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教育的极端智育化倾向恶性发展。这在历史教学中表现为教学的严重非人文化倾向。近几年,人们已认识到这种倾向的弊端,但在某些学校,历史课仍形同虚设,或沦为升学工具,或借“改革”之名行形式主义之实。历史教学的非人文化倾向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传统历史教学的这种倾向迫切需要纠正。历史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知识技能的交流,更应该是两者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它应该是人们之间有灵性的民主交往。背弃这点,历史教学就会异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立物。
一、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的这个回答是经典的。但是,不能认为“智”就是“知识”、“技能”,“明智”就仅仅指历史学习的智育功能。勿庸讳言,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它多年来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学科教育实践。
事实上,历史学习一方面有增进人的学识、技能的作用,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历史学习能促进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培根的“明智”,既包含着历史学习的智育功能,更包含着历史学习的德育和心育功能。
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二、让历史教学生动起来
有灵性的历史教学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一)在教育内容上要处理好德育、心育与智育的关系。
处理好德育、心育与智育之间的根本性的关系,学科教改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还从“明智”说起。什么是“明智”?《现代汉语小词典》的解释是“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显然,“明智”首先体现为促进人的思想感情的健康发展,让人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和“五爱”教育,才是“明智”的主要内容。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应该把对学生的德育、心育放在首要位置。
(二)在教学环境上要处理好严肃与活泼的关系。
传统历史教学的环境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教学情境,过度强调集中统一,漠视教学民主;过度强调集体意志,忽略个体价值和学生个性;过度强调严肃严谨,漠视活泼活跃。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灵性的历史教学,应创设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情境。人的创造潜力的激发,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潜能通常指向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种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学生创造的内驱力,在以自主自由为核心的外部情境中最易激发。而宽松的教学情境还能为创造性的激发提供技术支持。爱因斯坦说,学生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创造力就会夭折。
有的教师出于对历史的过去性、科学性的机械认识,而舍弃了学科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历史的客观真实性要尊重,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讲述、分析、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教学中,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性”应该是客观性与生动性的辩证统一。
严肃与活泼之间并非绝对对立;只要教育者引导得法,它们都可以成为诱发学生创造性的积极因素。
(三)在思维方式上要处理好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思维能力固然是智力的核心,但这不是说思维是一个单纯的智育问题或技术问题,与人的非智力因素无干。
与教学内容上的重智轻德、教学情境上的重严肃轻活泼相适应,传统历史教学在思维方式上重逻辑思维而轻非逻辑思维。它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几乎完全受教师预设的思维逻辑左右;它取缔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自由,压制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在此,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既失去了内驱动力,也失去了技术支持。
实际上,思维是人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进行的,它必然遵循知、情、信、意、行的认识规律,深刻影响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品德。所以,思维及其形式总是体现出人的个性,渗透并作用于他的思想感情,与人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
“在创新过程中既要运用逻辑思维,也要运用非逻辑思维。”生动的历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在思维方式上,既重视逻辑思维,又不轻视非逻辑思维;既重视由概念、判断、推理等构成的思维的一般程序,又不拘泥这种程序,轻视直觉、灵感等思维形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材料和严肃与活泼相统一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人的思想感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才是有灵性的历史教学。
夏丏尊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终逃不了一个空虚。”教育的核心是人,它必须真正关心人、发展人。前述历史课之种种,本质上都是剥离了教育人文关怀的形式主义,是我们理应摒弃的。
传统历史教学的这种倾向迫切需要纠正。历史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知识技能的交流,更应该是两者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它应该是人们之间有灵性的民主交往。背弃这点,历史教学就会异化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立物。
一、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
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
“读史使人明智。”培根的这个回答是经典的。但是,不能认为“智”就是“知识”、“技能”,“明智”就仅仅指历史学习的智育功能。勿庸讳言,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它多年来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学科教育实践。
事实上,历史学习一方面有增进人的学识、技能的作用,这当然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历史学习能促进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培根的“明智”,既包含着历史学习的智育功能,更包含着历史学习的德育和心育功能。
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一点。
二、让历史教学生动起来
有灵性的历史教学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一)在教育内容上要处理好德育、心育与智育的关系。
处理好德育、心育与智育之间的根本性的关系,学科教改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还从“明智”说起。什么是“明智”?《现代汉语小词典》的解释是“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显然,“明智”首先体现为促进人的思想感情的健康发展,让人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落脚点。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和“五爱”教育,才是“明智”的主要内容。历史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应该把对学生的德育、心育放在首要位置。
(二)在教学环境上要处理好严肃与活泼的关系。
传统历史教学的环境气氛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教学情境,过度强调集中统一,漠视教学民主;过度强调集体意志,忽略个体价值和学生个性;过度强调严肃严谨,漠视活泼活跃。这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灵性的历史教学,应创设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情境。人的创造潜力的激发,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这种潜能通常指向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这种价值的实现有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学生创造的内驱力,在以自主自由为核心的外部情境中最易激发。而宽松的教学情境还能为创造性的激发提供技术支持。爱因斯坦说,学生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创造力就会夭折。
有的教师出于对历史的过去性、科学性的机械认识,而舍弃了学科的生动性和活泼性。历史的客观真实性要尊重,但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讲述、分析、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教学中,要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性”应该是客观性与生动性的辩证统一。
严肃与活泼之间并非绝对对立;只要教育者引导得法,它们都可以成为诱发学生创造性的积极因素。
(三)在思维方式上要处理好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思维能力固然是智力的核心,但这不是说思维是一个单纯的智育问题或技术问题,与人的非智力因素无干。
与教学内容上的重智轻德、教学情境上的重严肃轻活泼相适应,传统历史教学在思维方式上重逻辑思维而轻非逻辑思维。它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几乎完全受教师预设的思维逻辑左右;它取缔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维的自由,压制了学生的批判精神和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以及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在此,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既失去了内驱动力,也失去了技术支持。
实际上,思维是人在一定思想感情支配下进行的,它必然遵循知、情、信、意、行的认识规律,深刻影响人的情感意志和思想品德。所以,思维及其形式总是体现出人的个性,渗透并作用于他的思想感情,与人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
“在创新过程中既要运用逻辑思维,也要运用非逻辑思维。”生动的历史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在思维方式上,既重视逻辑思维,又不轻视非逻辑思维;既重视由概念、判断、推理等构成的思维的一般程序,又不拘泥这种程序,轻视直觉、灵感等思维形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科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材料和严肃与活泼相统一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人的思想感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才是有灵性的历史教学。
夏丏尊说:“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终逃不了一个空虚。”教育的核心是人,它必须真正关心人、发展人。前述历史课之种种,本质上都是剥离了教育人文关怀的形式主义,是我们理应摒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