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芳园居建筑组群自修建起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档案(《清宫热河档案》,《承德文物园林管理局档案》)中记载了对芳园居多次维修的内容。2012年,经对芳园居进行全面详细的勘察研究,针对其病害程度及发生部位不同等问题,编制了对其保护修缮的方案,并说明了一些保护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清代;避暑山庄;芳园居;修缮;古建工艺;建筑形制
承德避暑山庄自兴建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从避暑山庄正宫区沿玉鳞坡北行,在如意湖亭之北,西山东侧有一组依山傍水建筑——芳园居。清帝驻跸山庄期间,这里是“上用库”,是山庄内规模最大、贮量最多的皇家仓库,内贮白银、银牌、银锞、瓷器、绸缎、香扇、荷包、手帕以及珠宝等各种物资;此外宫廷还在此开办买卖街,供皇帝及随从人员领略购物的乐趣。
芳园居坐北朝南,是一组由数个四合院构成的院落。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殿、二门(垂花门)、前殿、大殿及后殿,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转角围房、东三间殿、东五间殿和西转角围房,东面建有五座店面式木制牌坊,分别有“洋漆铺”、“茶酒铺”、“纸笔铺”、“香扇铺”、“瓷器铺”等字样。
芳园居作为避暑山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经风雨漂泊,曾一度损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拨款对芳园居进行抢险整修,虽然受历史遗存信息不全、资金短缺等条件限制,芳园居整体的历史风貌仍被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但仍有部分建筑如前殿、大殿、后殿等已全部损毁,现遗址柱顶石全部缺失,其位置与尺寸规格需要揭开墁地砖,按照其磉墩位置和尺寸确定。至于中轴线上损毁的建筑,均未留下老照片等直截的历史信息,其建筑形制已不可考。
在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了清代匠师修缮芳园居时的大量记录作为修缮的依据。如在《清宫热河档案》记载中描述 乾隆二十五年岁修 芳园居殿宇房间游廊支窗、坎窗、横楣、坐凳、栏杆有掉花牙子处粘补归凖加胶背屑归陇拿翘 中可知芳园居各建筑装修有支窗、槛窗、横楣、坐凳、栏杆,在乾隆二十五年,修缮芳园居时对装修芯屉、岔角牙子缺失的修缮做法为按照原来样式制作、安装,并用胶粘接。又在《清宫热河档案》记载中描述 乾隆五十年岁修 芳园居房间游廊亭子沟滴有掉坏处找补安瓦。芳园居殿座亭子台帮云步虎皮石找补勾抿青灰梗。可知芳园居的瓦件主要样式为筒瓦、板瓦、勾头、滴水;芳园居建筑各台帮砌筑材料为毛石(虎皮石),毛石间用青灰梗(也就是现代所称的青麻刀灰荞麦棱缝,其形制、工艺、材料与香远益清东侧宫墙上的勾缝相同)勾缝。
如今芳园居保护状况较好,未出现基础下沉、承重构件变形等严重问题,只有局部出现一定的残损情况。在对芳园居的现状勘察中发现,出现这些残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如:由于长期日晒能够导致木构件含水率下降而出现顺向开裂;地仗层的龟裂、油饰彩画层的褪色脱落;风吹、雨淋可以导致石构件与墙面的风化酥碱;风吹、日晒导致瓦件间的夹垄灰与捉节灰脱落,瓦面松动,导致瓦面渗漏,以及由瓦面渗漏导致的椽飞、望板糟朽,油饰彩画上的水渍等。人为因素则主要是:修缮时的错误做法与游人对建筑本体的伤害。
在历史遗留信息中本身有着对原始做法的沿用,如果在修缮时存在工艺上的漏失或不到位,操作时将就应付使用错误的工具及非原材料则会出现修缮后的文物出现质量问题与文物修缮后的形制与原样不符。例如芳园居各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后期修缮文物时使用水泥砖代替青砖铺墁地面;现代材料水泥砂浆取代油灰嵌花石子散水;水泥砂浆取代白灰膏砌筑墙体;台帮、墙面用水泥砂浆取代青灰勾缝等等,大量的现代水泥材料取代原始传统材料。这些现代水泥材料与原始材料的颜色质感极为不符,虽然后期使用一些调色剂搀和补救,例如青灰梗的材料是一定比例的泼好白灰、麻、青灰等,而青灰刷浆的作用除上色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增加强度,氧化铁黑其性能上没有增加强度的作用,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青灰梗的强度,由此可见这些补救方法在工程质量要求方面有不可取之处。又如开裂墙体灌浆应使用白灰浆或桃花浆,而现代修缮时常用水泥砂浆代替,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白灰浆、桃花浆与水泥砂浆的使用原理截然不同,白灰浆与桃花浆干后发涨有粘结作用,能将裂缝充实并将两皮墙粘实,而水泥砂浆内的水分蒸发时产生水化热造成自身的收缩,而且水泥砂浆与带土的墙体不能很好地粘合,而有些结构整体性不好的墙体是不能用水冲洗的,这样一来裂缝依旧存在,并未将问题就地解决。
对古建筑进行修缮,需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中规定:“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貌”。例如:芳园居建筑组群各建筑修缮做法当中 “清除后期补配的水泥方砖墁地,尺二方砖细墁”的工序及做法是:首先拆除水泥方砖与水泥沙浆结合层至原三合土垫层并用水冲净,找平挂线,在台明旧三合土垫层上铺30mm厚的掺灰泥结合层,用各面经过加工后、净尺寸为360×360×60mm的“细砖”(尺二方砖)进行试摆,“细砖”四面如果不能严丝合缝则需要再次打磨,试摆成功后在结合层上浇粘稠的白灰浆,并正式墁砖,细墁方砖要求缝宽小于3mm,为防止砖缝渗漏及砖与砖之间的,“细砖”四棱要裹上油灰并用砂灰扫缝;为防止“细砖”表面风化、冻胀,砖表面要用生桐油钻生。每步工艺都对应着解决相应的自然或人为残损问题,因此每步工艺都不能拉,而且操作工具也按照清代传统工艺使用工具有明确的规定,如:挂油灰要使用 “木宝剑”,铺墁时找平方砖四边要使用 “胶皮锤”等等。
2013年1月,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承德市文物局联合编制的《承德避暑山庄芳园居、松鹤清越及风泉清听建筑组群保护修缮方案》,现已上报河北省文物局,方案内容包括了对芳园居这组建筑的整体修缮。在此期待芳园居能在整体修缮后焕然一新,接受市民与游客的欣赏。也借此机会呼吁了解芳园居的广大群众能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对芳园居的圆满呈现尽一份宝贵的力量。
附:芳园居各建筑近代历史修缮情况和形制简介
东转角围房:1981-1983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一座建筑,山墙与门殿和东三间殿山墙相连。建筑为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十三间,转角东侧进深两间,西侧进深三间,建筑面积240.06平方米。
门殿:1982-1983年落架大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两侧山墙分别与西转角围房和东转角围房山墙相连。单檐悬山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63.40平方米。
西转角围房:基址清整复建1985年,西侧第一座建筑,东山墙与门殿山墙相连。单檐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十八间,西侧进深两间,东侧三间,建筑面积402.7平方米。
东三间殿:1982-1983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二座建筑,坐西朝东,两侧山墙分别与东转角围房和东五间殿山墙相连。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五檩硬山式梁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53.65平方米。
东五间殿:1985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三座建筑,坐西朝东,山墙与东三间殿相连。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五檩硬山式梁架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84.76平方米。
牌坊(三座):(五座)1991年基址清整,复建三座,面东店面式牌坊三座结构相同。
垂花门、前殿、大殿、后殿基址:1986年基址归安,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
关键词:清代;避暑山庄;芳园居;修缮;古建工艺;建筑形制
承德避暑山庄自兴建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从避暑山庄正宫区沿玉鳞坡北行,在如意湖亭之北,西山东侧有一组依山傍水建筑——芳园居。清帝驻跸山庄期间,这里是“上用库”,是山庄内规模最大、贮量最多的皇家仓库,内贮白银、银牌、银锞、瓷器、绸缎、香扇、荷包、手帕以及珠宝等各种物资;此外宫廷还在此开办买卖街,供皇帝及随从人员领略购物的乐趣。
芳园居坐北朝南,是一组由数个四合院构成的院落。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门殿、二门(垂花门)、前殿、大殿及后殿,东西两侧分别为东转角围房、东三间殿、东五间殿和西转角围房,东面建有五座店面式木制牌坊,分别有“洋漆铺”、“茶酒铺”、“纸笔铺”、“香扇铺”、“瓷器铺”等字样。
芳园居作为避暑山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经风雨漂泊,曾一度损毁。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国家拨款对芳园居进行抢险整修,虽然受历史遗存信息不全、资金短缺等条件限制,芳园居整体的历史风貌仍被较完整的保存了下来。但仍有部分建筑如前殿、大殿、后殿等已全部损毁,现遗址柱顶石全部缺失,其位置与尺寸规格需要揭开墁地砖,按照其磉墩位置和尺寸确定。至于中轴线上损毁的建筑,均未留下老照片等直截的历史信息,其建筑形制已不可考。
在整理档案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了清代匠师修缮芳园居时的大量记录作为修缮的依据。如在《清宫热河档案》记载中描述 乾隆二十五年岁修 芳园居殿宇房间游廊支窗、坎窗、横楣、坐凳、栏杆有掉花牙子处粘补归凖加胶背屑归陇拿翘 中可知芳园居各建筑装修有支窗、槛窗、横楣、坐凳、栏杆,在乾隆二十五年,修缮芳园居时对装修芯屉、岔角牙子缺失的修缮做法为按照原来样式制作、安装,并用胶粘接。又在《清宫热河档案》记载中描述 乾隆五十年岁修 芳园居房间游廊亭子沟滴有掉坏处找补安瓦。芳园居殿座亭子台帮云步虎皮石找补勾抿青灰梗。可知芳园居的瓦件主要样式为筒瓦、板瓦、勾头、滴水;芳园居建筑各台帮砌筑材料为毛石(虎皮石),毛石间用青灰梗(也就是现代所称的青麻刀灰荞麦棱缝,其形制、工艺、材料与香远益清东侧宫墙上的勾缝相同)勾缝。
如今芳园居保护状况较好,未出现基础下沉、承重构件变形等严重问题,只有局部出现一定的残损情况。在对芳园居的现状勘察中发现,出现这些残损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自然因素如:由于长期日晒能够导致木构件含水率下降而出现顺向开裂;地仗层的龟裂、油饰彩画层的褪色脱落;风吹、雨淋可以导致石构件与墙面的风化酥碱;风吹、日晒导致瓦件间的夹垄灰与捉节灰脱落,瓦面松动,导致瓦面渗漏,以及由瓦面渗漏导致的椽飞、望板糟朽,油饰彩画上的水渍等。人为因素则主要是:修缮时的错误做法与游人对建筑本体的伤害。
在历史遗留信息中本身有着对原始做法的沿用,如果在修缮时存在工艺上的漏失或不到位,操作时将就应付使用错误的工具及非原材料则会出现修缮后的文物出现质量问题与文物修缮后的形制与原样不符。例如芳园居各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后期修缮文物时使用水泥砖代替青砖铺墁地面;现代材料水泥砂浆取代油灰嵌花石子散水;水泥砂浆取代白灰膏砌筑墙体;台帮、墙面用水泥砂浆取代青灰勾缝等等,大量的现代水泥材料取代原始传统材料。这些现代水泥材料与原始材料的颜色质感极为不符,虽然后期使用一些调色剂搀和补救,例如青灰梗的材料是一定比例的泼好白灰、麻、青灰等,而青灰刷浆的作用除上色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增加强度,氧化铁黑其性能上没有增加强度的作用,这样无形中就降低了青灰梗的强度,由此可见这些补救方法在工程质量要求方面有不可取之处。又如开裂墙体灌浆应使用白灰浆或桃花浆,而现代修缮时常用水泥砂浆代替,这也是不科学的。因为白灰浆、桃花浆与水泥砂浆的使用原理截然不同,白灰浆与桃花浆干后发涨有粘结作用,能将裂缝充实并将两皮墙粘实,而水泥砂浆内的水分蒸发时产生水化热造成自身的收缩,而且水泥砂浆与带土的墙体不能很好地粘合,而有些结构整体性不好的墙体是不能用水冲洗的,这样一来裂缝依旧存在,并未将问题就地解决。
对古建筑进行修缮,需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中规定:“修旧如旧,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貌”。例如:芳园居建筑组群各建筑修缮做法当中 “清除后期补配的水泥方砖墁地,尺二方砖细墁”的工序及做法是:首先拆除水泥方砖与水泥沙浆结合层至原三合土垫层并用水冲净,找平挂线,在台明旧三合土垫层上铺30mm厚的掺灰泥结合层,用各面经过加工后、净尺寸为360×360×60mm的“细砖”(尺二方砖)进行试摆,“细砖”四面如果不能严丝合缝则需要再次打磨,试摆成功后在结合层上浇粘稠的白灰浆,并正式墁砖,细墁方砖要求缝宽小于3mm,为防止砖缝渗漏及砖与砖之间的,“细砖”四棱要裹上油灰并用砂灰扫缝;为防止“细砖”表面风化、冻胀,砖表面要用生桐油钻生。每步工艺都对应着解决相应的自然或人为残损问题,因此每步工艺都不能拉,而且操作工具也按照清代传统工艺使用工具有明确的规定,如:挂油灰要使用 “木宝剑”,铺墁时找平方砖四边要使用 “胶皮锤”等等。
2013年1月,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和承德市文物局联合编制的《承德避暑山庄芳园居、松鹤清越及风泉清听建筑组群保护修缮方案》,现已上报河北省文物局,方案内容包括了对芳园居这组建筑的整体修缮。在此期待芳园居能在整体修缮后焕然一新,接受市民与游客的欣赏。也借此机会呼吁了解芳园居的广大群众能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交流,对芳园居的圆满呈现尽一份宝贵的力量。
附:芳园居各建筑近代历史修缮情况和形制简介
东转角围房:1981-1983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一座建筑,山墙与门殿和东三间殿山墙相连。建筑为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十三间,转角东侧进深两间,西侧进深三间,建筑面积240.06平方米。
门殿:1982-1983年落架大修,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两侧山墙分别与西转角围房和东转角围房山墙相连。单檐悬山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63.40平方米。
西转角围房:基址清整复建1985年,西侧第一座建筑,东山墙与门殿山墙相连。单檐布瓦顶,过垄脊,六檩抬梁式梁架结构,面阔十八间,西侧进深两间,东侧三间,建筑面积402.7平方米。
东三间殿:1982-1983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二座建筑,坐西朝东,两侧山墙分别与东转角围房和东五间殿山墙相连。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五檩硬山式梁架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53.65平方米。
东五间殿:1985年落架大修,东侧第三座建筑,坐西朝东,山墙与东三间殿相连。单檐硬山布瓦顶,过垄脊,五檩硬山式梁架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84.76平方米。
牌坊(三座):(五座)1991年基址清整,复建三座,面东店面式牌坊三座结构相同。
垂花门、前殿、大殿、后殿基址:1986年基址归安,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