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全过程。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计算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
平时我们在做作业或考试时,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计算错误,很多同学都认为是自己不认真,粗心大意没看清数字或符号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比如口算不过关、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呢?
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要提高计算能力,口算是基础。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同学们大多经历过这样的事,到菜场买菜,有些菜贩没有多高水平也不用计算器却能根据你买的菜很快就报出价钱,这就是熟练的结果。所以,我们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一本口算本,根据现在所学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坚持利用中午和晚上做作业前3~5分钟做一些口算练习,只要我们坚持训练一段时间,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估算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重视估算练习,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数感,有助于我们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
例如,在计算39×486时,可以先大致估计积大概是多少,积是几位数;又如用简便方法计算3.74×9.8=?时,有些同学经常出现3.74×9.8=3.74×(9.8+0.2)的错误,如果我们先估算,“3.74×9.8”中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这样就容易避免算错。再如,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道题:向阳敬老院有老爷爷11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奶奶12人,平均年龄73.6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许多同学在计算这题时闹出“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6.7岁”的笑话,如果在计算之前,先估计平均年龄大约多少岁(在73.6岁~80.5岁之间),我们就不会出现(80.5 73.6)÷(11 12)这样的错误了。
三、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1.掌握基础知识,领悟计算方法。小学数学计算都是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概念明确、理解透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合乎逻辑的推理。当我们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如:①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0.25 0.75=1,0.5×2=1.25×4=100,125×8=1000等。②10以内的平方数、立方数。③1π~9π。④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如:1/2=0.5=50%,1/4=0.25 = 25%,3/4=0.75=75%,1/5 =0.2=20%,1/8=0.125=12.5%等。⑤理解和掌握有关“0”和“1”的计算特征,如:知道了0乘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在做如12.89×0、0×703时,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1.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仔细计算的习惯。计算时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计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3.养成估算的习惯。①在计算前先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②在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4.及时检验的习惯。在计算时随时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养成“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克服计算时看错数字、抄错符号、点错小数点等粗心大意的毛病,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重视错题整理,提高计算能力
平时,我们要养成不管什么原因做错了题目,不要用一句“粗心大意、没认真”就了事。而应该注意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把平时常做错的题目收集起来,抄在笔记上,针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对症下药,重点训练,这样就能在今后作业中避免类似错误发生,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我们有信心,持之以恒的训练,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喜欢上数学。
平时我们在做作业或考试时,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计算错误,很多同学都认为是自己不认真,粗心大意没看清数字或符号所造成,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实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有关计算方面综合能力的欠缺。比如口算不过关、运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等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或者不能够合理灵活的运用这些知识所造成。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呢?
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要提高计算能力,口算是基础。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速度及正确率。同学们大多经历过这样的事,到菜场买菜,有些菜贩没有多高水平也不用计算器却能根据你买的菜很快就报出价钱,这就是熟练的结果。所以,我们每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准备一本口算本,根据现在所学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基本口算内容,坚持利用中午和晚上做作业前3~5分钟做一些口算练习,只要我们坚持训练一段时间,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估算练习,提高计算能力
重视估算练习,有利于促进我们的数感,有助于我们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
例如,在计算39×486时,可以先大致估计积大概是多少,积是几位数;又如用简便方法计算3.74×9.8=?时,有些同学经常出现3.74×9.8=3.74×(9.8+0.2)的错误,如果我们先估算,“3.74×9.8”中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3位小数,末位4×8=3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这样就容易避免算错。再如,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一道题:向阳敬老院有老爷爷11人,平均年龄80.5岁,有老奶奶12人,平均年龄73.6岁,求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许多同学在计算这题时闹出“全院老人的平均年龄6.7岁”的笑话,如果在计算之前,先估计平均年龄大约多少岁(在73.6岁~80.5岁之间),我们就不会出现(80.5 73.6)÷(11 12)这样的错误了。
三、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1.掌握基础知识,领悟计算方法。小学数学计算都是依据相应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础知识进行的,只有掌握基础知识,概念明确、理解透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及合乎逻辑的推理。当我们在掌握了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就能悟出计算的诀窍,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计算速度。如:①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0.25 0.75=1,0.5×2=1.25×4=100,125×8=1000等。②10以内的平方数、立方数。③1π~9π。④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如:1/2=0.5=50%,1/4=0.25 = 25%,3/4=0.75=75%,1/5 =0.2=20%,1/8=0.125=12.5%等。⑤理解和掌握有关“0”和“1”的计算特征,如:知道了0乘以任何不等于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在做如12.89×0、0×703时,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从而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四、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1.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仔细计算的习惯。计算时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计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3.养成估算的习惯。①在计算前先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②在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
4.及时检验的习惯。在计算时随时检查自己的解题过程,养成“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坚持一段时间,就能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克服计算时看错数字、抄错符号、点错小数点等粗心大意的毛病,从而提高计算正确率。
五、重视错题整理,提高计算能力
平时,我们要养成不管什么原因做错了题目,不要用一句“粗心大意、没认真”就了事。而应该注意分析做错的原因,并把平时常做错的题目收集起来,抄在笔记上,针对自己做错的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错误原因,对症下药,重点训练,这样就能在今后作业中避免类似错误发生,大大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
俗话说,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我们有信心,持之以恒的训练,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喜欢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