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下的“大”世界

来源 :七彩语文·中高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1393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你们在米粒大小的石头上见过“猛虎下山”和“熊猫吃竹”吗?什么?不可能!那就请你们瞪大眼睛,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在南京夫子庙民间工艺大观园里,有一间微雕工作室,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在米粒大小的石头上雕刻猛虎和熊猫的微雕艺术家罗克。
  他从事微雕工艺近20年,擅长在珍珠、玉石等材料上雕刻人物、山水风景等。他的一些作品,曾获多个奖项,被众多收藏家喜爱和收藏。
  什么是微雕呢?怎样才能呈现如此“小巧”的猛虎和熊猫呢?别急,我们一起去请教罗老师吧。
  “米”上展绝技
  原来,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中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技法,且雕刻的画面富有立体感。它不仅可以在米粒大小的玉石上进行雕刻,在小巧的珍珠甚至头发丝上也可以进行雕刻。不过,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才能看清画面,堪称“绝技”。
  米粒大小的玉石、小巧的珍珠等,经过整形、打磨和抛光,再经过绝妙雕刻,就变成了精致的艺术品,彻底“蜕变”了。
  罗老师提醒我们:微雕看似简单,但是如果艺人没有相当高的微观雕刻技艺和绘画、书法以及设计能力,是难以完成的。
  刀下显真功
  如果说,画家是用笔来画,那微雕艺人则是用刀来刻。但微雕不同于纸上画画,艺人必须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刻作一旦出现失误,必须将整块材料重新打磨、抛光,再雕刻。
  罗老师特别提到了微雕刀。它比针还细,却带有棱角,也许,是艺人为了雕刻出立体的画面而特意打磨的。
  雕刻讲究刀法、角度、深浅等。一般在玉石或牛骨上雕刻一首诗至少得一个小时。由于放大镜倍数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刻作,所以有时艺人是凭感觉去雕刻,即“三分在眼力,七分在手上”。最后给作品上色,画面就呈现出来了。
  微雕虽小,但它却包罗万象。活灵活现的人物、气势磅礴的建筑等都可以透过放大镜去欣赏。看——
  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被完整雕刻在一块长12厘米,宽不足1厘米的材料上。
  瞧瞧,那么大的布达拉宫被“搬”到了珍珠般大小的石头上。
  看看,十八罗汉在“米粒”上各显“神通”呢。
其他文献
“从前,有位国王老了,要把王位让给自己的儿子。可是这王子很愚笨,人民都反对他继承王位。他们向老国王提出,举行一次国王候选人的竞选演说,如果王子不能证明他比别人更有智慧,人民将把国王全家赶出王宫。”  这个故事只讲了个开头,它的名字叫《竞选国王》。这位愚笨的王子结局如何呢?这不是我要讲的重点,当然,如果你认认真真读完这篇文章的话,我可能会告诉你。  竞选国王,要想办法证明自己是聪明人,怎么证明?——
期刊
爸爸们有很多种身份,有的爸爸是农民,有的爸爸是工人,有的爸爸是教师,有的爸爸是老板,这些都不奇怪,让人惊讶的是,有个小朋友,他的爸爸居然是蜘蛛侠,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回班级时,陈默跟在萝卜、大力士、猴子的后面,还把头低着。  大概忙着准备上课,还没有人在意陈默的一只胳膊裸露着,在这个仲秋季节裸露着胳膊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曾老师比同学细心多了,她一上课就发现了陈默的异样,以为陈默是调
期刊
嘘——别说话!(打一中国知名作家)  答案是——莫言。你猜对了吗?  提起莫言,很多同学都知道,他是中国文坛出现的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我们先来看看他的小档案。  作家档案  姓名:管谟业  籍贯:山东省高密市  出生年月:1955年2月17日  主要成就: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代表作品:《红高粱》《生死疲劳》《蛙》  可能有同学会感到惊讶——原来莫言不姓莫!是的,莫言
期刊
当你上网的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网址的开头总有三个字母“www”。这三个“w”,即“World Wide Web”的英文缩写,中文意思是万维网。万维网的发明者叫蒂姆·伯纳斯·李,他曾获得首届“千禧年技术奖”。  千禧年技术奖:2002年创立,自2004年起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目的是奖励在科学技术领域和IT界中有重大贡献的人物,被誉为“工程界的诺贝尔奖”。  虽然伦敦奥运会已经结束,但那充满英国元素的奥
期刊
上一期故事里,胡爸爸想到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极其大胆,简直称得上疯狂,连开朗乐观的胡妈妈都因此顾虑重重——  妈妈说:“只怕什么?”  爸爸说:“只怕你们娘儿俩受罪。”  妈妈说:“罪哪天没受过啊?出门在外不就是找罪受的嘛……”  爸爸说:“食堂不是有辆三轮车吗?”  食堂是有一辆三轮车,摩托三轮车,而且还是爸爸专用的。人都戏称它是爸爸的“专车”呢。  说到这辆“专车”,我还得啰唆几句:我的爸爸妈
期刊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人们心目中,张志和的形象就是那一蓑烟雨中的渔父形象。细读《渔歌子》,我们不禁为眼前的美丽春光而陶醉。短短的27字,勾勒出了一幅桃花流水的江南垂钓图。多么绚丽的色彩啊,白、红、青、绿;多么淳朴优美的意境啊,飞翔的白鹭,潺潺的流水,飘落的花瓣,欢蹦乱跳的鱼儿,乐而忘归的渔翁。  其实最初,张志和的志向不在于做一名“烟波钓徒”。他原名
期刊
“尽情享受生活吧,明天是捉摸不定的。”庞贝古城出土的一只银制饮杯上刻着这样的话,相信刻出这句话的庞贝人并不知道死亡在即。透过这句话,我们似乎能感受到古城庞贝人的奢华生活。  那是一座怎样的繁华城市呢?  几十家面包烘房,上百家酒吧,公共浴场,用于交易的步行街,可容纳几千人的剧院,雄伟的庙宇,宽大的体育场……在街道边的小酒馆里,墙上画的酒神浑身挂满葡萄,每一颗果实都饱满得仿佛就要胀破。羊毛作坊、商店
期刊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美有十分之一是父母给予的天生丽质,而另外的十分之九则是来自自身的心灵美。  星期天早晨,阳光普照着大地,我兴高采烈地拉着妈妈去逛街。  我和妈妈正慢悠悠地走着,突然,迎面来了一个人,他低垂着头,蜡黄的脸,破旧的布鞋,蓬乱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唉,真可怜!我向他投去怜悯的目光。当他从我们身边经过时,妈妈迅速地把我拉到一边,好像怕感染什么病毒似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
期刊
当有趣的成语遇见了严谨的科学,你能想象到,它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吗?是让你恍然大悟,还是哑然失笑?  请坐下来,听我好好和你聊一聊。  以毒攻毒  本是医学用语,指用毒性药物攻治毒疮等疾病。比喻针锋相对,以比对方更厉害的手段制服对方。  在武侠故事里,常常有某位大侠中毒之后,又误打误撞服用了另一种毒,结果因祸得福,这就是所谓的“以毒攻毒”。当然了,这种说法大多只在故事里有效,要是照搬到真实生活里
期刊
“驼背公公,力大无穷。爱驮什么?车水马龙。”同学们,猜出这个谜语的谜底了吗?  这个谜语一定难不倒你们。对啦!谜底就是桥。  世界上第一座桥建于何时?又是何人所建?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了。也许是在一场狂风暴雨后,倒下的大树恰巧架在河流上,逃窜的小动物们从树身上跑过,给了路过的人类启示,从此以后,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桥。  而今,桥梁不只架设在水上,更有跨越山峦、峡谷的鬼斧神工之作。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