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从事幼教工作时,我们都会发现,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儿童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儿童创造能力和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
培养是进行儿童绘画教育的“主体工程”,是在保护基础上进一步的继续和深入。多年来,儿童美术教育的师资多源于“专业”,而缺乏美术教育的专业培训者,自然深受原来熟悉和习惯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老师在美术活动中的组织和指导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培养的基础上,必然不能缺乏创新。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我认为,幼儿创新精神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因此,它同样包含创新意识(敢说)、创新思维(敢想)和创新行为(敢做)几个层面。具体地讲,幼儿创新精神应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启蒙性。幼儿的创新是浅显的,是成人创新的基础。我们不要对幼儿的创新要求太高。
2普遍性。幼儿创新的启蒙性使幼儿的创新存在普遍性的特点。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属于每一个幼儿,而不是少数幼儿的专利。我们应给每一个幼儿创新的机会。
3经验性。幼儿创造的源泉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创造的产品反映的内容也是幼儿的生活。我们应丰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
4过程性。幼儿创造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重在过程的价值,在过程中让幼儿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发展,而不在于幼儿创造的结果。二是指幼儿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创造精神的培养,而不能搞短期培训。
5个别性。指幼儿的创造相对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特性。我们不应该随便否定幼儿的创新表现。
由此可见,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组织教育活动,科学辅导幼儿绘画就尤显重要。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点,在组织幼儿绘画活动中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我在一节美术课上,引导孩子为小动物画房子,孩子都兴致勃勃的拿出画笔时我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展示出来“示范”,孩子们纷纷画了起来,结果发现孩子拿出的作品都和我的一样,完全局限在我的“思想范围”中。我才发现我已经忽视了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时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了障碍。长久以来,我们已习惯了给幼儿欣赏范画作画,当这种教育方式终被摒弃时,孩子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并不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没有了范画,但也没有够多的目识心记的东西让他们展开联想,怎能自如地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春天,万物复苏,有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观察着幼儿的反应,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我又来到二组,场面可热闹啦!孩子们三三两两,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教师蹲在孩子们中间也兴奋得涨红了脸。又是十分钟过去,当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结果可想而知,二组幼儿的作品充满灵气,想象力丰富。当然,我们不能说一组教师的“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式就是错的,为什么收效甚微呢?是她并不了解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引导幼儿观察与体会。让幼儿通过对话——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互相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于绘画过程的实施。
孩子的想法被局限,完成后的成就感也被抹杀。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而孩子对于老师的这些行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就是前面我发现的,他不希望接受你的帮助,胆小者不敢言语,大胆者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有的孩子他希望得到老师的相助,这是他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他不会,老师会来帮忙的,这就渐渐地滋长了他的依赖性,他的这种惰性抹杀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这些孩子,老师该给予怎样的帮助呢?我觉得应该是更多的鼓励,对他的细微进步都予以肯定,让他们的自信多于自卑,让他在成功的体验克服对成人的依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受压制易使头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情境下,则心情舒畅。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要是感兴趣的,幼儿的求知欲就很强。现在不少课堂教学,只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幼儿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幼儿需要自由,希望在绘画中能自由地边想边画,所以,教师应该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学得无忧无虑。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在美术的技法、想像、思维等方面更进一步的要求。美术教育的目标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并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掌据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美术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或工具。只有把美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表现白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爱美是童真,当孩子第一次握笔或拿起一根枝权儿,在纸上或地上涂画出最简单的符号,那就是孩子主动地对周围世界的最原始的反映。这时,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及时地给子保护和鼓励。虽然这种保护与鼓励 绝非注定每个孩子今后都能在美术方面有所作为。但是在我们周围,却有好多孩子,对绘画活动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兴趣,这是由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绝非一件坏事。然而,许多家长往往不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去评判、理解孩子的画,随意地扼杀了许多好作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说,发现孩子的绘画天赋,并进行及时的鼓励、关怀和保护,是进行儿童绘画教育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对美的“原始认识”,对于孩子们在美术方面表现出的朦胧认识和浓厚兴趣,教师应予以及时的保护。
在教学中如果不加思索地向孩子灌输一些绘画上规律性的知识或强加一些成人认可的观点,就束缚了儿童的想象与创造,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儿童的画变成成人的“矫形”和“影子”而缺乏童趣。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性和特点,去设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彩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习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
培养是进行儿童绘画教育的“主体工程”,是在保护基础上进一步的继续和深入。多年来,儿童美术教育的师资多源于“专业”,而缺乏美术教育的专业培训者,自然深受原来熟悉和习惯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是幼儿园教育的目标,老师在美术活动中的组织和指导是达到教育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培养的基础上,必然不能缺乏创新。据有关专家论述,创新精神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因此,创新精神等同于创造性、创造力。我认为,幼儿创新精神是指幼儿对生活、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敢想、敢说、敢做的一种内在心理品质。因此,它同样包含创新意识(敢说)、创新思维(敢想)和创新行为(敢做)几个层面。具体地讲,幼儿创新精神应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启蒙性。幼儿的创新是浅显的,是成人创新的基础。我们不要对幼儿的创新要求太高。
2普遍性。幼儿创新的启蒙性使幼儿的创新存在普遍性的特点。用教育家陶行知的话来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属于每一个幼儿,而不是少数幼儿的专利。我们应给每一个幼儿创新的机会。
3经验性。幼儿创造的源泉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创造的产品反映的内容也是幼儿的生活。我们应丰富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
4过程性。幼儿创造的过程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重在过程的价值,在过程中让幼儿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发展,而不在于幼儿创造的结果。二是指幼儿创造精神的培养要有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好的。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创造精神的培养,而不能搞短期培训。
5个别性。指幼儿的创造相对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独特性。我们不应该随便否定幼儿的创新表现。
由此可见,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组织教育活动,科学辅导幼儿绘画就尤显重要。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点,在组织幼儿绘画活动中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我在一节美术课上,引导孩子为小动物画房子,孩子都兴致勃勃的拿出画笔时我把自己画好的作品展示出来“示范”,孩子们纷纷画了起来,结果发现孩子拿出的作品都和我的一样,完全局限在我的“思想范围”中。我才发现我已经忽视了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绘画时采用固定模式,给自由表现设置了障碍。长久以来,我们已习惯了给幼儿欣赏范画作画,当这种教育方式终被摒弃时,孩子们仍是大多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并不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没有了范画,但也没有够多的目识心记的东西让他们展开联想,怎能自如地表现?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孩子们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春天,万物复苏,有两组幼儿同时到郊外写生。刚到目的地,孩子们还来不及喘口气,更没有来得及顾暇周围宜人的环境,只听一组教师说:“开始作画吧,你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我观察着幼儿的反应,有的目光散乱无焦点,有的“埋头苦作”偏不看……十分钟过去,一组幼儿的作品大多成形。我又来到二组,场面可热闹啦!孩子们三三两两,有在柳树下观察抚摸,叽叽喳喳的,有弯着腰嗅花香的,有正在争论那些树的造型是人工还是自然生成的,教师蹲在孩子们中间也兴奋得涨红了脸。又是十分钟过去,当一组已结束了绘画活动时,二组幼儿才开始作画,不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而是迫不急待地想用画画来表现自己此时的心情。结果可想而知,二组幼儿的作品充满灵气,想象力丰富。当然,我们不能说一组教师的“看到什么画什么”的方式就是错的,为什么收效甚微呢?是她并不了解幼儿作画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强调观察,而忽视了引导幼儿观察与体会。让幼儿通过对话——同伴对话、师生对话互相交流,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对所观察到的事物加深印象,有利于绘画过程的实施。
孩子的想法被局限,完成后的成就感也被抹杀。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首先要管住自己的手,多用指导性的语言,让他们在理解、领会的基础上去创造和想象。而孩子对于老师的这些行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孩子就是前面我发现的,他不希望接受你的帮助,胆小者不敢言语,大胆者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有的孩子他希望得到老师的相助,这是他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他不会,老师会来帮忙的,这就渐渐地滋长了他的依赖性,他的这种惰性抹杀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对于这些孩子,老师该给予怎样的帮助呢?我觉得应该是更多的鼓励,对他的细微进步都予以肯定,让他们的自信多于自卑,让他在成功的体验克服对成人的依赖。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如果长期受压制易使头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情境下,则心情舒畅。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环境,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要是感兴趣的,幼儿的求知欲就很强。现在不少课堂教学,只一味地灌输知识,忽视了幼儿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幼儿需要自由,希望在绘画中能自由地边想边画,所以,教师应该给幼儿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幼儿学得无忧无虑。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幼儿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情感借助于美术这一载体有效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能力、兴趣,在美术的技法、想像、思维等方面更进一步的要求。美术教育的目标关乎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美术教育的目标,并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有效地加以贯彻落实。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掌据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借助美术这一载体,促使幼儿的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因此美术知识、技能只是一种促使幼儿发展的手段或工具。只有把美术作为幼儿表现自我,表现白己对客观世界看法的有效工具,才有可能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爱美是童真,当孩子第一次握笔或拿起一根枝权儿,在纸上或地上涂画出最简单的符号,那就是孩子主动地对周围世界的最原始的反映。这时,作为教师(或家长)应及时地给子保护和鼓励。虽然这种保护与鼓励 绝非注定每个孩子今后都能在美术方面有所作为。但是在我们周围,却有好多孩子,对绘画活动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兴趣,这是由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绝非一件坏事。然而,许多家长往往不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去评判、理解孩子的画,随意地扼杀了许多好作品,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说,发现孩子的绘画天赋,并进行及时的鼓励、关怀和保护,是进行儿童绘画教育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对美的“原始认识”,对于孩子们在美术方面表现出的朦胧认识和浓厚兴趣,教师应予以及时的保护。
在教学中如果不加思索地向孩子灌输一些绘画上规律性的知识或强加一些成人认可的观点,就束缚了儿童的想象与创造,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儿童的画变成成人的“矫形”和“影子”而缺乏童趣。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性和特点,去设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次成功的作品展览,一次精彩的示范,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习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