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与布依族文化传承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具有典型意义的布依族杂居、聚居的城市、城镇和农村多个前沿点,围绕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问题进行调查,发现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方式,融入了布依族传统文化中的尊老观念、权威崇拜、亲族观念、禁忌文化、民族观念等诸多内容,将布依族文化和價值观融入到布依族儿童生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承链。
  【关键词】布依族早期教育民族文化传承
  早期教育是指孩子在0—6岁这个阶段,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敏感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为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0岁到6岁是智力开发的快速发展阶段,幼儿教育在现今儿童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幼儿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幼儿教育要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开一个好头。早期教育从广义来说是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本文针对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问题,挑选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布依族杂居、聚居的城市、城镇和农村多个前沿点,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围绕儿童早教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一、布依族教育传统
  布依族是世代生活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的贵州土著民族。布依族自古重视对儿童的教育,但由于历史原因,布依族的教育集中表现为人生教育和伦理教育为主的家庭教育,而布依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事业,解放前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在漫长的岁月里,布依族人民不但政治、经济方面受到多种压迫和剥削,而且在教育方面也受到歧视和排斥,绝大多数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封建王朝统治下,仅有极少数“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如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委派统治布依族地区的流官、胥吏和他们带来的皂隶,加上汉人中的一些随从,看到布依族风俗特殊,广大人民不识字,便肆意敲诈勒索,欺负凌辱,于是土司以外的富裕人家都感到不识字的痛苦,而送子弟就读义学或自设私塾延师教授。民国时代,地方军阀和国民党政府,只知征粮派款,鱼肉人民,很少顾及教育。自清末兴办现代学校教育以来,直到解放前夕,仅有少数设备简陋,班次、学生、教师都很少的一些中小学校。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极为关心,除积极恢复停办的学校外,又兴办一大批中小学,并在农村进行扫盲,所以学生入学率不断提高,文盲不断减少。到目前为止,布依族地区现已形成了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到大专教育的学校体系。
  学校教育的兴起,改变了布依族世代文盲的状况,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二、布依族地区儿童早期教育特征与布依族文化传承
  “从最为一般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而“同一文化中的大多数人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这是由存在于我们时代和我们文化中的种种困境造就的”,结合调研对象共同特征及对布依族传统文化的考查,布依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背景下儿童早期教育的特征有:
  1.礼仪、尊老观念是早教的核心内容
  虽然各地孩子的生活环境不同,家庭经济情况与受教育情况都有一定差异,但无论是生活在布依族杂居地区的城镇和城市,还是生活在布依族聚居的农村,礼仪教育和尊老观念的培养都是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的核心内容。
  ① 喊人: “喊人”教育就是处于城市、乡镇、农村不同背景下布依族儿童关于早教最直观和最深刻的教育。“喊人”即是称呼他人,主要指分清班辈、用尊卑恰当的称呼来称呼他人。在布依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用称呼来区分,在称呼他人时,亲的不能用疏的称呼,称呼他人不能串辈,还必须分清堂、表,如伯妈和姨妈,一个是父亲这边的亲戚(堂侄关系),一个是母亲这边的亲戚(表侄关系),在称呼上就必须要分清。
  另外对待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辈也要用带亲属关系的称呼,还必须要分清年龄,比父亲年龄大的男性称呼“伯伯”、年龄小的则称呼“叔叔”或“耶耶”, 比父亲年龄大的女性称呼“姑妈”; 比母亲年龄大的男性称呼“舅爹”、年龄小的则称呼“舅舅”,比母亲年龄大的女性称“姨妈”,年龄小的女性长辈则可以统称“娘娘”。在称呼这些无血缘关系的长辈时也要分清堂、表,如父亲的朋友是男性,则称呼其夫妇为“伯伯(耶耶)、伯妈(娘娘)”,父亲的朋友是女性,则称呼其夫妇为“姑爹、姑妈”;母亲的朋友是男性的称呼其夫妇为“舅爹(舅舅)、舅妈(舅娘)”,母亲的朋友是女性的称呼其夫妇为“姨爹(叔叔)、姨妈(娘娘)”。称呼无血缘关系的长辈时还要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有亲戚、朋友关系的,按照与你最亲近关系的那个平辈的称呼来称呼他人,如对待表妹的舅舅,也一样要称呼其为“舅舅”;这种关系还引申到了陌生人之间的称呼,如笔者到布依族朋友家庭中去做客,除了朋友的父母酌情称呼为“伯伯、伯妈”或“姨爹、姨妈”外,对其他人的称呼则与朋友全部相同。
  称呼他人如果出现错误时,无论是在什么场合,被称呼者都会马上表现出不满,并且纠正称呼,还要将称呼来历、家族世系理一遍,对称呼者解释得清清楚楚,此时称呼者一定要恭敬地接受并且立即改正称呼才能得到被称呼者的原谅。
  在受访者的记忆中,他们从会说话就必须“喊人”,遇见亲戚要“喊”,遇见陌生人也要热情恭敬地称呼。对于不“喊人”的孩子,长辈们一般会当面批评、表达不满,还会戏称其为“哑扳钳”。对于孩子们来说,乐于“喊人”且能正确的“喊人”是获得长辈认可、赞美的重要途径;不爱“喊人”的孩子则被评价为“不懂事”、“长大吃不开”的范例。
  在与成年人的交谈中我们也发现,长辈最注重的也是孩子是否能主动、正确地“喊人”。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以“喊人”为表现形式的“礼仪”教育是家长最为重视的,对于“喊人”的复杂内容和众多规则,长辈们总是愿意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们解释,如果孩子“喊人”出现错误,则一定会纠正。“喊人”是布依族孩子懂礼仪、尊重老人的标志,不尊重老人则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② 尊重老人:尊重老人也是布依族幼儿早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尊重老人一般表现为遇见老人要热情地“喊人”,跟老人说话时要用敬语(用布依话时带“噜”音表示敬意),听老人的教导,吃饭时老人坐主位、老人先动筷子孩子再吃饭、主动帮老人添饭等方面。而尊重老人最主要的方面则是“不许跟老人对嘴”,“对嘴”有十分广泛的含义,包括老人讲话时插嘴、顶嘴、用词不礼貌、说话前没有先“喊人”等,但很多时候,指出老人所犯的错误则是最严重的“对嘴”,“对嘴”的孩子会受到十分严厉的处罚,一般是体罚。   对于此种现象,笔者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认为是与布依族尊祖敬宗的习惯密不可分的,如在布依族的祭祀习俗中,绝大部分是表达对祖先的敬畏之情的,几乎所有的祭祀活动都有祭祀祖先的内容,专门祭祀祖先的节日亦非常盛大,如前所述这以布依族民俗习惯中崇拜祖先,认为祖宗神灵至高无上,人的吉凶祸福都取决于祖宗神灵有关,而这种习俗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早教观念中就延伸为对长辈的绝对尊重了。
  2.对权威的绝对崇拜
  布依族对祖先的绝对崇拜在儿童早教中的表现除了教育孩子尊重老人,还有就是表现在生活中对权威的绝对崇拜。
  通过调查可知,大多数布依族家庭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关系方面都处于一种单向沟通的方式,即家长对子女进行指导或观念灌输,鲜少有子女与家长的对等交流,家长让孩子做到什么,孩子都应该做到,孩子不该做的事都不能触犯,否则就要受罚,但对于为什么能做与为什么不能做原因,家长一般不作解释,而多是一种“恐吓”,如教育孩子必须尊重老人,否则“老背背”会半夜从月亮上下来把犯错的小孩背走就是其中之一。有的受访者甚至表示,就算发现家长的错误也不敢指正,更不敢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看法。
  这些现象说明布依族在早期教育方面还贯穿了民族观念中信仰权威和崇尚富学长者的思想,尤其是崇尚富学长者表现了布依族自古崇尚知识的一面,所以无论是对家长的绝对遵从,还是对教师(学识丰富者)的听从,都反映了布依族对权威的绝对崇拜。
  3. 浓郁的亲族观念教育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布依族儿童的早期教育中,存在着非常浓郁的亲族观念,具体表现为早教中对亲族、亲戚的“想人”(爱别人)、团结上。在孩子们对待陌生人的态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特点,那就是无论是哪个地方的布依族受访儿童都能热情地称呼笔者,这是因为布依族聚族而居的村子一般都是同一姓氏的布依族人,户与户之间都有亲戚关系,孩子们从小在亲戚、亲族的关爱之中长大,早教中孩子们被教育对待所有人都要热情、“想人”,所有没有陌生人、外人的概念;而城镇中的布依族处于大杂居状态,并且随着民族的融合与民族观念的淡化,亲族观念教育逐渐演变为亲戚观念教育,对待陌生人也加入了安全教育的内容,但亲族观念还是广泛存在于布依族儿童的早期教育中的。
  4. 祖父母辈和母亲的教育为日常教育,父亲的教育表现为重大教育
  通过采访可知,儿童受惩罚性教育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不守规矩”、跟老人“对嘴”(顶嘴)和跟人打架方面,处罚方式主要根据犯错程度来定,最为普遍的就是“跪老祖公”(跪在家中祖宗神位前反思),再重一点就是母亲不由分说的两耳光或几棍子,如果是很严重的错误则由父亲出面,棍棒相加,这就是最严厉的处罚方式。
  对布依族儿童的早期教育中,祖父母辈和母亲充当的是日常教育的角色,担负着绝大部分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工作;父亲则只有在孩子犯下重大错误时出面进行教育,教育方式一般是严厉的体罚,被采访的对象都有提到,父亲平时是不怎么管教孩子的,而每当父亲出面,孩子就免不了一场皮肉之苦,这可能是解放前布依族家庭长期处于父系家长制,父亲具有家长大权的习惯残余所致。
  5. 轻微重男轻女的早教
  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中虽然存在着男女差异,但并不存在严重的重男轻女现象。在对孩子进行的家务劳动内容的早教中,家长一般针对男孩、女孩的社会化特征对其劳动内容进行分配,如男孩学习放牛、女孩学习日常家务,男孩、女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是大致相当的;在看待孩子的性别上,绝大多数成人受访者也大多表示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
  6. 孕育在朦胧性意识中的婚恋观教育
  在采访中笔者还注意到了广泛存在于布依族早教中的婚恋观教育,那就是小学生组的受访者都表示很少与异性接触,年纪较大的受访者则提到小时候如果男孩女孩在一起玩被长辈发现,长辈一般会一边用手指刮脸一边说“羞羞”来戏弄小孩,所以小孩们基本不与异性玩耍。
  对于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与布依族地区广泛存在的“私儿鬼”禁忌有关。“私儿鬼”指未婚先孕而被人为致死的婴孩魂灵变成的恶鬼,人们认为“私儿鬼”因为身世凄惨而得不到解脱,只能在人间游荡,并时而将灵魂附在正常人身上,危害社会,是一种很可怜又可怕的恶鬼,所以布依族禁婚前婚外性关系,否则鬼魂附身,危及人畜,且遭人唾棄。这种禁忌在布依族的早期教育中的延伸就是在早在孩子产生朦胧的性别差异和性意识时便对其进行简单的婚恋观引导和教育。
  7. 融入“禁忌”教育中的生活经验教育与自然和谐观教育
  通过采访我们还可以发现,在布依族的早期教育中还包括了许多朴素的生活经验教育与自然和谐观教育的内容,这些教育同样是包含在内容繁多的“禁忌教育”中的。禁忌中有众多关于幼儿良好习惯形成的禁忌,如要求孩子吃饭不能落饭粒,否则要被雷打,实质是是教育孩子要爱惜粮食;要求孩子不能玩火,否则会“(触)犯火星”(火神),实质是为了防火等等,都是布依族生活经验在早教中的传承;而禁忌中关于不能攀摘神灵和祖先所在地的花草树木等内容,则体现了长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布依族的自然和谐观念。
  8. 重实质、轻形式的民族观念下的早教
  通过对采访内容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代布依族对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态度,那就是坦然地面对民族文化的不断消亡和同化。在笔者采访的对象中,已经没有人会讲布依话;也只有少数生活在农村的受访者还穿着布依族民族服饰,其他人的穿着已经完全现代化,尤其是受访的布依族大学生穿着大多十分时尚,有宽大的“哈韩”服,也有西装革履;在对待民族融合问题上,年长的被受访者都表现出淡然和坦然的态度,他们认为民族融合很正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这样也标志着他们的生活更富足、更现代。
  对于布依族对待民族融合的态度,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查询发现了其根源:历史上布依族与中原民族的文化交流甚早,尤其在清中叶以后,封建王朝为了进一步加强布依族的统治,所以“必崇文治而后可以正人心,变风俗”,汉文化大量涌入,所以布依族习俗在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文化教育中融入了汉族地区传来的各种思想。如传入布依地区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使布依族“俗尚耕读,崇信佛老”,对布依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以反抗地主和清朝政府压迫为目的的“南笼(今安龙)布依族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布依族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控制,实行高压统治,致使“乡寨半属狆(仲)苗自嘉庆二年劝平后皆向化,格心、畏法、驯谨,服饰言动多学汉人,几不可辨。苗妇多学汉装,婚嫁多学汉礼……应试入庠者有之”,从此“(张锳)亲辖之地土瘠民贫……婚、丧、祭不尚奢华”。之后在国民党当政时期,国民党当局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同化政策,他们不准少数民族妇女穿自己的民族服装,不准布依族姑娘留辫子,不准讲本民族的语言等等。一九四四年,贵州省主席杨森,把少数民族服装说成是“笨重丑劣”的东西,因而要“下最大决心”,不让一个民族有不同的服装、文字、语言。杨森曾指挥其部下“要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铲除”民族特点,妄想在“几年之后使贵州听不到悬殊的语言,看不到奇异的服装,找不出各族相互的界线”,并赤裸裸地提出对待少数民族要以“清剿”代替“羁縻”,以“同化”辅助“清剿”。抗日战争后期,蒋介石到贵州视察时,对杨森的这些反动措施深表满意,并予以“嘉奖”。
  正是因为历史上上述民族政策的施行,使得布依族在民族高压政策下不得不改装、学汉话,更有甚者,为了方便考取功名,有些布依族子弟改祖籍、改民族,以至于“服饰言动多学汉人,几不可辨。”对于布依族早期教育的影响,则表现为作为表象的民族文化难以传承,但是我们又必须注意到,以民族“禁忌”为表征的布依族祭祀民俗一直在布依族家庭教育中被强调,如被采访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禁忌”教育,都对布依族地区的神圣处所心生敬畏;还有坡岗村的长者指出的祖宗、神灵必须要敬,而且坡岗村里的孩子只要成年,无论是上学的还是不上学的都会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祭祀活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理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本区布依族在逐渐失去本民族语言的情况下,共同的心理素质就成了布依族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内容,这种民族认同感主要体现在布依族“尊祖敬宗”和“多神信仰”体系上。
  布依族多神信仰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积累,已经成为了布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证明其族别身份的标志,其祭祀仪式也演变成为布依族自发、固定的民俗仪式,甚至发展成为民族节日,如“三月三”、“六月六”。这种以民俗形式为载体的“代代相传的整体的行为方式”是很难被改变的。如布依族崇拜同一个祖先,那么祖先崇拜就成为了布依族民族认同感存在的基础,当宗教以民俗和民族认同感为依托時,它的存在和地位将十分稳定、不易撼动。在这种民族心理的驱使下,布依族早教观念中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就形成了“话(布依话)可以不说,衣(布依族传统服装)可以不穿,但祖宗、神灵必须要敬”的轻形式、重实质的状态——与多神信仰和尊祖敬宗息息相关的布依族祭祀民俗传承,成为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由此形成了内容繁多并对儿童影响深远的禁忌教育。
  综上所述,布依族儿童早期教育是以家庭教育为主要方式进行,在家长的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中,布依族文化和价值观也随着布依族儿童生活习惯的养成过程不断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波普诺. 社会学(第十版)[M]. 李强,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3.
  [2]杨鑫辉. 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290.
  [3](民国)刘显世. 贵州省志·风土志[M],1948:10.
  [4]时张锳任兴义府知府,府治在今安龙。
  [5]编写组. 布衣族简史[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101.
其他文献
提问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策略。问题的发现与提出是促进学生成长的关键因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问,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思维,发展能力。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提问?  一、 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进行提问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使学生学得更主
期刊
【摘要】本文紧密结合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启发引导,问题探究” 的教学模式,介绍了胶体的制备并重点探讨了胶体的化学性质,密切联系了化学和生活,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  【关键词】分散系胶体性质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  胶体属于分散系内容,知识相对独立,但胶体知识与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纳米材料)联系密切,并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交叉。本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适宜于对学
【摘要】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多年来,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这种封闭的、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我通过对学生现行作业现状的分析,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体会,在作业形式及内容上进行了如下探索: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探索主题性作业、延伸性作业、自主性作业、生活性作业、实
【摘要】这是学生在极短时间内组织的一节活动课,在活动中他们充分展现了自己,激情贯穿于整个表演,个性得以张扬,观众不在拘谨,而是毫无顾忌地释放沉闷学习中积累已久的压抑。作为旁观者的我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颠覆了我十几年以来积累的教育观念。只有让学生放飞梦想,点燃激情,挣脱枷锁,释放压力,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大脑,获取成功的人生。  【关键词】激情梦想  这学期班上基本没有组织像样的班、团活动,原因颇多。
期刊
学生害怕写作文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怕写作文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无话可写;二是不知怎么写。第一点是因为没有素材,拿到作文题目不知道从哪方面下手,不会选择材料。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生活阅历太少,积累的素材太少。第二点是不会表达,在写作时找不到恰当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语言积累不够。因此,有效地解决好这两个方面的问题,也就为学生写作文打开了方便之门。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在
期刊
【摘要】现在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上班一族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加班变得越来越普遍,处于亚健康的上班一族人群正日益增大,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如何在上好班的同时也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是每个上班族所关心的,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己的免疫力,掌握了增强免疫力的方法想健康就不是难题。  【关键词】上班族免疫力方法  人们通常把人体对外来侵袭、识别和排除异物的抵抗力称为“免疫力”,即人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本文分析了湖北省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给出了湖北省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试图推动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一、湖北省民办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可行性  1.政策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