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比较法——矛盾中悟真情
【课例一】“两小时”是长是短?
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语句,开始交流。
生:我从这句“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中的“两小时”看出叶欣的工作强度很大,效率很高。
师:找得真准。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吗?
生:叶欣在这短短的两小时的抢救时间里,给患者吸氧,静脉注射,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这两小时里她一刻不停。时间太紧,需要做的工作又实在太多,劳动强度实在太高了。
生:虽然是短短两小时,但叶欣却把重病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工作效率真高。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到叶欣抢救危重患者的工作是在短短的两小时内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工作是高效率、高强度。但老师想问问你们,这两小时真的如两位同学所说是短短的吗?(学生疑惑并议论)
生:不,这两小时一点都不短。这两小时对于叶欣来说其实是漫长的,因为抢救患者要做那么多工作。这两小时她不停忙碌的,没有片刻休息,工作可以说是超负荷的。这两小时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力啊!
师:那是什么样的意志力在支撑着她?
生:救死扶伤。
师:说得好!是啊,这两小时对于叶欣而言是多么忙碌的两小时啊!她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忙得她常常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工作再累她也咬牙坚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此刻的她早已忘记了一切,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因为她牢记救助每一个非典患者是她的职责。
生:我觉得其实此刻的叶欣,早已忘记了时间,抢救患者是首要任务。她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就度过了这两小时,又怎么会觉得长呢?
师:是的,此刻的叶欣早已不知两小时是长是短,她忘记了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因为现在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助每一个患者,个人的辛苦早已抛之脑后。两小时,说它长,因为它实在是生死攸关意义重大的两小时,高强度高效率的两小时;说它短,因为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它又何其短暂。但叶欣的一生不正是由这一个个不平凡的两小时构成的吗?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紧紧扣住了看似无关轻重的三个字,深入探讨“两小时”的丰富内涵,两小时是长是短?面对学生的莫衷一是,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针锋对峙中,挖掘两小时背后的信息,学生逐步悟出这两小时是叶欣崇高品格的体现,是救死扶伤的精神的体现,进而更立体地感知了人物形象。
二、联系法——寻常中会文意
【课例二】“亮”是什么样?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第4自然段,写到樟树长得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我从“稠密”和“绿得发亮”可以看出樟树长得茂密,生命力很旺盛。老师,我想问“发亮”的“亮”在这里什么意思?
师:你们有谁知道吗?(学生一时沉默)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中洗发水广告吧,画面中模特的头发怎么样?
生:乌黑发亮。
师:乌黑发亮说明头发怎样?
生:说明营养好,头发长得有光泽,有活力。
师:讲得好!那樟树叶子绿得发亮呢?
生:我明白了,那是说樟树的每片叶子都长得绿油油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富有生气。
师:一个“亮”字写出了樟树始终焕发着勃勃的生命力,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勃发着生命的张力。
一字勿丢,字字真情。一个“亮”字,普通之极,却写活了樟树,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樟树勃发着生命的伟力,拼命地生长着。有时面对文字,学生想说却表达不清楚,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去想象。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巧妙地结合洗发水广告中模特头发的乌黑发亮,启迪想象樟树叶的亮,从而让学生悟出了亮的内涵。由此可见联系生活想象是感知文字、培养语感的一种好办法。
三、增删法——忽略处显精神
【课例三】逗号多余吗?
五上《少年王冕》一课的第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师:你们有谁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表达句式有何不同?
生:我发现这句话在“说”的前面多打了个逗号。
师:观察仔细。你们觉得这个逗号多余吗?能不能删掉?(教室一时沉寂)
师:大家别忙着回答,现在我们把逗号删掉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变化?(学生朗读)
师:读过了,有谁发现在“说”的前面加个逗号有什么用意?
生:我从这个逗号的停顿,看出了王冕母亲此时内心的煎熬,她把王冕叫来,却并没有一下子就说出来,而是思索挣扎了一番,才说出口。在说的前面加了逗号,表示她内心的痛苦。如果删掉的话,就不能表现她内心的痛苦。
生:我从下文中母亲对王冕说的话中知道,她实在供不起王冕读书,只好让王冕到隔壁人家放牛。此时她的心里很难过,但不说又不行,这个逗号,正好表现出她心里的难受。
师:是啊,一个小小的逗号,让我们感受到王冕母亲内心的犹豫与痛苦,她不舍孩子离开学堂,可她又无力供养。现实真是残酷!在不得不对孩子说实情之前,她还是一番挣扎,由此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王冕母亲的无奈与伤心。这个逗号在这里很好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个逗号,有谁注意它的存在。可就是这样平常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带着学生运用增删的方法,读一读,品一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地读懂了人物,领会了文意。从这一教学课例中,我也由衷地体会到:对于文本细节的关注,在容易忽略的地方,运用增删的方法品一品,能使遥远的变得亲切,枯燥的变得生动,抽象的变得具体,进而让学生领略到了细节之美、文字之美、人性之美。这正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啊!语感就是这样在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及潜移默化中逐渐熏陶养成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中心小学)
【课例一】“两小时”是长是短?
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学生很快找到了相关语句,开始交流。
生:我从这句“两小时过去了,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中的“两小时”看出叶欣的工作强度很大,效率很高。
师:找得真准。能结合课文具体说说吗?
生:叶欣在这短短的两小时的抢救时间里,给患者吸氧,静脉注射,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这两小时里她一刻不停。时间太紧,需要做的工作又实在太多,劳动强度实在太高了。
生:虽然是短短两小时,但叶欣却把重病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这工作效率真高。
师:刚才两位同学都说到叶欣抢救危重患者的工作是在短短的两小时内完成的,由此可以看出,她的工作是高效率、高强度。但老师想问问你们,这两小时真的如两位同学所说是短短的吗?(学生疑惑并议论)
生:不,这两小时一点都不短。这两小时对于叶欣来说其实是漫长的,因为抢救患者要做那么多工作。这两小时她不停忙碌的,没有片刻休息,工作可以说是超负荷的。这两小时需要多么大的意志力啊!
师:那是什么样的意志力在支撑着她?
生:救死扶伤。
师:说得好!是啊,这两小时对于叶欣而言是多么忙碌的两小时啊!她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忙得她常常拒绝接听家人的电话。工作再累她也咬牙坚持,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此刻的她早已忘记了一切,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因为她牢记救助每一个非典患者是她的职责。
生:我觉得其实此刻的叶欣,早已忘记了时间,抢救患者是首要任务。她在忙碌中不知不觉就度过了这两小时,又怎么会觉得长呢?
师:是的,此刻的叶欣早已不知两小时是长是短,她忘记了休息,一心扑在工作上,因为现在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救助每一个患者,个人的辛苦早已抛之脑后。两小时,说它长,因为它实在是生死攸关意义重大的两小时,高强度高效率的两小时;说它短,因为对于人的一生而言,它又何其短暂。但叶欣的一生不正是由这一个个不平凡的两小时构成的吗?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紧紧扣住了看似无关轻重的三个字,深入探讨“两小时”的丰富内涵,两小时是长是短?面对学生的莫衷一是,教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针锋对峙中,挖掘两小时背后的信息,学生逐步悟出这两小时是叶欣崇高品格的体现,是救死扶伤的精神的体现,进而更立体地感知了人物形象。
二、联系法——寻常中会文意
【课例二】“亮”是什么样?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第4自然段,写到樟树长得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我从“稠密”和“绿得发亮”可以看出樟树长得茂密,生命力很旺盛。老师,我想问“发亮”的“亮”在这里什么意思?
师:你们有谁知道吗?(学生一时沉默)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中洗发水广告吧,画面中模特的头发怎么样?
生:乌黑发亮。
师:乌黑发亮说明头发怎样?
生:说明营养好,头发长得有光泽,有活力。
师:讲得好!那樟树叶子绿得发亮呢?
生:我明白了,那是说樟树的每片叶子都长得绿油油的,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富有生气。
师:一个“亮”字写出了樟树始终焕发着勃勃的生命力,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勃发着生命的张力。
一字勿丢,字字真情。一个“亮”字,普通之极,却写活了樟树,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樟树勃发着生命的伟力,拼命地生长着。有时面对文字,学生想说却表达不清楚,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去想象。在这个课例中,教师巧妙地结合洗发水广告中模特头发的乌黑发亮,启迪想象樟树叶的亮,从而让学生悟出了亮的内涵。由此可见联系生活想象是感知文字、培养语感的一种好办法。
三、增删法——忽略处显精神
【课例三】逗号多余吗?
五上《少年王冕》一课的第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一天,母亲把他叫到面前,说:“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误你。……”
师:你们有谁注意到这句话中的“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表达句式有何不同?
生:我发现这句话在“说”的前面多打了个逗号。
师:观察仔细。你们觉得这个逗号多余吗?能不能删掉?(教室一时沉寂)
师:大家别忙着回答,现在我们把逗号删掉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变化?(学生朗读)
师:读过了,有谁发现在“说”的前面加个逗号有什么用意?
生:我从这个逗号的停顿,看出了王冕母亲此时内心的煎熬,她把王冕叫来,却并没有一下子就说出来,而是思索挣扎了一番,才说出口。在说的前面加了逗号,表示她内心的痛苦。如果删掉的话,就不能表现她内心的痛苦。
生:我从下文中母亲对王冕说的话中知道,她实在供不起王冕读书,只好让王冕到隔壁人家放牛。此时她的心里很难过,但不说又不行,这个逗号,正好表现出她心里的难受。
师:是啊,一个小小的逗号,让我们感受到王冕母亲内心的犹豫与痛苦,她不舍孩子离开学堂,可她又无力供养。现实真是残酷!在不得不对孩子说实情之前,她还是一番挣扎,由此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王冕母亲的无奈与伤心。这个逗号在这里很好地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个逗号,有谁注意它的存在。可就是这样平常容易忽略的地方,教师带着学生运用增删的方法,读一读,品一品,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地读懂了人物,领会了文意。从这一教学课例中,我也由衷地体会到:对于文本细节的关注,在容易忽略的地方,运用增删的方法品一品,能使遥远的变得亲切,枯燥的变得生动,抽象的变得具体,进而让学生领略到了细节之美、文字之美、人性之美。这正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啊!语感就是这样在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及潜移默化中逐渐熏陶养成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