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幸福不归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小说《药》里有一条“灰白的路”,它“愈走愈分明”,是“一条大道”,“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庾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这一条路,对小说里的华老栓和革命者夏瑜来说,是一条幸福的但又是一条没有归宿的路。
  【关键词】药 幸福 革命者 人民群众
  
  小说关于“路”的第一次描写,是在华老栓准备去买药的时候。小说写“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由于是在晚上,路的颜色“只有”“灰白”一种颜色,显得单调,加上“阴沉沉的”“一无所有”,这就渲染了一种孤寂、阴森的氛围。而一般来说,一有动静,狗就会叫,而这时革命者夏瑜将要被杀,应说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是很轰动的事,可那“几只狗”竟“一只也没有叫”,“街上(路)”也是“黑沉沉的一无所有”,连狗都不叫了,何况于人。可见,当时杀人(对革命者的镇压)是何等平常的事,平常到连狗都习以为常了。人们对革命者的被杀没有任何的反应,暗示出当时人对革命者的被杀是冷漠的,对革命是不了解的;同时又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革命者的死对人(狗)没有引起任何的反响,是无谓的死,是无谓的牺牲。华老栓希望能用蘸有革命者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治病,在他脚下的“路(街上)”是“一无所有”,暗示了他想用人血馒头治好他儿子的病的希望(靠走这条路)必然破灭。可华老栓却“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跨步格外高远”“路”在他脚下“也愈走愈分明”,他明明知道馒头上蘸的是夏瑜(革命者)的鲜血,但他却深信这样的“药”(这条路)能治好他儿子的病,为能得到这种神奇的“药”而深感“爽快”,却不管杀的是谁(革命者),可见他的愚昧和落后。
  “路”的第二次描写是在华老栓买了“药”之后。“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这是一条什么样的“大道”(路)呢?“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获许多幸福。”显然,华老栓对这“药”很重视,得到后很高兴,极其兴奋、自信,充满幸福感。他从“药”上看到了希望,这对他及他全家来说,是一条能治好病的幸福之道。有意思的是,小说是把这条“大道(路)”与后面的“古口亭口”对照着写的。这“古口亭口”可念作“古某亭口”。“口”,是文章里表示缺文的记号,作者是有意这样写的。浙江绍兴城内的古轩亭口有一牌楼,匾上题有“古轩亭口”四个字,清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于1907年在这里就义。《药》里夏瑜这个人物,一般认为是作者以秋瑾和其他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经历为素材而创造出来的。革命者被杀的地方,在华老栓来说,却是一条通往他家中的幸福“大道”。很显然,这里一边描写着愚昧群众的“幸福”,一边暗示着革命者的悲哀;一边描写着革命者的被杀,一边暗示着革命脱离群众。
  第三次关于“路”的描写是在后来华大妈上坟之时,“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庾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很显然,这路自然成了两边的分界线。左边埋的是死刑的人,夏瑜则是被当局判了死刑的人,當然也是埋在左边的人了。更重要的,这“路”也是革命者与群众之间的分界线。夏瑜生前所从事的革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拥护,即使死后,也不能与一般的群众归为一类,即革命者与群众之间有一条鸿沟,这鸿沟就是群众对革命的不理解,以致于革命者死后都不能被自己解救的对象所理解、所容纳。确实,直至后来无论是华大妈还是夏奶奶,都没有理解夏瑜。因此,对夏瑜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来说,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所走的“路”,从以解救民众,结束黑暗社会为目的的角度讲,他们为这个奋斗牺牲,是幸福的,是“幸福者”(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但他们所采用的方法注定是不能取得胜利的,他们所走的这样一条“路”是不通的,是一条没有归宿的“路”,因此,他们又是“哀痛者”(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小说里的这条“路”,一边是愚昧落后,一边是单枪匹马的奋斗。“路”的两边,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两种不同的人。这两种方向、两种不同的人,是平行地前进着的。要想融合交叉,革命就必须发动群众,“疗救”“愚弱的国民”(鲁迅《〈呐喊〉自序》,彻底进行新的革命,也是真正革命的必走之路,这就是小说《药》的深刻含义。
  这条“路”,对华老栓和夏瑜来说,都是一条幸福的不归路,乃至于对所有如华老栓一样的愚昧落后的人与整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来说,都是一条“幸福”的不归“路”。“路”在小说里的描写,看是闲笔,实是不闲。它体现人物性格,蕴含主题。
  ★作者简介:卢文锋,广西贺州昭平中学教师;朱秋清,广西贺州昭平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现行高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小品文,这些文章多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的丰富内涵,因而小品文教学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特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诵读、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文史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小品文;教学;诵读;积累;感悟;熏陶    现行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
【摘要】近年来的高考中,一些考生在作文构思中采用双关立意,合用由此及彼、虚实相生、表里合一的写作手法,不但增添了文章的厚度和拓展了表现的空间,而且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且容易获得高分。  【关键词】双关立意 由此及彼 虚实相生 表里合一    高考语文大纲在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中明确提出构思新巧,强调了创新意识和能力。在阅读近年来一些高考成功佳作后,我发现一些考生在构思中采用双关立意,在行文中将此与
据澳大利亚教育、技能与就业部官网2020年5月12日消息,“目的地澳大利亚计划”(Destination Australia Program)开放第二轮申请,各地方所属高校或职业学校可以提交申请以向每位学生提供最高每年1.5万澳元的奖学金。该计划覆盖全国除了主要城市(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珀斯、阿德莱德和堪培拉)以外的其他所有区域,通过奖学金吸引更多学生前往澳大利地方学校进行学习,从而为当地的教
据英国政府网站2019年5月23日消息,英国教育部于当日宣布,英格兰东北地区、约克郡和亨伯河地区、伦敦机会增长区(Opportunity Areas)初入职场的中小学数学和物理教师,每人将获得政府2000英镑的现金补贴。这是政府开展的提高这两门科目教師留任率试点计划的一部分。  近几年来,由于待遇和工作负担等原因,英国的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出现危机。根据盖茨比基金会(Gatsby Foun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2017年12月12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韩国信托基金(KFIT)正式启动“为非洲崛起提供更优质教育项目第二阶段”(Better Education for Africa’s Rise II,BEAR II)。该项目将在未来四年内支持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达加斯加、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这5个东非地区受惠国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体系。为此,UNESCO与
【摘要】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匠心独运,在短短的篇幅里通过烘托,展示了一个真正的隐士的形象。这首诗与作者的经历密不可分,也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息息相关。  【关键词】一波三折;烘云托月;大象无形    在星汉灿烂、流光溢彩的唐诗天空,也许有人忽视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小诗,毕竟,她没有燕许大手笔的劲健,没有李杜的才情,也没有元白的针砭时弊,可是,她却一枝幽艳,别有韵味,实在不容忽视。  她一波三折
【摘要】语文教学应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更要重视文本的回归,这样才能为学生答疑解惑,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能力,提倡对教材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处理,充分发挥教材的典范性优势,开拓学生思维空间,提高语文课堂学习质量,从而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本回归;文本介质;文本的整体性    一、文本是我们探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文本是什么?许多专家学者各有各的
【摘要】本文从“尊重生命的本真”的角度去解读玛蒂尔德,对她的“虚荣”和“十年还债”的悲惨生活的意义予以了全新的阐发。她的“虚荣”只是其长期压抑的欲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十年艰辛的生活使她懂得了生活的真谛,实现了她人生的一次本质的飞跃。  【关键词】《项链》;玛蒂尔德;生命本真    史怀哲先生说:“我的生命对我来说充满了意义,我身旁的这些生命一定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我要别人尊重我的生命,那么我
【摘要】本文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论述,并对其中的考点及应对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语文高考 文言文阅读 试卷分析 复习备考    2008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题中,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
编者按: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从国家战略高度持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在此背景下,学科发展路径、发展动向与趋势成为热点话题。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发展实践表明,跨学科研究促进了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已成为大势所趋。本刊特此组稿,介绍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的经验,以期为我国高校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建设一流学科提供些许借鉴。  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