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理论家都非常重视“提问”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降低了学科育人的成效,这已经是教育界公认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呢?作者从中国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成因出发,分析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一问题,在政治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从而真正焕发政治课堂的活力。怎样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呵护好奇心,诱发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像爱护幼苗那样去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哪怕学生的问题很幼稚,甚至是“奇谈怪论”,也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政治课教材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指出的生活热点和社会焦点,我们要因势利导,不能一味回避,否则会扼杀学生的求知热情。在教学中,为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爱问。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为此,我要求学生养成制作“问题卡片”的习惯,“问题卡片”可以设计“姓名”、“班级”、“时间”、“问题所属类型”、“问题及要求”等内容。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围绕课题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质疑,培养敢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甚至否定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后,都可以拿自己的“问题卡片”和别人交换,交换的条件是必须解决卡片上的问题。“问题卡片”的交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很受学生欢迎。事实证明,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能否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首要问题,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而鲜活的问题,有别于教师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伪问题”,由于具有现实感,更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
例如,我在上有关“平等的人格”内容时,创设了一个心理游戏的情境。一上课,我就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尺寸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要求他们按照以下步骤一步步地往下做:①把这张纸上下对折→②再把它左右对折→③在对折好的纸的左上角剪掉一个直角边长为2厘米的直角等腰三角形→④然后把这张纸左右对折→⑤再上下对折→⑥在右上角剪掉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扇形。最后学生发现,虽然每个同学都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但每个同学剪出来的图形却不一样,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非常惊讶,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提问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境设置最重要的功能恰恰在于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此时,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调动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明白“人是有差异的”的道理,最终深刻理解人与人之间差异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进而进一步探讨“即使人是有差异的,但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平等的人格”的观点。所以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提供问题实践,强化问题意识
有位专家做过这样的测试,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要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教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生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后进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老师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
事后,专家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那么人的创造力到底是怎么丧失的呢?其实,缺少问题意识,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很弱了,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还在递减,同时,学生年龄越大,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就越低。中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强烈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防止学生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减少。
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这种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再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共同探讨,这样反复多次,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内部思维中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不断得到深化,从而自我省悟,养成持久的问题思考习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讲“法律‘雷池’不可越”有关内容时,我采取模拟法庭的方式:(1)设计与课题相关的案例。(2)设计模拟法庭流程:①审判长宣布开庭。②自由辩论阶段:I公诉人陈述。II辩护律师陈述。III证人出庭作证。IV犯罪嫌疑人陈述。③法官宣判。(3)评选最佳演员。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角色各自的职责、法律的威严与法律的意识,促使学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了他们探求法律真谛、体悟法治精神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制造“矛盾”,深化问题意识
在学生乐问善思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分析,把学生的思维推置到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从而达到深化问题意识的目的。
如在讲“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时,我问:“我国一方面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另一方面为什么又要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积极为居民增加消费创造条件呢?艰苦奋斗和鼓励消费这两者之间矛盾吗?”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我国鼓励消费的政策是否矛盾?”教师经常制造“矛盾”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有分量的辩证观点,如:(1)既然生命可贵,我国为什么却还要保留死刑这种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2)既然说性格会因知识和习惯的改变而改变,又为什么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3)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那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我国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呢?(4)有人说我国是资源大国,也有人说我国是资源小国,到底谁说得对呢?(5)据统计,2006年我国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为什么还说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矛盾”引起质疑,质疑引发思辨,思辨带来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进一步推动问题意识的深化。
总之,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问题才会有创新。现实生活中政治问题无处不在。因此,政治教师在把握好新课标和新教材特点的前提下,应积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才能真正实现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常华.浅谈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6).
[2]王荣.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点滴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
关键词: 初中政治课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思维,才能促进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产生新的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政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从而真正焕发政治课堂的活力。怎样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呵护好奇心,诱发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师要像爱护幼苗那样去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哪怕学生的问题很幼稚,甚至是“奇谈怪论”,也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
政治课教材无法包容丰富的社会生活,学生总会有疑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指出的生活热点和社会焦点,我们要因势利导,不能一味回避,否则会扼杀学生的求知热情。在教学中,为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努力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克服害怕、紧张心理,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教师有错允许提意见。树立“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让学生想问、敢问、爱问。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为此,我要求学生养成制作“问题卡片”的习惯,“问题卡片”可以设计“姓名”、“班级”、“时间”、“问题所属类型”、“问题及要求”等内容。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围绕课题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质疑,培养敢于挑战课本,挑战权威,甚至否定权威的勇气。鼓励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后,都可以拿自己的“问题卡片”和别人交换,交换的条件是必须解决卡片上的问题。“问题卡片”的交换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很受学生欢迎。事实证明,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研究开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所以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能否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首要问题,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是真实而鲜活的问题,有别于教师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伪问题”,由于具有现实感,更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大的动力。
例如,我在上有关“平等的人格”内容时,创设了一个心理游戏的情境。一上课,我就发给学生每人一张尺寸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要求他们按照以下步骤一步步地往下做:①把这张纸上下对折→②再把它左右对折→③在对折好的纸的左上角剪掉一个直角边长为2厘米的直角等腰三角形→④然后把这张纸左右对折→⑤再上下对折→⑥在右上角剪掉一个半径为2厘米的扇形。最后学生发现,虽然每个同学都严格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但每个同学剪出来的图形却不一样,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非常惊讶,怎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提问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境设置最重要的功能恰恰在于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此时,我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调动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明白“人是有差异的”的道理,最终深刻理解人与人之间差异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进而进一步探讨“即使人是有差异的,但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平等的人格”的观点。所以时常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而且能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三、提供问题实践,强化问题意识
有位专家做过这样的测试,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要被测试者回答这是什么。当问到机关干部时,他们一个个面面相觑,都用求教的眼光看着在场的领导。领导沉默许久,说道:“没经过研究,我怎么能随便回答问题呢?”当问到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时,他们哄堂大笑,拒绝回答这个只有傻瓜才回答的问题。当问到初中生时,一位尖子生举手回答:“是零。”一位后进生喊道:“是英文字母O。”他却遭到了老师的批评。最后,当问到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时,他们异常活跃地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我家门上的猫眼”……
事后,专家给这次测试起了个题目:“人的创造力是怎样丧失的”。
那么人的创造力到底是怎么丧失的呢?其实,缺少问题意识,忽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
有资料表明,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很弱了,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还在递减,同时,学生年龄越大,对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就越低。中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强烈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防止学生问题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减少。
政治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开展实践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这种从课堂到课外的延伸,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再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进行共同探讨,这样反复多次,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内部思维中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不断得到深化,从而自我省悟,养成持久的问题思考习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讲“法律‘雷池’不可越”有关内容时,我采取模拟法庭的方式:(1)设计与课题相关的案例。(2)设计模拟法庭流程:①审判长宣布开庭。②自由辩论阶段:I公诉人陈述。II辩护律师陈述。III证人出庭作证。IV犯罪嫌疑人陈述。③法官宣判。(3)评选最佳演员。模拟法庭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角色各自的职责、法律的威严与法律的意识,促使学生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激发了他们探求法律真谛、体悟法治精神的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制造“矛盾”,深化问题意识
在学生乐问善思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引导学生分析,把学生的思维推置到是非的“十字路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从多种形式、多种层次求得多种答案,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从而达到深化问题意识的目的。
如在讲“实现理想需要艰苦奋斗”时,我问:“我国一方面提倡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另一方面为什么又要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积极为居民增加消费创造条件呢?艰苦奋斗和鼓励消费这两者之间矛盾吗?”问题一抛出,学生立刻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有学生提出:“我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我国鼓励消费的政策是否矛盾?”教师经常制造“矛盾”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日积月累,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有分量的辩证观点,如:(1)既然生命可贵,我国为什么却还要保留死刑这种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2)既然说性格会因知识和习惯的改变而改变,又为什么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3)既然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共同富裕,那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我国贫富差距却在拉大呢?(4)有人说我国是资源大国,也有人说我国是资源小国,到底谁说得对呢?(5)据统计,2006年我国私营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为什么还说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矛盾”引起质疑,质疑引发思辨,思辨带来思维的拓展,思维的拓展进一步推动问题意识的深化。
总之,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问题才会有创新。现实生活中政治问题无处不在。因此,政治教师在把握好新课标和新教材特点的前提下,应积极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才能真正实现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常华.浅谈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6).
[2]王荣.思想政治课教学法点滴谈[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