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行高中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小品文,这些文章多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的丰富内涵,因而小品文教学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这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特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诵读、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方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达到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文史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小品文;教学;诵读;积累;感悟;熏陶
现行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经过五年的增补修订后,高中语文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从教材选文看,同传统语文教材相较,删减了大量的文本内容,增加了一些现当代小品文阅读材料。如:《杜鹃枝上杜鹃啼》、《胡同文化》、《辣椒》、《泪珠与珍珠》等文章,这些文章大都语言优美,但主旨不很明确,立意较繁杂,甚至多数文章结构性不强,多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的丰富内涵。在教学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面对纷繁的文字束手无策,“说不清,理还乱”,干脆不理不睬。甚至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受传统语文知识体系构建语文学习的方法影响,注重分析性操作,生硬灌注自己的理解,不仅激活不了课堂教学,反而重蹈了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现象,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在进行诸类阅读教学时,该如何驾驭呢?
一、诵读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古诗文教学需要如此,现当代小品文也不例外。当然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成诵,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进行科学正确的阅读指导,在教学中制定诵读目标。大致可分三步骤:(一)初读阶段,整体感知,不求甚解。(二)再读阶段,摘抄并了解文中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三)熟读阶段,结合生活,仔细琢磨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初读文本,甚觉散漫无边,不知所云;再读之,以为这是一篇知识说明性的文字,无足观;仔细琢磨,方才发现有不少深意,值得品味,是好文章,且越读越有味。因此,诵读是从语感上培养学生自主去感性认知的能力,整体把握该文的系统功用。
海外学者刘绍铭教授曾说过:要提高学子语文水准,除了复古,别无他法。他的“复古”之意,也就是要多读,熟能成诵。然这类文章,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任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作成,能体现的只是作家的才情风致,且人文性强,并非单单多读,熟读可解决。又如阅读小品文《辣椒》,熟读之后至少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文章丰富的内涵。文章引用了广博的文史知识,“杂申椒与菌桂兮,怀椒醑而要之”“奠桂酒兮椒浆”及咖啡被发现的传说等,有的出自《楚辞》《离骚》,有的出自《诗经》,还有的出自外国民间传说等等,才文并茂;二是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自己独特的风格,作者在文中含蓄写出了自己的愿望,“乡人的友好”,“刚者的象征”种种。这些均在学生的诵读中潜移默化,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累
这里所谈的积累,不同于传统结构教学中的变零散为集中的归纳,而是化集中为积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摘抄文中重要词句,名人名言与诗词句等文史知识,并根据摘抄内容,每天做100字的摘抄笔记;或让学生制小卡片,记录文史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细细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教读《泪珠与珍珠》一文时,无须从文章的立意、主旨上进行分析性的操作。首先,要求学生摘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等哲理性强的诗句。从中体会语言的凝练美、含蓄美、意境美,既能充实自己的作文语言,陶冶情操,又能通过诗句揣摩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集中设疑,“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学生在摘记的过程中,已开发了自己的思维,当然答案是开放性的,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切记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把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多角度探求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感悟
感悟是在阅读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从而“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在这类小品文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创造情境,注重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利用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设置形象生动的画面,移情入景。譬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文中,杜鹃的悲啼,作为中国诗“忧愁”的意象,设置画面并配有杜鹃悲啼的音响效果,就可创设“杜鹃啼血猿哀鸣”悲凉情境。之后播放波兰《小杜鹃》之歌,那欢快的节奏又使人感到轻快、舒畅。此两者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这两种情境中稍加引导,比照杜鹃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不同的情感体念,导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追求,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追求,有益于学生领悟了文章内涵。有了生活的感悟,才能写出文章;有了生活的感悟,文章才新颖,才有个性。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去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全身心地感悟生活,才能领悟到生活的启示。激发灵感,开发智慧,挖掘学生潜力。
四、熏陶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谓熏陶,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将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念。在小品文教学中,从作者的背景、风格、取材特色、语言及作者的审美情趣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顺民”说,“多余”论,“四合院”文化等说明了“忍”是老北京人的思想精髓,同时也是作家的恬淡隐忍的审美思想反映。作者说过:“胡同文化是悠闲的,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通过教学,在积累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利用作家的生活背景、取材特色,了解、领悟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同时,通过北京人由胡同文化反映出的一种封闭的文化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有组织地进行讨论,从安份守己、逆来顺受、易满足与现代生活反差中,思辨胡同文化所表现的思想特征,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审视生活、善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健康美好情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采取诵读、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方法,帮助学生读解小品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自觉积累文史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品文;教学;诵读;积累;感悟;熏陶
现行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经过五年的增补修订后,高中语文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和富有弹性的实施机制。从教材选文看,同传统语文教材相较,删减了大量的文本内容,增加了一些现当代小品文阅读材料。如:《杜鹃枝上杜鹃啼》、《胡同文化》、《辣椒》、《泪珠与珍珠》等文章,这些文章大都语言优美,但主旨不很明确,立意较繁杂,甚至多数文章结构性不强,多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起文章的丰富内涵。在教学时,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面对纷繁的文字束手无策,“说不清,理还乱”,干脆不理不睬。甚至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受传统语文知识体系构建语文学习的方法影响,注重分析性操作,生硬灌注自己的理解,不仅激活不了课堂教学,反而重蹈了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现象,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师在进行诸类阅读教学时,该如何驾驭呢?
一、诵读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古诗文教学需要如此,现当代小品文也不例外。当然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熟读成诵,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进行科学正确的阅读指导,在教学中制定诵读目标。大致可分三步骤:(一)初读阶段,整体感知,不求甚解。(二)再读阶段,摘抄并了解文中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三)熟读阶段,结合生活,仔细琢磨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初读文本,甚觉散漫无边,不知所云;再读之,以为这是一篇知识说明性的文字,无足观;仔细琢磨,方才发现有不少深意,值得品味,是好文章,且越读越有味。因此,诵读是从语感上培养学生自主去感性认知的能力,整体把握该文的系统功用。
海外学者刘绍铭教授曾说过:要提高学子语文水准,除了复古,别无他法。他的“复古”之意,也就是要多读,熟能成诵。然这类文章,不主题先行,不刻意为文,天地间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都可入文,任凭作者散淡的心,轻灵的笔作成,能体现的只是作家的才情风致,且人文性强,并非单单多读,熟读可解决。又如阅读小品文《辣椒》,熟读之后至少给人两个突出的印象:一是以大量的知识和文化信息支撑文章丰富的内涵。文章引用了广博的文史知识,“杂申椒与菌桂兮,怀椒醑而要之”“奠桂酒兮椒浆”及咖啡被发现的传说等,有的出自《楚辞》《离骚》,有的出自《诗经》,还有的出自外国民间传说等等,才文并茂;二是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示自己独特的风格,作者在文中含蓄写出了自己的愿望,“乡人的友好”,“刚者的象征”种种。这些均在学生的诵读中潜移默化,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累
这里所谈的积累,不同于传统结构教学中的变零散为集中的归纳,而是化集中为积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动手,摘抄文中重要词句,名人名言与诗词句等文史知识,并根据摘抄内容,每天做100字的摘抄笔记;或让学生制小卡片,记录文史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细细体味作者的情感。如教读《泪珠与珍珠》一文时,无须从文章的立意、主旨上进行分析性的操作。首先,要求学生摘记“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等哲理性强的诗句。从中体会语言的凝练美、含蓄美、意境美,既能充实自己的作文语言,陶冶情操,又能通过诗句揣摩文章的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然后,开展读书笔记交流活动,集中设疑,“人生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学生在摘记的过程中,已开发了自己的思维,当然答案是开放性的,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切记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深入把握了课文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多角度探求问题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感悟
感悟是在阅读和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新课标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从而“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在这类小品文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创造情境,注重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利用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设置形象生动的画面,移情入景。譬如《杜鹃枝上杜鹃啼》文中,杜鹃的悲啼,作为中国诗“忧愁”的意象,设置画面并配有杜鹃悲啼的音响效果,就可创设“杜鹃啼血猿哀鸣”悲凉情境。之后播放波兰《小杜鹃》之歌,那欢快的节奏又使人感到轻快、舒畅。此两者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在这两种情境中稍加引导,比照杜鹃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不同的情感体念,导出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追求,从而表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追求,有益于学生领悟了文章内涵。有了生活的感悟,才能写出文章;有了生活的感悟,文章才新颖,才有个性。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去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全身心地感悟生活,才能领悟到生活的启示。激发灵感,开发智慧,挖掘学生潜力。
四、熏陶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所谓熏陶,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将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升华为自己的情感体念。在小品文教学中,从作者的背景、风格、取材特色、语言及作者的审美情趣入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汪曾祺《胡同文化》一文,“顺民”说,“多余”论,“四合院”文化等说明了“忍”是老北京人的思想精髓,同时也是作家的恬淡隐忍的审美思想反映。作者说过:“胡同文化是悠闲的,可以使读者得到一点带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通过教学,在积累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利用作家的生活背景、取材特色,了解、领悟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同时,通过北京人由胡同文化反映出的一种封闭的文化特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有组织地进行讨论,从安份守己、逆来顺受、易满足与现代生活反差中,思辨胡同文化所表现的思想特征,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审视生活、善待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健康美好情感,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运用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采取诵读、积累、感悟和熏陶的方法,帮助学生读解小品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才能达到激发学生再创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自觉积累文史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