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作品的审美意趣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诗词文赋是体现个人审美意趣和精神层次的最佳载体。苏轼便是以审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他“向外发现自然之美”,“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并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审美意趣体现在作品中。
  关键词:审美意趣;自然美;生活美
  王国维认为,美和艺术虽然不“以厚生利用为旨”,没有类似于政治实业的“当世之用”,但美和艺术却可以影响人的精神建构[1]。对于向来重视内在修养和精神建设的中国古代文人来说,诗词文赋无疑是体现个人审美意趣和精神层次的最佳载体,苏轼及其作品便是对此很好的证明。
  台湾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2]性格上的乐天和精神上的旷达使得苏轼的生活“触处生春”,他以审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并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审美意趣体现在作品中。
  一、“向外发现自然之美”[3]
  游历徜徉于山水间似乎是古人陶冶性情的重要方法。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个钟情于自然的人永远都是快乐幸福的。苏辙在《武昌九曲亭记》中回忆少时与兄长同游:“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苏轼似乎生来就是自然中的一个精灵,自然赋予了苏轼飘逸的气质、阔达的胸襟和豪放的风度,而苏轼也以自己满溢的才情尽情地歌咏着自然。他常常想起家乡的奇山秀水:“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东湖》),“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秀州报本禅院乡僧丈长老方丈》)。他从雄浑壮观、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潮中真切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力量:“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八月十五看潮五绝》之一)。他也醉心于为官任所的旖旎风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杭州西湖的画意在苏轼的笔下得到了最传神最完美的描绘,苏轼的诗情也在西湖的美景中得到了最全面最充分的展示。
  “与美最密切的感官是视觉和听觉” [4],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在一切感官中,视觉尤为重要。”[5]文学作品中的景色美是种对自然之美的抽象,而在欣赏这些美的时候如果到自然中进行还原,那么获得的将是双倍的审美体验。苏轼对自然的描绘总是很随意,但却充满诗情画意,这种美丽景色的展示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享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晚景》),恰似古代的写意山水,简简单单的三描两画,自然之美,生命之趣,跃然心头;“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 春景》)红花青杏,墨燕绿水,色彩感扑面而来,清新爽洁,似是各地皆有的平常之景,却又好像非这几句不能绘述。
  二、“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6]
  不仅在畅情山水的时候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所折服,在日常生活乃至家庭琐事中,苏轼也总能发现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正是这种审美意趣的内化,使得普普通通甚至枯燥无味的生活在苏轼眼中总是有滋有味,妙趣横生,欢乐相伴。
  在黄州这个长江边的偏僻小城,信息闭塞,与世隔绝,亲朋好友远隔千里,生活自然是极端的枯寂乏味。然而苏轼却没有唉声叹气、沉寂其中,他布衣草鞋,出入于山野林间,与水畔渔人、田间农夫、市井商贩谈天说地,畅聊古今。《记承天寺夜游》中,月光洒满院落,树影在月色中斑驳错落这本是生活当中很常见的夜景,为何在苏轼眼中就如此之美,如此有意境呢?那是因为他有一颗时刻感受美的心,有一双时刻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所以虽然是在贬谪中,他笔下流淌出的文字却充满了闲适之美。惠州物资匮乏,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市井寥落,每天只杀一只羊,然而苏轼却买不起哪怕一小块羊肉。只得隔几天去买廉价没人要的羊脊骨,剔食那一星半点的羊肉聊作滋补。这种读来令人为之心酸几欲泣下的生活,在苏轼眼中却甚有趣味:“意甚喜之,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与子由书》),他甚至还开玩笑:“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与子由书》)对于一个即将走向人生终点的老人来说,垂老投荒,年逾花甲却被迫渡海迁居于儋州海岛无异于被判了死刑。然而苏轼在那个“天气卑湿,地气蒸溽”的“方外之域”居然还能够自得其乐:“瓦盎深及膝,时复冷暖投。明灯一爪剪,快若鹰脱鞲”(《夜卧濯足》)。正是内心的强大使得无论身处何境,都能将心灵安顿清明,精神不复焦虑,因此才能将内心的深情外化于作品,真正做到心平气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很多人都在大呼“让生活慢下来”,可真正能做到的则寥寥。身边的,远方的风景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读了苏轼,也许至少我们能够尝试像东坡一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我观物”,使“物皆着我之色彩”,以发现美、欣赏美、体悟美的眼光来看周围的一切,让我们的人生处处有真善美。
  参考文献:
  [1]周锡山.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M].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第1版).
  [2]林语堂.苏东坡传[M].群言出版社, 2010.
  [3][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第1版).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商务印书馆,1980,5.(第1版).
  [5]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第1版).
其他文献
摘要:认知语境观揭示了生成和理解话语的认知心理依据。认知语境具有动态性、模糊性和解释制约性,在语言、情景、文化方面影响着幽默言语的理解和表达。本文从认知语境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幽默语义的理解和幽默言语的推导过程,可以得知认知语境制约着幽默言语的理解,同时幽默言语的解读也依赖于认知语境。  关键词:认知语境;幽默言语;属性;理解;表达  幽默是一种言语交际。McGhee认为这种交际形式必须包含有某种不
由北京开放大学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开放教育创新融合:新方法与新探索”2019 北京·第三届网络教育年将于2019年6月底在北京举行.为推动开放学习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促
期刊
目的:主要比较硬膜外麻醉复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对老年腹部手术患者心肌损伤带来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016年期间接收治疗的26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0引言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尽可能早的给予EN,可维护肠道细菌的生态平衡,维护肠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1],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缩短病程。但亦有资料显示,EN致误吸引发的吸入
摘 要:《水浒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章回体白话小说,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人物的塑造上,典型的人物如林冲、武松、宋江等。本文主要通过概括宋江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特点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水浒传;宋江;人物形象  金圣叹曾说:“《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所状,人有其声口。”他又说:“读此一部书者,亦读一百七人传最易,读宋江传最难也。”初读《水浒传》很容
“教育移民”扶贫政策是个全新的扶贫模式,它首先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试行.它的实施具有很多现实意义,同时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反思价值.
时下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全球共同的价值追求,然而揆诸现实发现:因着不同的国别、历史阶段、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对学习型社会的理解和表述也不尽相同.本着对分歧乃至矛盾的和解
我生在襄城县城东南一个偏僻的小乡村,由于交通闭塞,文艺生活贫乏,整年累月难得看上一场戏.可是我天生爱戏,二姐在农村业余剧团当演员,五、六岁时,我整天闹着让姐姐教,结果不
摘要:基于民俗方法学的会话分析起源于美国民俗方法学,主要研究真实发生的自然语料。为了获取和研究真实语料,应采用会话分析与人类学田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文介绍了这一研究范式的特点及工作步骤。  关键词:民俗方法学;会话分析;田野研究  会话作为一种社会交往,是在会话参与者的相互协作下而产生的。人们对会话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会话分析起源于美国民俗方法学,因此也被称作“基于民俗方法学的会话分析
理发师说:头发染一染吧.rn我说:我渴望自然.rn我喝了点小酒.rn花白的头发从理发师的指缝间流淌下来,落在胸前,落在脚下,我仿佛看见了秋天的山坡.rn窗外,落叶翻飞.rn萧瑟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