达,会使得音乐在运动线条上焕发出听众的情感反应,让音乐可以表达出静与动的相互结合,推动整个音乐向前发展。同时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速度、力度、音高、强弱、音色、演奏法等等都将成为其审美的运动线条。这种音乐表现同样也适用于一些乐器的体现,例如中国古琴艺术,古琴的音乐之美不在其声音而在其道,追求自然的天地之和,更加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是许多文人雅士们修身养性、追求道义的首选。而这其中的“道”正是一种“留白”的体现,归为某种意境。
二、补白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补白同样也是中国绘画中常常使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同时也是文学中的一种体现方式。中国古代早期的音乐构成方式多以诗歌为主要基础,将诗乐舞融为一体,比如《阳春》《白雪》。中国古代歌曲自是先有古诗词,后进行谱曲,在西汉时期乐府建立之后,创作者先是大量收集民间的素材,写成一定的诗歌,再进行改编创作,因此,文学与音乐之间早有一定的联系。而“补白”在中国文学与绘画当中是为了润色整个作品的内容,使其更加具有和谐感,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会出现一些空白处,而这其中的空白之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嫌隙,比较不容易解读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含义,这时候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补白”,加深对文本的解读与理解,更加深入去领会。
在音乐的表现中同样也需要进行“补白”,构成一种虚实结合。音乐当中的“补白”主要是在作品长时值、单个音符的呈现上。比如一个管弦乐作品中,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以及打击乐组中每组所演奏音符的比例将不会完全一致,因此所呈现的谱面也是不一致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意境,表现旋律的那一组(一般是弦乐组)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补白”,为让听众更加能够领会作曲家所表达的意图,使之构成作曲家、演奏者、听众三者之间的完美桥梁。
结语
“留白”与“补白”是中国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中国画中强调黑白两种色调,而这其中的“留白”与“补白”的充分划分是为整体画面构建其中的形式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虚实结合、空灵。在中国音乐中,对于调的“色彩”认识主要表现为一种情感与直觉体验的认识。1因此,为了追求这种意境和空灵,常常采用与绘画中相同的手法“留白”與“补白”来体现,将音乐中的某些结构进行相应的空白或将某些空白进行相应的补充与润色,达到一定比例的协调,让整个作品能达到内在情感与审美需求的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 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