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文言文,高中学生就感觉头疼,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更不要提什么理解文章内容,并对试卷所设置问题进行正确作答了。但在中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今天,因为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蕴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所以学习优秀的文言作品,汲取民族文化精神,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显得尤其重要。就高考而言,文言文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较大(共23分,占90分的25%),而且对古诗的阅读也需要过硬扎实的文言文作为基础,名句名篇的默写也有大部分内容来自文言文,因此,学生要想在古诗文阅读及名句名篇默写部分(共37分)得高分就很仰赖老师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了。在此。我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摸索。
一、明确考什么,明确课内文言文的重要性
一进入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内容的教学,我就先给学生呈现高考题文言部分的试题,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文言文的试题题型,这样来明确学习的方向。同时和初中的文言考题作对比,比较初高中的最大不同:初中考课本内的文言材料,而高考则是课外的材料,但又要给学生做出明确的解读:虽是考课外材料,但其实所考内容全部和高中乃至初中课内材料息息相关,即“得法于课内”。此举的目的是要学生一定要重视对高中选入课本的文言文的学习,包括选修教材的篇目。高考一定是由课本内容迁移到课外材料,只要把教材内容学习、落实得好,读懂一篇课外文言文并正确解题就迎刃而解了。现行高考中,四川卷的考试内容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言解答题、文言断句题。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为120个;文言虚词为18个,数量较少,但每一个虚词的细致用法(词性和意义)必须弄透彻;文言翻译除了涉及文言实词和虚词,还包括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省略句、变式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以上内容都散落在高中乃至初中教材的各个篇目里。当然,由此看来,文言文的学习的确琐碎,但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平时的学习及归纳整理工作做好了并及时落实了理解、记忆,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
二、明确怎么学,明确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1)多诵读,形成强烈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考题中,有一道4分左右的文言断句题,此题和语感就有一定的关系。其实,古人写文章本就无句读,我们今人看到的古人文章,其实是今天的专家、学者根据文言的一般语法特点及对文意的理解而断好的句读,因此,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就今天而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初步感知,来有效缓解面对文言文的头疼情况和畏难情绪。
诵读的形式要多样性。短文章可先整体读,在逐段学习中,再逐段读,最后再整体读,如《烛之武退秦师》即可这样诵读。长文章则逐段读,学完一段再重读,学完两段可两段又一齐读;可让学生个别读,可分组读;可分角色读;可男生读,女生读;如《赤壁赋》是长文章即可灵活运用以上的形式;还可听录音范读,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学习文章时,可分段读,学完后,再听录音范读,再感受作者震惊悲痛、难以置信、如泣如诉的情怀,体味作者与十二郎的深情,最后可再请学生示范朗读,由读到悟,领会越来越深刻。另外,诵读后,应对学生的诵读情况给予及时的肯定、指导、纠正,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里,理解和感悟提升了,兴趣也更浓厚了。因此,在课堂中应该使诵读成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步骤。
(2)注重对古文字的趣味解读,提高学习兴趣。中国的文字构造主要有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由这四种形式构造的中国文字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老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对古文字的趣味解读,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经久不忘。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对文中的“既”的理解即可结合其造字形状(一个人背对着一个已经吃完饭的碗,说明饭已经吃完了,由此推出“既”的意思是“已经”。)我教学以来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均未能对“既”“即”作有效区分,“既然”写成“即然”,“即使”写成“既使”,这两个词本不存在,而“既”“即”这两个字读音本不相同,本可以区分,但在方言中似乎读音的不同并不明显,所以书写上错误百出,更不要谈正确理解了。而“既”字在文言翻译中出现频率很高,就更应该把二者区分清楚了(“即”字可根据造字形状理解到时一个人正对着一碗饭将要吃,由此推出“即”的意思是“将要”)。再如“及”字意义中有“赶得上、比得上”的意思,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及”字的理解也可以结合其造字形状理解:一只手从后面要抓住前面的人,由此推出“赶得上、比得上”的意思。还有如“戍”“莫”“旦”字等,不再一一解释。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一定大增,学习效果好。
(3)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学生一进入高中,遇到的文言文的篇幅都较长,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陡增。此时老师应向学生明确教学的方法: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如学到《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句中“以”的意义,因为叙述的是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所以“以”应翻译为“因为”,而初中所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以”正是“因为”的意思,这样“以旧带新”,学生自然就明了“以”作“因为”的意义,而且记得很牢固。再如文言句式,在《燭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涉及的是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初中《陋室铭》中正好有特别相似的这样一句:“何陋之有”,也就一字之差。完全可以套用过来,并顺便就可以把宾语前置的两种基本形式加以总结和归纳了,因为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前置在《隆中对》有“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的典型例句,学生因为是学过的内容,把握起来也相当容易,疑问句中介词作宾语前置可用《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为例,这样,宾语前置类型即通过初高中结合就总结全了,以后遇到此类型的句子就好理解并翻译了。另外,在处理课外文言文时,必须回归教材,让学生意识到课外和课内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学习课内文言文自然就有热情,有兴趣了。
(4)注重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对学习文言文这一板块必不可少。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把厚书读薄,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完善的体系,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工,因为这是对知识经过自己思考后的再加工。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应放在对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上,即对每一篇文章涉及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固定结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都分板块归纳总结。当然,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透彻把握,教给学生的是切实有效的归纳总结内容,如对于文言实词的几个方面,可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推断方法(附: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如归纳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基本类型等,常见文言虚词的常见、重要用法等(可结合工具书完成)。
三、明确为什么学,明确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
柳宗元说:“文以载道”。文言文中的精神文化是经久不衰的,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把文言文中的人物事迹可作为作文的有价值的论据。当然,文言教学更“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形成学生的终生文化品格。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载体,可以说博大精深,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等。如从烛之武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永赴国难、顾全大局、深明大义、机智善辩等优秀品质,从苏武身上可以学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等。
总之,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文言文的教法和学法,让学生能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一、明确考什么,明确课内文言文的重要性
一进入高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内容的教学,我就先给学生呈现高考题文言部分的试题,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文言文的试题题型,这样来明确学习的方向。同时和初中的文言考题作对比,比较初高中的最大不同:初中考课本内的文言材料,而高考则是课外的材料,但又要给学生做出明确的解读:虽是考课外材料,但其实所考内容全部和高中乃至初中课内材料息息相关,即“得法于课内”。此举的目的是要学生一定要重视对高中选入课本的文言文的学习,包括选修教材的篇目。高考一定是由课本内容迁移到课外材料,只要把教材内容学习、落实得好,读懂一篇课外文言文并正确解题就迎刃而解了。现行高考中,四川卷的考试内容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言解答题、文言断句题。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实词为120个;文言虚词为18个,数量较少,但每一个虚词的细致用法(词性和意义)必须弄透彻;文言翻译除了涉及文言实词和虚词,还包括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省略句、变式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以上内容都散落在高中乃至初中教材的各个篇目里。当然,由此看来,文言文的学习的确琐碎,但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平时的学习及归纳整理工作做好了并及时落实了理解、记忆,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
二、明确怎么学,明确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1)多诵读,形成强烈的语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考题中,有一道4分左右的文言断句题,此题和语感就有一定的关系。其实,古人写文章本就无句读,我们今人看到的古人文章,其实是今天的专家、学者根据文言的一般语法特点及对文意的理解而断好的句读,因此,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就今天而言,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意的初步感知,来有效缓解面对文言文的头疼情况和畏难情绪。
诵读的形式要多样性。短文章可先整体读,在逐段学习中,再逐段读,最后再整体读,如《烛之武退秦师》即可这样诵读。长文章则逐段读,学完一段再重读,学完两段可两段又一齐读;可让学生个别读,可分组读;可分角色读;可男生读,女生读;如《赤壁赋》是长文章即可灵活运用以上的形式;还可听录音范读,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学习文章时,可分段读,学完后,再听录音范读,再感受作者震惊悲痛、难以置信、如泣如诉的情怀,体味作者与十二郎的深情,最后可再请学生示范朗读,由读到悟,领会越来越深刻。另外,诵读后,应对学生的诵读情况给予及时的肯定、指导、纠正,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里,理解和感悟提升了,兴趣也更浓厚了。因此,在课堂中应该使诵读成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步骤。
(2)注重对古文字的趣味解读,提高学习兴趣。中国的文字构造主要有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由这四种形式构造的中国文字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老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对古文字的趣味解读,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文字的印象,经久不忘。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对文中的“既”的理解即可结合其造字形状(一个人背对着一个已经吃完饭的碗,说明饭已经吃完了,由此推出“既”的意思是“已经”。)我教学以来发现,很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均未能对“既”“即”作有效区分,“既然”写成“即然”,“即使”写成“既使”,这两个词本不存在,而“既”“即”这两个字读音本不相同,本可以区分,但在方言中似乎读音的不同并不明显,所以书写上错误百出,更不要谈正确理解了。而“既”字在文言翻译中出现频率很高,就更应该把二者区分清楚了(“即”字可根据造字形状理解到时一个人正对着一碗饭将要吃,由此推出“即”的意思是“将要”)。再如“及”字意义中有“赶得上、比得上”的意思,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及”字的理解也可以结合其造字形状理解:一只手从后面要抓住前面的人,由此推出“赶得上、比得上”的意思。还有如“戍”“莫”“旦”字等,不再一一解释。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一定大增,学习效果好。
(3)注重教学的循序渐进性及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提升。学生一进入高中,遇到的文言文的篇幅都较长,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陡增。此时老师应向学生明确教学的方法: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如学到《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句中“以”的意义,因为叙述的是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所以“以”应翻译为“因为”,而初中所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以”正是“因为”的意思,这样“以旧带新”,学生自然就明了“以”作“因为”的意义,而且记得很牢固。再如文言句式,在《燭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涉及的是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初中《陋室铭》中正好有特别相似的这样一句:“何陋之有”,也就一字之差。完全可以套用过来,并顺便就可以把宾语前置的两种基本形式加以总结和归纳了,因为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前置在《隆中对》有“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的典型例句,学生因为是学过的内容,把握起来也相当容易,疑问句中介词作宾语前置可用《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为例,这样,宾语前置类型即通过初高中结合就总结全了,以后遇到此类型的句子就好理解并翻译了。另外,在处理课外文言文时,必须回归教材,让学生意识到课外和课内的紧密联系,这样,学生学习课内文言文自然就有热情,有兴趣了。
(4)注重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归纳总结对学习文言文这一板块必不可少。归纳总结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把厚书读薄,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形成完善的体系,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工,因为这是对知识经过自己思考后的再加工。文言文的知识点归纳应放在对每一篇文章的学习上,即对每一篇文章涉及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固定结构、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都分板块归纳总结。当然,老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对每一个知识点透彻把握,教给学生的是切实有效的归纳总结内容,如对于文言实词的几个方面,可让学生掌握有效的推断方法(附: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如归纳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基本类型等,常见文言虚词的常见、重要用法等(可结合工具书完成)。
三、明确为什么学,明确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
柳宗元说:“文以载道”。文言文中的精神文化是经久不衰的,要引导学生古为今用,把文言文中的人物事迹可作为作文的有价值的论据。当然,文言教学更“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形成学生的终生文化品格。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载体,可以说博大精深,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等。如从烛之武身上我们可以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永赴国难、顾全大局、深明大义、机智善辩等优秀品质,从苏武身上可以学习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与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等。
总之,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应积极探索文言文的教法和学法,让学生能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