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德国教授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文本解读理论,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造完成的,它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能动作用和审美再创造。文学作品包含着许多意义“空白”,是“召唤结构”;它们能激起读者相应的艺术感受,以自己的期待视野迎纳文本,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想象等对此作出解释,填补文本“空白”,从而使之成为一个可供欣赏的丰富的审美对象。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体验、共融、创造的回环往复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即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时所具有的主体条件和期待心理”,它是对作品的先入之见,决定了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只有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相融合,读者才能接受和理解。接受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将教材这一无声的乐章演绎得有声有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个性
受接受美学理论的直接影响,我们在文本解读方法上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转而开始重视研究读者,把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这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一致。要树立“读者本位”与“立足作品”的意识,学生的阅读是他与文本的真诚而适宜的对话,学生应独具视角,独立阅读,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想象等进行观照体验、审美创造。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量体裁衣”的,是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个人体验。切忌以教师的经验、教参的答案取代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读出的世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突出个性。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期待视野 接受理论指出,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对文本读解结果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的功能就是在点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位教师上《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课时,让学生将这一案头文学的文本编排成舞台剧。教师先让学生看越剧《西厢记》,然后指导学生比较研究。学生对原剧本作了改动,增加了动作、内心独白、话外音等,以收到理想的表演效果。第二幕中莺莺说:“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拿出丝帕轻抚)愿君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切莫要金榜无名誓不还。”其中增加了人物动作。最后话外音播放了李叔同先生的歌曲《送别》,还引述了秦观的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学生在编演中注入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实质是当今学生借以对青春的思考与展示。清朝人赵翼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也都是为阅读个性之显见。尽管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各不相同,但决不会有封闭的视野。以人为本,进行多维的阅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挖掘、填补“空白” 接受理论强调文学文本是“召唤结构”,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文本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从而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文学作品的“空白”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作者对一些情节作了合理的省略,形成情节空白;二是作者在行文时不直抒胸臆,形成情感空白;三是作者运用双关、借代、婉曲等修辞手法,形成文字空白。学生可以依据上下文、生活常识、补充资料等,发挥想象,批文入情,涵泳体味,挖掘、填补“空白”。一位教师在上《图片两组》时,要求学生不看课文上的文字,原生态地读图片,然后说说读到了哪些内容,再分析图片的场景、焦点和细节。第三幅图片的题目是《爸爸,别去》,课文没有情节的叙述。在分析图片时,教师补充了相关知识:人物手中的冲锋枪在二战期间普遍使用,根据肩章判断人物应是步兵上尉。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孩子的身高、表现推测其年龄应在四五岁;步兵上尉没有带手套的左手抚摸着哭泣的孩子,右手带着手套拿着枪的细节,意味着他会随时出发上前线;从孩子的恐惧、担忧,推测他已经失去亲人,说明战争在他身上已经产生了影响。学生读出了历史的画外音,拓展和补充了文本“空白”和未定性,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闪现出心智深处的光亮。
(三)优化期待视野 学生生活阅历少,阅读的文学作品有限,知识积累欠缺,导致阅读理解和评价文本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充实、优化学生的期待视野。首先,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次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开拓语文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由此因势利导,使学生将文本“空白”的填补向纵深开掘。再次要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真正地读懂文学,就必须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深入思考。把握生活的本质,学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总之,期待视野是通过文本与读者不断地相互作用而得以提高的,必须超越自我的有限视野,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视野。
二、培养审美创造力,升华人性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审美创造,是基于文本的开放动态结构。叶燮曾说:“或前人未曾言之,而我能开发言之。故贵乎其有是言也。”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求异思维,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再创造,从而体验到探幽发微、超越自我的喜悦之情,这是填补文本“空白”与未定性达到自身感受顶点的阅读效应。这种多维的阅读,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教师要用肯定、鼓励、赞许的态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立路径。还可以用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一位教师在讲《边城》时,让学生以诗词的形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表现人物及其命运。一位学生在《蝶恋花·纯情》中写道:“依山面水白塔旁,船儿载情,蝴蝶恋花梢。月下山崖虎儿草,甜美梦境歌声绕。山青水美人儿俏,纯情荡漾,命运却蹊跷。心中汇聚千层浪,《边城》故事永流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创造。教师从文化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美好情怀,感受充满人文色彩的人生形式,体味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心灵得到洗礼,人性得以升华。当然,创造性阅读是读者深层次的阅读,是一种对文本了然于心的追问、升华和拓展,应深深扎根于文本,以“文本自身的规定性”为依据,而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
姚斯曾说:“只有通过读者的裁决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变化着的经验视界的连续性中。在接受过程中,永远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已被承认的审美标准到超越这种审美标准的新的生产的转换。”接受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使学生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主体,为阅读教学谱写出美妙的五彩乐章。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个性
受接受美学理论的直接影响,我们在文本解读方法上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转而开始重视研究读者,把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这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一致。要树立“读者本位”与“立足作品”的意识,学生的阅读是他与文本的真诚而适宜的对话,学生应独具视角,独立阅读,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想象等进行观照体验、审美创造。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量体裁衣”的,是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个人体验。切忌以教师的经验、教参的答案取代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读出的世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突出个性。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期待视野 接受理论指出,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对文本读解结果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的功能就是在点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位教师上《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课时,让学生将这一案头文学的文本编排成舞台剧。教师先让学生看越剧《西厢记》,然后指导学生比较研究。学生对原剧本作了改动,增加了动作、内心独白、话外音等,以收到理想的表演效果。第二幕中莺莺说:“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拿出丝帕轻抚)愿君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切莫要金榜无名誓不还。”其中增加了人物动作。最后话外音播放了李叔同先生的歌曲《送别》,还引述了秦观的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学生在编演中注入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实质是当今学生借以对青春的思考与展示。清朝人赵翼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也都是为阅读个性之显见。尽管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各不相同,但决不会有封闭的视野。以人为本,进行多维的阅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挖掘、填补“空白” 接受理论强调文学文本是“召唤结构”,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文本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从而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文学作品的“空白”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作者对一些情节作了合理的省略,形成情节空白;二是作者在行文时不直抒胸臆,形成情感空白;三是作者运用双关、借代、婉曲等修辞手法,形成文字空白。学生可以依据上下文、生活常识、补充资料等,发挥想象,批文入情,涵泳体味,挖掘、填补“空白”。一位教师在上《图片两组》时,要求学生不看课文上的文字,原生态地读图片,然后说说读到了哪些内容,再分析图片的场景、焦点和细节。第三幅图片的题目是《爸爸,别去》,课文没有情节的叙述。在分析图片时,教师补充了相关知识:人物手中的冲锋枪在二战期间普遍使用,根据肩章判断人物应是步兵上尉。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孩子的身高、表现推测其年龄应在四五岁;步兵上尉没有带手套的左手抚摸着哭泣的孩子,右手带着手套拿着枪的细节,意味着他会随时出发上前线;从孩子的恐惧、担忧,推测他已经失去亲人,说明战争在他身上已经产生了影响。学生读出了历史的画外音,拓展和补充了文本“空白”和未定性,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闪现出心智深处的光亮。
(三)优化期待视野 学生生活阅历少,阅读的文学作品有限,知识积累欠缺,导致阅读理解和评价文本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充实、优化学生的期待视野。首先,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次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开拓语文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由此因势利导,使学生将文本“空白”的填补向纵深开掘。再次要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真正地读懂文学,就必须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深入思考。把握生活的本质,学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总之,期待视野是通过文本与读者不断地相互作用而得以提高的,必须超越自我的有限视野,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视野。
二、培养审美创造力,升华人性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审美创造,是基于文本的开放动态结构。叶燮曾说:“或前人未曾言之,而我能开发言之。故贵乎其有是言也。”这就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求异思维,对文本进行反思、审视、再创造,从而体验到探幽发微、超越自我的喜悦之情,这是填补文本“空白”与未定性达到自身感受顶点的阅读效应。这种多维的阅读,正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就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教师要用肯定、鼓励、赞许的态度,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找到解决问题的独立路径。还可以用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一位教师在讲《边城》时,让学生以诗词的形式,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表现人物及其命运。一位学生在《蝶恋花·纯情》中写道:“依山面水白塔旁,船儿载情,蝴蝶恋花梢。月下山崖虎儿草,甜美梦境歌声绕。山青水美人儿俏,纯情荡漾,命运却蹊跷。心中汇聚千层浪,《边城》故事永流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创造。教师从文化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人物的美好情怀,感受充满人文色彩的人生形式,体味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心灵得到洗礼,人性得以升华。当然,创造性阅读是读者深层次的阅读,是一种对文本了然于心的追问、升华和拓展,应深深扎根于文本,以“文本自身的规定性”为依据,而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
姚斯曾说:“只有通过读者的裁决过程,作品才能进入一种变化着的经验视界的连续性中。在接受过程中,永远发生着从简单接受到批判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已被承认的审美标准到超越这种审美标准的新的生产的转换。”接受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它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使学生成为了阅读教学的主体,为阅读教学谱写出美妙的五彩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