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崇德教授曾经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不科学不严肃的态度,觉得学校之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许多学生心理不健康,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最大误区。我们认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是问题。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困扰他们的多是成长性的问题,如环境适应、情绪管理、学习压力、青春期烦恼、人际交往、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每年开学季,在校门口经常有这样的画面:孩子泪眼婆娑,低头不语,但就是不肯迈进校门;家长愁容满面,或苦苦劝说,或暴躁指责,双方僵持不下……教室里常会有这样的反映:“老师,小怡说她想家,又哭了……”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及小学阶段的教育環境与城里的孩子相比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离家住校,会产生一些分离焦虑,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帮助学生生活自理和心理断乳在初一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针对学生想家的问题,心理老师设计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如以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先静心沉思,回顾自己这些天的感受,然后通过沙盘或者绘画的形式具象它,与小组的同伴们交流分享,在倾诉烦恼与倾听别人的故事中发现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从团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受到一些启发,以便更好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用特定的仪式与小学告别,与过去挥手,拥抱已经到来的初中生活。
想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仅仅依靠一两节心理课很难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多角度入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一份“综合性套餐”,帮助学生实现过渡。
借鉴心理学理念,进行适当引导。例如班主任贾秀丽老师经常在早饭后讲述班里的暖心事件,通过正面导向,放大亮点,增加班级的“温暖指数”;张文杰老师则会跟学生分享自己求学时的经历,以过来人的经验指导学生面对困难,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共情;冷芳老师会在鼓励大家抱团努力的时候用到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和木桶效应。
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找到存在感。集体活动能快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让大家产生合作意识,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比如宿舍之间的卫生评比、量化积分等制度性措施,一些趣味性的户外拓展活动,如八人九脚、同舟共济等。为此,学校有计划地举办大型活动,每年九月上旬“我的青春我的歌”大型歌会,“十一”前后的秋季运动会,对初一的同学来说既是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认识学校的绝佳机会,看到那么多朝气蓬勃、多才多艺的同学和师哥师姐的精彩才艺展示,一种实验初中“藏龙卧虎”的感觉既让人与有荣焉,又让人心向往之,“在这里,我也会成为其中一分子”的信念开始在小小的心里扎根。活动之后,老师们适时引导,大家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上来。
家校配合,推动学生成长。学生对家庭的过分依恋与父母的态度息息相关,有时候不是孩子想父母,而是父母的过分惦念阻碍了孩子走向独立的脚步。所以我们对家长展开工作,对他们讲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获得他们的有效支持。
心理断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解决初一学生想家问题仅仅是第一步。在整个青春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和努力的方向,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问题,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一个值班日,当韩翠老师打开“心语信箱”时,一封求助信掉了出来。来信男孩小航言辞闪烁,欲言又止,其实这样的“烦恼信”韩老师经常收到。比如对同学产生了朦胧的好感,对自己身高、体重、长相感到“自惭形秽”,同学关系紧张,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小癖好等,刚刚跨进青春期的中学生迫切需要得到这方面的引导。
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在解决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父母的期待和同伴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原先建立的价值体系可能会被颠覆,他们会模仿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观、规范和外在表现,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身份认同找到了,就形成了凝固的、稳定的、有持续性的自我,然后顺利过渡到成人期。面对小航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的处理方式为:
调查配合学科心育。学校每学期组织问卷调查,针对发现的学生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然后要求各科老师立足课堂,依托学科特点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青春期的变化,消除神秘感和不正确的理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军队的发展史时,会提到第一代飞行军官们怎样在大好青春年华时做出“向死”的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化学老师在讲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会启示学生:正如钠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氯化钠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互相交流借鉴,对各自都是一种提高。
主题班会“星星知我心”。班主任是学校里陪伴学生成长的第一人,朝夕相处,更能觉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当班上有那么几朵青春的小浪花开始翻腾时,班主任会适时调动相关资源与学生沟通,肯定同学们的成长,认可扩大交友有助于豁达开朗性格的形成,同时告诫学生要掌握交往中的“六不原则”: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不过分冷淡、不过分亲昵、不过分卖弄、不违反习俗。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像贾莲香老师针对八年级学生做了多次青春期男女生身心调适班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螺旋式课程助力成长。基于青春期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和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前提,我们把学生此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原有课题进行了重组,设置单元课程,每个单元完成一个小主题,设计多个活动来完成这个小主题,由浅入深,直达学生内心,使学生某一方面发生持续性变化,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如人际关系单元,学校开发了“如何倾听、学会赞美、沟通的四种模式”三课,做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采用活动、体验、讨论、拓展等方式,促进学生成长。
阳光社团答疑解惑。2014年成立的阳光心灵社团,是这几年的热门社团。学期初学生自由报名,遇有心理困惑时就在社团中提出,老师及时跟进团体辅导,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和与人沟通的方法。由于社团每周只有两节课,老师在既定的课程安排之外还及时融入一些新的心理疗法。很多心理社团的学生上完课后手头上“干货满满”,经常在班里转达学习内容,无形中充当了心理委员的角色,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又帮助了身边的同学,助人自助两不误。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花,只是他们的种类不同,花期不同。作为园丁的老师要知悉每株花每段生长期的特性,科学培育,静待花开。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是一朵含苞的蓓蕾,更需要老师以一颗包容、理解之心精心呵护,引导其健康成长。
二孩时代,想说爱你不容易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二孩越来越多。住校的老大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各种苦恼,原本就很需要父母的帮助,而此时的父母人到中年,除了原本要忙的工作,还有日渐老去的父辈需要照顾,二孩的到来更是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很多家长也存在着“你都这么大了,应该……”的想法,不知不觉对老大提出了超出他能力的高要求,有些孩子适应不了,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小笛聪明伶俐,成绩优良。但到了初二却180度大转弯,上课不听讲,还总是打断老师讲课,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老师找他谈话,表面上是听进去了,过后还是我行我素;舍友说他在宿舍里只是一味地说烦,不想学习。跟家长沟通,家长说,小笛上了初二后像变了个人,回家从不跟父母沟通,总是把自己关房间里,谁都不搭理,好像家人都欠他的,特别是妈妈生了二胎后,更是变本加厉。班主任王桂香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二胎”这一信息,有了大致的判断:小笛此前独享的关爱受到了来自妹妹的威胁,自然会有一些反应。接下来王老师一面将小笛推荐到心理教师韩老师那里,一面做起家长的工作,学校的学生发展管理中心也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工作。
个案咨询去心结。韩老师耐心倾听了小笛的心声,让他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然后运用空椅子技术让小笛和父母进行了一番对话,明确了自己对父母的期待,也从父母的角度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希望。打开心结后,韩老师又采用焦点解决的原理,和小笛开始寻找新的起点,给自己定好了前进的小目标,调整了整个咨询的方向,将小笛的注意力从反抗、压抑集中到了正向的改变上。
家访支招促改变。打开孩子的心结后,王老师将学习到的萨提亚沟通方式带给家长,让家长看到亲子沟通中的失误,并承諾以后周末孩子回家后注意家庭序位,多关注爱护他,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
家长培训巧家教。像小笛这样的二孩家庭,学校里还有很多。有了第二个孩子后,父母精力有限,不自觉地忽略了第一个孩子,于是,有些孩子就出现了一些行为偏差。针对这一新现象,学校请家庭教育专家对三个年级部分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转变家长观念,学会与孩子沟通;各班为了形成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也邀请育儿心得比较多的家长进课堂,以同伴互助的形式带动其他家庭的改变。几周后,王老师发现小笛有了明显的改善,上课能专心听讲,不故意起哄了,回答问题也多了。
现在,步入二孩时代的家庭不在少数,针对长子女容易出现的焦虑、嫉妒、自卑、逆反等心理问题,我们积极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提出了对长子女“淡然面对争吵,公平处理问题;赋予相应的权利与责任;设立独处的空间;建立安全感,共助成长”等应对策略,以期帮助“大哥哥”“大姐姐”们愉快地适应长姐长兄的生活。
心会跟爱一起走
星期三下午第三节,周龙秀老师等一群老师又满心期待地来到了我们的“沙世界”沙盘室,前几次轮训他们接触了曼陀罗绘画疗法、团体户外拓展、危机干预等心理技术,大家觉得这些技术不仅对自己管理班级,解决学生问题很有帮助,也在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自我调节和宣泄,还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今天他们要做的是团体沙盘,大家已经在之前的读书活动中有了初步了解,现在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而这只是我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镜头。为了打造一支非专业出身的专业队伍,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针对学科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薄弱的现状,引进多位专家对老师进行培训,开阔视野;分批次派出老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和专业培训;阅读心理书籍、进行心理教研、举办教师沙龙等活动更是常态。
如今,学校心育的氛围浓厚,同学和老师们有问题愿意求助,会想方设法去寻求解决之道,打败问题,而不是抱怨指责,这不,韩老师下午的咨询已经排好,心语信箱里又飞来了几封求助信……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每年开学季,在校门口经常有这样的画面:孩子泪眼婆娑,低头不语,但就是不肯迈进校门;家长愁容满面,或苦苦劝说,或暴躁指责,双方僵持不下……教室里常会有这样的反映:“老师,小怡说她想家,又哭了……”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长受教育的程度及小学阶段的教育環境与城里的孩子相比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离家住校,会产生一些分离焦虑,一时难以适应。所以帮助学生生活自理和心理断乳在初一显得尤为重要。
于是,针对学生想家的问题,心理老师设计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式。如以小组的形式让同学们先静心沉思,回顾自己这些天的感受,然后通过沙盘或者绘画的形式具象它,与小组的同伴们交流分享,在倾诉烦恼与倾听别人的故事中发现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从团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受到一些启发,以便更好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用特定的仪式与小学告别,与过去挥手,拥抱已经到来的初中生活。
想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仅仅依靠一两节心理课很难真正解决问题,需要多角度入手,联合多方面力量制定一份“综合性套餐”,帮助学生实现过渡。
借鉴心理学理念,进行适当引导。例如班主任贾秀丽老师经常在早饭后讲述班里的暖心事件,通过正面导向,放大亮点,增加班级的“温暖指数”;张文杰老师则会跟学生分享自己求学时的经历,以过来人的经验指导学生面对困难,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共情;冷芳老师会在鼓励大家抱团努力的时候用到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和木桶效应。
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找到存在感。集体活动能快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让大家产生合作意识,拉近同学之间的距离。比如宿舍之间的卫生评比、量化积分等制度性措施,一些趣味性的户外拓展活动,如八人九脚、同舟共济等。为此,学校有计划地举办大型活动,每年九月上旬“我的青春我的歌”大型歌会,“十一”前后的秋季运动会,对初一的同学来说既是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认识学校的绝佳机会,看到那么多朝气蓬勃、多才多艺的同学和师哥师姐的精彩才艺展示,一种实验初中“藏龙卧虎”的感觉既让人与有荣焉,又让人心向往之,“在这里,我也会成为其中一分子”的信念开始在小小的心里扎根。活动之后,老师们适时引导,大家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注意力转移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上来。
家校配合,推动学生成长。学生对家庭的过分依恋与父母的态度息息相关,有时候不是孩子想父母,而是父母的过分惦念阻碍了孩子走向独立的脚步。所以我们对家长展开工作,对他们讲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获得他们的有效支持。
心理断乳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解决初一学生想家问题仅仅是第一步。在整个青春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和努力的方向,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能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问题,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被青春撞了一下腰
一个值班日,当韩翠老师打开“心语信箱”时,一封求助信掉了出来。来信男孩小航言辞闪烁,欲言又止,其实这样的“烦恼信”韩老师经常收到。比如对同学产生了朦胧的好感,对自己身高、体重、长相感到“自惭形秽”,同学关系紧张,一些不能宣之于口的小癖好等,刚刚跨进青春期的中学生迫切需要得到这方面的引导。
埃里克森认为青春期在解决自我认同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于是父母的期待和同伴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原先建立的价值体系可能会被颠覆,他们会模仿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观、规范和外在表现,并内化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身份认同找到了,就形成了凝固的、稳定的、有持续性的自我,然后顺利过渡到成人期。面对小航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通常的处理方式为:
调查配合学科心育。学校每学期组织问卷调查,针对发现的学生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然后要求各科老师立足课堂,依托学科特点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青春期的变化,消除神秘感和不正确的理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军队的发展史时,会提到第一代飞行军官们怎样在大好青春年华时做出“向死”的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化学老师在讲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会启示学生:正如钠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氯化钠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互相交流借鉴,对各自都是一种提高。
主题班会“星星知我心”。班主任是学校里陪伴学生成长的第一人,朝夕相处,更能觉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当班上有那么几朵青春的小浪花开始翻腾时,班主任会适时调动相关资源与学生沟通,肯定同学们的成长,认可扩大交友有助于豁达开朗性格的形成,同时告诫学生要掌握交往中的“六不原则”:不过分拘谨、不过分随便、不过分冷淡、不过分亲昵、不过分卖弄、不违反习俗。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像贾莲香老师针对八年级学生做了多次青春期男女生身心调适班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螺旋式课程助力成长。基于青春期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和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前提,我们把学生此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原有课题进行了重组,设置单元课程,每个单元完成一个小主题,设计多个活动来完成这个小主题,由浅入深,直达学生内心,使学生某一方面发生持续性变化,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进步。如人际关系单元,学校开发了“如何倾听、学会赞美、沟通的四种模式”三课,做到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采用活动、体验、讨论、拓展等方式,促进学生成长。
阳光社团答疑解惑。2014年成立的阳光心灵社团,是这几年的热门社团。学期初学生自由报名,遇有心理困惑时就在社团中提出,老师及时跟进团体辅导,使学生掌握自我调节和与人沟通的方法。由于社团每周只有两节课,老师在既定的课程安排之外还及时融入一些新的心理疗法。很多心理社团的学生上完课后手头上“干货满满”,经常在班里转达学习内容,无形中充当了心理委员的角色,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又帮助了身边的同学,助人自助两不误。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株花,只是他们的种类不同,花期不同。作为园丁的老师要知悉每株花每段生长期的特性,科学培育,静待花开。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是一朵含苞的蓓蕾,更需要老师以一颗包容、理解之心精心呵护,引导其健康成长。
二孩时代,想说爱你不容易
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二孩越来越多。住校的老大正在经历青春期的各种苦恼,原本就很需要父母的帮助,而此时的父母人到中年,除了原本要忙的工作,还有日渐老去的父辈需要照顾,二孩的到来更是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很多家长也存在着“你都这么大了,应该……”的想法,不知不觉对老大提出了超出他能力的高要求,有些孩子适应不了,亲子关系变得紧张。
小笛聪明伶俐,成绩优良。但到了初二却180度大转弯,上课不听讲,还总是打断老师讲课,引得学生哄堂大笑,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老师找他谈话,表面上是听进去了,过后还是我行我素;舍友说他在宿舍里只是一味地说烦,不想学习。跟家长沟通,家长说,小笛上了初二后像变了个人,回家从不跟父母沟通,总是把自己关房间里,谁都不搭理,好像家人都欠他的,特别是妈妈生了二胎后,更是变本加厉。班主任王桂香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二胎”这一信息,有了大致的判断:小笛此前独享的关爱受到了来自妹妹的威胁,自然会有一些反应。接下来王老师一面将小笛推荐到心理教师韩老师那里,一面做起家长的工作,学校的学生发展管理中心也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工作。
个案咨询去心结。韩老师耐心倾听了小笛的心声,让他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然后运用空椅子技术让小笛和父母进行了一番对话,明确了自己对父母的期待,也从父母的角度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希望。打开心结后,韩老师又采用焦点解决的原理,和小笛开始寻找新的起点,给自己定好了前进的小目标,调整了整个咨询的方向,将小笛的注意力从反抗、压抑集中到了正向的改变上。
家访支招促改变。打开孩子的心结后,王老师将学习到的萨提亚沟通方式带给家长,让家长看到亲子沟通中的失误,并承諾以后周末孩子回家后注意家庭序位,多关注爱护他,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
家长培训巧家教。像小笛这样的二孩家庭,学校里还有很多。有了第二个孩子后,父母精力有限,不自觉地忽略了第一个孩子,于是,有些孩子就出现了一些行为偏差。针对这一新现象,学校请家庭教育专家对三个年级部分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转变家长观念,学会与孩子沟通;各班为了形成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也邀请育儿心得比较多的家长进课堂,以同伴互助的形式带动其他家庭的改变。几周后,王老师发现小笛有了明显的改善,上课能专心听讲,不故意起哄了,回答问题也多了。
现在,步入二孩时代的家庭不在少数,针对长子女容易出现的焦虑、嫉妒、自卑、逆反等心理问题,我们积极采取家校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提出了对长子女“淡然面对争吵,公平处理问题;赋予相应的权利与责任;设立独处的空间;建立安全感,共助成长”等应对策略,以期帮助“大哥哥”“大姐姐”们愉快地适应长姐长兄的生活。
心会跟爱一起走
星期三下午第三节,周龙秀老师等一群老师又满心期待地来到了我们的“沙世界”沙盘室,前几次轮训他们接触了曼陀罗绘画疗法、团体户外拓展、危机干预等心理技术,大家觉得这些技术不仅对自己管理班级,解决学生问题很有帮助,也在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自我调节和宣泄,还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今天他们要做的是团体沙盘,大家已经在之前的读书活动中有了初步了解,现在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而这只是我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镜头。为了打造一支非专业出身的专业队伍,我们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针对学科老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薄弱的现状,引进多位专家对老师进行培训,开阔视野;分批次派出老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和专业培训;阅读心理书籍、进行心理教研、举办教师沙龙等活动更是常态。
如今,学校心育的氛围浓厚,同学和老师们有问题愿意求助,会想方设法去寻求解决之道,打败问题,而不是抱怨指责,这不,韩老师下午的咨询已经排好,心语信箱里又飞来了几封求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