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西方交际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文化冲突。
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是归属于集体的,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所以中国人很愿意了解别人的状况,对方也乐意坦诚相待。而西方人却非常注重隐私,讲究个人的空间,不喜欢别人干预自己的生活。因此在隐私方面,中西方时常发生冲突。例如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问题,婚姻状况、年龄、收入等;在西方人眼中却是很没有礼貌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将时间和金钱紧密相连,时间就是金钱这种观念很强,因此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做事之前必定是做了很精心的安排和准备的。按时赴约也是他们养成的一种好习惯。在西方,突然地登门拜访是很唐突和没有礼貌的行为,而是应该提前预约,说明来意。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随意性比较大,不会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也会使西方人无所适从。
3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国人自古好客,在餐桌上推杯换盏已经成了一道风景。热情的中国人通常会互相敬烟敬酒,主人甚至会给客人的碗里夹菜。而西方人讲究个人权益和隐私,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自己能吃多少、能喝多少由自己控制。他们会把你的客气当成真的,如果问你是否吃饱,最好如实回答,否则就会饿肚子。所以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的时候,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往往会产生误解、不快或是更坏的结果。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应该树立学生的文化意识,注重异文化知识的渗透。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具体目标: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作为一门语言最基础的部分,这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就是走入英语世界的敲门砖。会说不难,难在说得自然,说的坦然。很多学生羞于开口,认为在英语课外随口冒英语是很怪异的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一种语言融入学生的生活,让这些日常用语像说“bye bye”一样顺口。
2对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小学生是处在知识面比较狭窄但接受能力强的阶段。课本很小可世界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个大大的世界慢慢地装进他们的书包。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饮食永远是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孩子们很热衷的东西。“把馅饼的馅放在外面就是披萨”用这种有趣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记住中西方食物的区别。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这是了解世界的第一步。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
7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渐热了起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在学生了解西方节假日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分清这些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区别。
在异文化渗透的策略研究中,情境法教学是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情境是语言与文化共同生长的最佳土壤。在具有异国风味的情境中,教师巧妙地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递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英语的内涵。圣诞节是比较典型的西方节日,我的学生在节前就已经跃跃欲试了,将教室装扮了一番,等待老师的到来。“Wow! What a big tree!” 看到黑板上的圣诞树,我不禁发出感叹。“Merry Christmas! Students” “Merry Christmas! Teacher” 在欢快的气氛下我们一起唱了圣诞歌。在浓浓的异国节日氛围中,同学们体验着异国文化的快乐与新奇,体验着英语学习的真实与亲切。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会忘了这个圣诞节,不会忘了对异国文化真实的感受,从而更加深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同中文一样,都有很多的习惯用语,这与我们的母语差异较大,如果不及时交待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自己理解的。在一张试卷的文化扩展题里出现了“green hand” “blue Monday”这样的词汇,学生都翻译成了“绿手” “蓝色的星期一。”如何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这些习惯用语呢?我将班级的电脑打开,故意显示很笨拙的操作让学生猜,没过多久就有学生猜出了“green hand”是生手、菜鸟的意思。然后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笑脸和一张哭脸,分别标注Sunday和Monday。学生也很快猜出了星期一是疲惫和忧郁的。文化在于发现,在于发掘。
开展课外活动,也是体验文化的必要途径。在英语课堂外,我经常提倡“English time”。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说英语,会的多就多说,会的少就少说,“强迫”学生开口。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别样的快乐,在他们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会懊悔自己的脑子里为什么没有更多的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上进心。
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接触世界。从小播种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在学生很小的时候打下良好的基础,开阔他们的视野,这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
1隐私方面的冲突: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是归属于集体的,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所以中国人很愿意了解别人的状况,对方也乐意坦诚相待。而西方人却非常注重隐私,讲究个人的空间,不喜欢别人干预自己的生活。因此在隐私方面,中西方时常发生冲突。例如在我们看来很平常的问题,婚姻状况、年龄、收入等;在西方人眼中却是很没有礼貌的行为,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2时间观方面的冲突:西方人将时间和金钱紧密相连,时间就是金钱这种观念很强,因此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做事之前必定是做了很精心的安排和准备的。按时赴约也是他们养成的一种好习惯。在西方,突然地登门拜访是很唐突和没有礼貌的行为,而是应该提前预约,说明来意。中国人在时间的使用上随意性比较大,不会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也会使西方人无所适从。
3餐饮习俗方面的冲突:中国人自古好客,在餐桌上推杯换盏已经成了一道风景。热情的中国人通常会互相敬烟敬酒,主人甚至会给客人的碗里夹菜。而西方人讲究个人权益和隐私,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情,自己能吃多少、能喝多少由自己控制。他们会把你的客气当成真的,如果问你是否吃饱,最好如实回答,否则就会饿肚子。所以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的时候,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往往会产生误解、不快或是更坏的结果。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在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应该树立学生的文化意识,注重异文化知识的渗透。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具体目标: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作为一门语言最基础的部分,这些简单的日常用语就是走入英语世界的敲门砖。会说不难,难在说得自然,说的坦然。很多学生羞于开口,认为在英语课外随口冒英语是很怪异的行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一种语言融入学生的生活,让这些日常用语像说“bye bye”一样顺口。
2对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小学生是处在知识面比较狭窄但接受能力强的阶段。课本很小可世界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个大大的世界慢慢地装进他们的书包。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饮食永远是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孩子们很热衷的东西。“把馅饼的馅放在外面就是披萨”用这种有趣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记住中西方食物的区别。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这是了解世界的第一步。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
7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西方节日在中国逐渐热了起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在学生了解西方节假日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分清这些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区别。
在异文化渗透的策略研究中,情境法教学是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情境是语言与文化共同生长的最佳土壤。在具有异国风味的情境中,教师巧妙地将语言与文化同步传递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英语的内涵。圣诞节是比较典型的西方节日,我的学生在节前就已经跃跃欲试了,将教室装扮了一番,等待老师的到来。“Wow! What a big tree!” 看到黑板上的圣诞树,我不禁发出感叹。“Merry Christmas! Students” “Merry Christmas! Teacher” 在欢快的气氛下我们一起唱了圣诞歌。在浓浓的异国节日氛围中,同学们体验着异国文化的快乐与新奇,体验着英语学习的真实与亲切。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不会忘了这个圣诞节,不会忘了对异国文化真实的感受,从而更加深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同中文一样,都有很多的习惯用语,这与我们的母语差异较大,如果不及时交待给学生,学生是很难自己理解的。在一张试卷的文化扩展题里出现了“green hand” “blue Monday”这样的词汇,学生都翻译成了“绿手” “蓝色的星期一。”如何能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这些习惯用语呢?我将班级的电脑打开,故意显示很笨拙的操作让学生猜,没过多久就有学生猜出了“green hand”是生手、菜鸟的意思。然后又在黑板上画了一张笑脸和一张哭脸,分别标注Sunday和Monday。学生也很快猜出了星期一是疲惫和忧郁的。文化在于发现,在于发掘。
开展课外活动,也是体验文化的必要途径。在英语课堂外,我经常提倡“English time”。在规定的时间内,大家都要说英语,会的多就多说,会的少就少说,“强迫”学生开口。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感受到别样的快乐,在他们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会懊悔自己的脑子里为什么没有更多的英语,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上进心。
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接触世界。从小播种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在学生很小的时候打下良好的基础,开阔他们的视野,这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